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探析公众事件背后大众“观潮”心态

 时间:2013-11-12 14:10:00 |  周卓钊 | 字体:【 】| 阅读: 134

摘要:本文以公众事件为背景,结合群体心理知识分析当前社会心态内部成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提出“观潮心态”概念,旨在贴近实际的需要,为后继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社会心态 公众事件 心理学视角 探析                            

近来,社会公众事件如薄熙来案件、李天一案件、摔婴案、夏峻峰案等媒体曝光率极高。在微博、微信、QQ等移动媒体、电视新闻以及期刊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都给予了较高的关注度。社会公众事件本身的影响力及媒体飞速发达的现在,将大众的眼球吸引过来,进而成为人们乐以谈论的资本。公众的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中也会不断地报道该类事件。因此,评论与责任、事实与谣言、公众与明星等等成为了当前社会较为普遍的现象,私人的泄愤以及抨击社会的评论被大众纷繁转载,造成社会舆论一片哗然,这些光怪陆离的背后,正揭示出了当前大众的“观潮”心态。

“观潮”心态浅论

何谓观潮心态,浅显表述就是那种顺势而为,不负责任的表达心态。试看当前互联网上对于公众事件的炒作力度之大,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甚至是明星的结婚与离婚私人事情也可以被放大来进行炒作,这背后蕴含的是商家的利益争夺以及大众的追星、仇富仇官心态。有人做过调查,当前互联网上一天之内对于某公众事件的评论竟然可以达到900万条之多,分布于各大贴吧、私人博客、微博、微信空间等等。当前看来,大众的言论得到了自由的宣泄,是一种言论自由的民主体现,但同时也反映出了完全民主之后,人们的某些负面情绪的无限放大。

中国人有时候不注重文明,不注重情感,只注重利益的纠葛。虽然这样的话语有些偏颇,但也至少说出了当前人们的心声,好比较、好面子、好炫耀的三好心态,这三好心态也是完全可以推动大众“观潮心态”的发展的。大众日常的谈吐一旦搬上了荧幕,就很可能对社会的风气导向造成影响,甚至于对公众人物造成不利的局面。中国有句古话“救人一命胜造七浮图”,原意就是要抱有善意、救人于危难的心态。

观潮心态得与失

观潮心态即是潮来我走,潮退我进的观赏心态。一年一度惊心上演的钱塘江大潮,吸引了无数游客,观潮的游客当中不乏国外友人。近年,大潮出现一次险情,由于潮水上涨,流速过快,使得一部分未来得及退去的群众被潮水吞没。由此观之,观潮是一种充满挑战以及侥幸的心理。比之对公众事件的关注心态,有几分相似。私人的评论无须负有法律责任,只要不涉及国家利益,因此,侥幸和炫耀的心理作祟,使得发表言论的大有人在。观潮心态让舆论媒体有了可乘之机,也让大众有了表达心意的共同话题,这种凑合的机会正好就迎合了社会上各个层面的利益。由此观之,司法可谓非进不可,前段时间刚出台的谣言以及发帖定罪政策,可谓大快人心,对社会有利,对人民有利。

正确看待公众事件,还原真相,和谐社会

公众事件主要是发生在重要地位的人或者事情身上,容易引来各大媒体以及全社会的关注。当前,法制不断完善的中国,许多的公众事件还是得到了应有的结论,但是民众对于某些公众事件的极端态度还是没有缓解,这不仅影响了执法的正常进行,也同时揭示出了社会大众的群体心理的一些普遍特征。

群体心理是对于某个特殊人群的心理的整体效果的描述。西方早已有了较为成熟的研究。群体心理当中,个人的情感很难得到表达,民众随大流以及群体将事件推向极端化,这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国是一个讲求集体主义的国家,因此,群体心理在国内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客观的,如群体性事件的升级以及网络上的疯狂转载与评论等。群体心理的产生渠道很多,最重要的是内群体以及外群体的认同感。当某人处于内群体时候,会与内群体的人进行争执,以获得自己想要的符合群体有利的东西,但是对于外群体,也许就是简单的否定和排斥,这就是社会底层容易对公众上层人物的一种集体抱怨的群体心理氛围。

不管怎样,意识到群体心理的作祟,政府在防治公众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公民的群体道德以及国家正义感的教育,顺引民间对于某事件的群体心理和群体思路。同时,对于不法分子煽动情绪的做法,除了要进行及时处置外,还应该事先多普及群体心理卫生的知识。这样,才能较好地防止公众事件造成的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

参考文献:

1何东亮.心理学视野下的和谐社会[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05):52-56

2黄奕柱.转型期社会心理失衡及其矫正排解[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7(06):32-35

3杨宜音.个体与宏观社会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J].社会学研究,2006(04):117-131

4杨宜音.社会心态形成的心理机制及效应[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53-60

5李蓉蓉.浅析心理与心态的联系与区别[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09):76-83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