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中国以改革创新推进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时间:2013-11-08 09:55:00 |  王昌林 | 字体:【 】| 阅读: 202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这已成为共识。那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究竟以什么标准来判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呢?从过去几次大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看,一般都具备以下几个特征或标志:一是要有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为基础和先导;二是要有紧迫和现实的重大需求;三是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包括引发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和组织等方面的变革,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

各国积极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

根据上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征,综合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的有关观点,笔者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以绿色、低碳、健康为主题,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纳米、新材料等领域的群体性科学技术突破和融合引发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过程。它将引发农业、医疗、工业、能源等领域的深刻变革,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粮食安全、健康等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手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全球化相互推动,将促进全球性产业结构大调整和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推动世界经济向知识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转型,必将带来生产力更伟大的突破,也必将对生产关系和制度变革产生更深刻的影响。

为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战略规划,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比如,美国政府制定了《美国创新战略:促进可持续增长和提供优良的工作机会》、《重整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美国生物经济蓝图》、《宽带美国》等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发动一场清洁能源革命,加速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空间技术等的发展,继续保持作为世界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发动机的作用;欧盟制定了《欧洲2020年》、《地平线2020》(2011年11月)、《为持续增长创新:欧洲生物经济》(2012年3月)等规划,重点发展能源与环境、生物等产业;日本制定了《面向辉煌日本的新成长战略(2020)》,提出重点推进绿色创新、生物科技创新,发展节能环保、生物与健康等产业;德国教育与研究部制定了《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提出实施工业4.0等战略行动计划;等等。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孕育和突破阶段,各国基本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为我国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百年一遇”的机遇。它有利于我国保障粮食安全,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有利于破解日趋严重的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我国加快医疗、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保障和提高我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水平。但同时也要看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迅速发展有可能使我国低成本制造优势弱化,并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以改革创新推动我国产业变革

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具备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诸多有利条件,比如,对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拥有紧迫和广阔的巨大需求,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丰富,积累了比较雄厚的财力,资金供给充裕,等等。但从发展科技生产力的要求看,也存在一些体制机制和政策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科技与经济脱节,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不发达,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没有真正确立,等等。这些问题造成我国许多新兴产业起步时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但到了产业化阶段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能逐渐拉大。为此,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构造有利于新技术发明、产业化和新兴企业成长壮大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第一,要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高校、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机制,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科技创新有效支撑新能源、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二,要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改革教育体制,完善人才评价使用机制,造就一支高素质、规模宏大的人才队伍。第三,要大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等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比如,在新能源领域,要加快建设适应风电、光伏太阳能发展的电网及运行体系建设,制定对电网公司实施可再生能源电量配额制的政策,切实解决风电、光伏太阳能发电的并网问题。在生物产业领域,要加快完善药品注册管理、价格管理、集中招标采购等体制机制,切实改变目前新药审批周期过长、创新药物定价不合理、新药难以进入医保目录等问题。此外,要完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政策支撑体系,包括政府采购、金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作者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

链接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纺织工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

18世纪后期,瓦特改良蒸汽机后,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发的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加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第一次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第二次工业革命

1870年以后,电力的广泛应用引发了一系列电器发明,电力开始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机的新能源,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第三次工业革命

1945—1964年,美国、苏联、中国等国家核试验相继成功,并应用于军事和工业领域。

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

1957年,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创了空间技术发展的新纪元。

1969年9月2日,国际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在美国诞生。

20世纪70年代,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发展的基础上,诞生了一门崭新的生物技术科学——基因工程。

1981年4月12日,身兼火箭、飞船、飞机三种特长于一身的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试飞成功,成为宇航事业的重大突破。

1989年,万维网在瑞士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诞生,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的普及,引发了第五次信息革命。

2013年9月10日,第三次工业革命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杰米里·里夫金提出全球正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国具备开展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优势。

(杨敏/搜集整理)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