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村民俗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增强民族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行为文化层面的农村民俗文化呈现形态统一化、价值边缘化和传承断裂化的新态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保护与发展农村民俗文化,建立政府主导机制,以群众参与为基础、文化组织为依托,形成农村民俗文化与农村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格局,重塑乡村公共文化空间。
【关键词】民俗文化;新农村;传统文化
民俗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发达国家强势文化的传播,我国农村民俗文化受到冲击,许多民俗文化正处于变异甚至濒危的状态。因此,充分认识农村民俗文化问题,找出保护、继承、弘扬农村民俗文化的对策,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民俗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民俗文化与农村民俗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1. 民俗文化与农村民俗文化的内涵。民俗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集聚的民众创造、共享、继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精神的文化现象。
农村民俗文化,则是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载体的民俗文化,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农耕文明中形成并积淀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状态、处世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深层心理结构的反映,表达的是农民的心灵世界、人格特征以及文明开化程度。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系统分析:物质文化层面,主要包括乡村山水风貌、乡村聚落、乡村建筑等;行为文化层面,主要包括生活习惯、传统文艺表演、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等;制度文化层面,主要包括生产组织方式、社会规范、乡约村规等;精神文化及观念文化层面,主要包括孝文化、宗族家族文化、宗教文化等。
2. 民俗文化呈现多种特征。(1)复合性与多样性。横向上看,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由于地域的差异,各民族、地区有不同习俗;纵向上看,不同时期的民俗文化,既有繁华的都市民俗,也有古朴的乡村民俗,正是这种在不同空间和时间上产生的、具有不同特色与形式的民俗文化的共同存在、相互融合,体现了中国民俗的复合性特征。而其多样性,不仅体现在诸如礼仪民俗、文艺民俗、生活民俗等文化内容上,还体现在不拘一格的民俗文化表现形式上,如曲艺、舞狮等[1]。(2)阶层性与地方性。不同阶层的利益差异使民俗文化具有阶层性。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人民群众的认识与思想要求,他们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处于底层的劳动人民易形成勤劳、节俭的民俗本色;而属于中高层的城市平民与商人,由于行业竞争与工作应酬等因素,逐渐养成铺张、浮靡的民俗。民俗文化深受经济、民族、地域等环境影响,地方根据自己的特殊环境,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小传统。因此,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地域性[2]。(3)稳定性与变异性。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于日常生活中代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这种稳定性主要体现的是家族观念的稳定性、民俗传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生礼仪习俗的稳定性。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变异,形成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主要体现在民俗表现形式的变化、民俗性质的变异和旧俗的消亡。(4)传承性与社会性。民俗文化的形成是对各地原始文化风俗的承袭和沿用,体现传承性。同时,民俗文化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形态,民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使之适应、服务于社会。除此之外,社会性还体现在民俗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优良的民俗文化,有利于社会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和道德;反之,不良的民俗文化,将阻碍社会发展。
3. 农村民俗文化显著特征。受区域、经济、文化背景等因素限制,农村民俗文化具有多种特征。(1)沿袭性。“农村民俗”作为一个笼统、集合的概念,因劳动对象与劳动空间的不同而形态多样,各具其趣。在以稻麦种植、蚕桑生产、猪羊养殖等为主的农业村落,形成依赖血缘关系、情牵大田作业、关注岁时节令的“农村民俗”。农村文化中最为讲究的是约定俗成,扩至生活细节,就形成一定的“礼”和“俗”。例如,农村红白喜事要随份子钱,虽然无强制性约束,但已成为农村甚至城市日常生活的“礼”和“俗”。(2)生活化。农村民俗文化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农民的日常生活。乡土文化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缺乏都市文化的开放性,从而导致距城市越远的山区,与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差异越大。例如,农村的语言应用一般取方言土音,常用俚语俗称,少见新词语,地方性特色突出,村民间的口头语言雷同,反映出他们生活的群体感强、个性化弱。
(二)农村民俗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辩证关系
1. 新农村建设是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乡风是民俗文化的主体部分,包括文化、风俗建设等诸多方面。而农村民俗文化建设既有继承传统民俗的一面,又有创新的一面,其实质和核心是农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农民的文明化与现代化,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所追求的价值一致。
2. 农村民俗文化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支持。农村民俗文化是千百年积淀的产物,是共同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的投射。虽然中国地域广阔,风俗上存在差异,但仍然可以反映出共同的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这些都蕴含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共同的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决定了生活在共同民俗文化区域的人有较强的凝聚力和社会认同感。优秀的农村民俗文化,有利于陶冶农民的道德情操,使农村文明与和谐成为一种新风尚,从而为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撑。
3. 弘扬农村民俗文化有利于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水平显著提升,但农村文化并未取得长足发展,较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我国传统文化建立在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生产基础上,优秀的农村民俗文化凝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充分挖掘农村传统民间文化的精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文化形式激发农村文化活力,有利于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
4. 弘扬民俗文化有利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弘扬民俗文化,充分发挥民俗文化资源,发展、创新农村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相关农村文化产业,可有效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民俗文化与农村文化产业和农村经济相结合,可减轻政府的资金压力,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二、农村民俗文化的生存状态描述与解析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体制改革的推进,农村居民不仅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生活方式也逐渐城市化。强势的城市文明以其先进性和开放性吸纳、改造弱势的农村文化,农村民俗文化呈现“空洞”状态。原有的文化生态被打破,由于后继无人,许多优秀的农村民俗文化资源闲置,导致日渐衰落甚至濒临消亡[3]。农村民俗文化资源开发过滥,失去原有的民族特色,农村民俗文化发展缓慢。
传统民俗文化被城市商业文化简单覆盖,造成各地区农村民俗文化形态统一化、单调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及对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无形中推动各地农村的同质化发展趋势,忽略了新农村建设主体,即各地农民的特殊诉求。应准确认识、掌握各地区农村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性,加以科学引导,并配以灵活的政策和良好的机制,分阶段、容异样、存特色,协调农村特色民俗文化与农村传统民俗文化的关系。
农村民俗文化价值边缘化。(1)农民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淡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新旧思想观念碰撞、东西文化交锋,呈现文化价值多元化趋势。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有些人在多元文化的包围下,缺乏辨别力,盲从地追崇流行、现代文化,疏离传统民俗文化;有些人对农村民俗文化存在误解,认为保护农村民俗文化是“保护落后的文化和迷信”,是“时代的倒退”,心理上抵触,致使农村民俗文化价值边缘化。(2)农村民俗文化的过滥开发。市场经济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使得农村民俗文化开发过度,甚至出现庸俗化的开发、机械模仿式的低水平重复开发和弄虚作假的“伪民俗”开发。这些以盈利为目的开发利用,实际是对农村民俗文化的亵渎,使原生态的农村民俗文化在市场化、商业化的竞争中丧失生命力,失去本有的价值导向作用。多数农村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发展经济过程中,面对城市商业文化的诱惑,忽视对农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导致农村民俗文化的失落和价值观边缘化[4]。
农村民俗文化传承断裂化。伴随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民俗文化的民间组织逐渐解体,由于农村民俗文化继承路径缺乏创新,多是依赖农民的代际相传、口口相传等沿袭式的传承方式。很多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幼”群体,很多口传心授的特色技艺、绝活缺失年青一代的继承人,面临断代失传危险。由于“市场经济”的利益需求,乡村很多秧歌、戏曲、皮影戏等非盈利传统群众性文化活动逐渐减少,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等受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影响日渐甚微,农村特色文化资源受到冲击,使得农村民俗文化在公共文化空间的比例日趋减少。
三、保护和发展农村民俗文化的现实选择
城市文化的强势挤压和各地区农村文化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商业文化和民俗文化主动融合。长此以往,农村民俗文化将会呈现同质化并日渐衰落的趋势。因此,保护、继承和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民俗文化势在必行。
(一)各级政府:领导主体
1. 引导农村民俗文化建设方向。政府应发挥政策导向和宣传教育优势,在农村地区做好主流价值导向和舆论引导,加强对农村民俗文化的宣传教育,把农村传统民俗文化引入课堂,开设知识性、实践性、表演性强的课程,选择农村民俗文艺教育读本、音像资料等,使其成为农村学生素质教育和特长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同时,政府要正确引导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方向,对民俗文化建设中已产生或可能产生的错误思想、消极活动进行制止、取缔,为建设农村民俗文化提供良好环境[5]。
2. 保护、开发农村民俗文化。政府对农村民俗文化要采取保护性的策略,在保留、弘扬本土农村民俗文化特色资源基础上,积极鼓励农村民俗文化交流,继承农村民俗文化中的良性基质,注入现代内涵,做好农村民俗文化“抢救”工作。要大力开发具有区域特色、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和技艺,使农村民俗文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将商品经济机制引入民俗文化产业,形成文化与旅游业的产业链条,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实现农村民俗文化可持续利用。
3. 提供财力和宣传支持。政府要适时为搜集、整理、开发农村民俗文化投入必要的专项资金,扩展多种筹资渠道,转变主要依靠政府和地方投资补贴机制,运用企业投资、金融信贷等手段,鼓励社会资金注入农村文化产业,使社会资本对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支持取得合理回报,为农村民俗文化建设提供财力保障。广泛发展社会教育,借助多种传媒工具,利用各种文化场所,开展农村民俗传统文化知识讲座、培训和鉴赏活动,在农村人群中进行普及和宣传,吸引农民参与保护民俗文化工作,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农村传统文化保护的浓厚氛围。
4. 科学构建民俗文化保护机制。我国是农业大国,由于农村人口众多、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农村的发展往往注重经济建设,易忽视文化建设,导致农村民俗文化保护尚无完整的规划和制度保障,不利于农村民俗文化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因此,政府应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发展机制,根据地方的文化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渐进式推动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科学合理地制定农村民俗文化保护规划,对本地区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登记,为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二)农村社会组织:辅助主体
通过挖掘和培育相结合,民办公助与政策扶持,建立农村文化组织,开展各种面向农村、农民的文化活动,特别是以民族传统节日为载体的民俗文化表演、民间戏曲表演等体现民族、地域特色的演出。建立对农村业余文化团队的激励机制并设立专项资金,使农村人群成为农村民俗文化建设的主体,调动农民参与乡风建设、弘扬民俗文化的热情。鼓励社会资本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不仅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凝聚力,也有利于农村民俗文化的传承。
(三)新型农民:实践主体
1. 提高对农村民俗文化的认知水平。农民对本土民俗文化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农村民俗文化的传承。改革开放以来,全球文化的融合对农村民俗文化形成极大挑战,部分农民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易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应加强农民对农村民俗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克服传统狭隘思想,用发展眼光看待农村民俗文化。同时,对外来文化应持辩证观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农村民俗文化在世界文化融合过程中,仍然保持自身的发展方向,展现时代和中华民族特点[6]。
2. 积极参与农村民俗文化建设。农民既是农村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农村民俗文化的传承者,还是农村民俗文化资源的享受者。要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农村民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通过树立典型,宣传民间艺人传承优秀农村民俗文化的贡献,让群众感知身边的文化典型,用实际效果感染农民,激发农民参与农村风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要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利用经济杠杆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自主性,引导农民主动承担继承和发扬农村民俗文化的使命。
农村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挖掘、传承农村民俗文化,不仅可以凝聚民心,激发农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同时也是传承中华文明、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观念的内在体现,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刘丁鑫. 新农村道德建设研究[D].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 2011.
[2]薛洪亮. 民俗变迁中的新农村建设——以云南省丽江市为例[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4).
[3]叶继平, 徐金龙.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开掘民俗文化资源的思考[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1(16).
[4]李欣. 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 [D].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 2011.
[5]夏淼. 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研究[D]. 兰州: 兰州大学, 2011.
[6]罗江华. 农村民俗文化的生存危机与保护策略[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