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网络时代趣缘文化传播的兴起

 时间:2013-11-14 13:53:00 |  蔡骐 | 字体:【 】| 阅读: 147

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变革与发展,网络虚拟社区正成为人们互动及沟通的新型空间。尤其是伴随着Web2.0时代社会化网络应用的升级,由SNS等社会化媒体引领的、以关系为核心的网络传播互动风潮令网络空间中涌现了大量的社群聚合现象,其中,趣缘群体的聚合尤为引人注目。

趣缘群体在互联网中聚合

趣缘群体,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一类社会群体。所谓社会群体,即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趣缘群体,也就是经由趣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社会群体,这种趣缘关系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之上。趣缘群体由来已久,其与家庭、邻里、职业共同体等血缘、地缘、业缘群体一样,存在于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并与社会的发展交相呼应。然而,在互联网诞生以前,趣缘群体的发展始终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主要是经由特定的血缘、地缘及业缘关系联结起来的,血缘、地缘及业缘群体是社会聚合的主导形式。

相较于血缘、地缘等群体而言,趣缘群体显得较为小众化、边缘化,往往是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通过自发组织而形成的,大多以俱乐部的形式存在,缺乏固定的制度及规范,呈现出偶发性、小规模、不稳定等特征。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现实社会中零散而不起眼的趣缘群体开始在网络空间中蓬勃生长,越来越多的文学、电影、科学爱好者开始入驻豆瓣网、果壳网等虚拟社区,开辟属于自己的趣缘空间。各式各样的旅游论坛、摄影论坛等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以共同兴趣为纽带的趣缘群体聚合以及随之而来的趣缘文化传播已成为网络虚拟社区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么,趣缘群体何以会在互联网中大规模地聚合?又是什么因素促成了网络趣缘文化传播的兴盛呢?

网络技术为聚合提供了必要条件

过去,趣缘群体之所以难以形成和发展,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时间和空间结构的限制。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分配给了家庭生活、学习或工作,剩余的空闲时间不仅少而且是碎片化的,而基于共同兴趣的社会交往却尤其需要完整的、充裕的空闲时间,趣缘群体的形成更需要建立在常态化的社会交往的基础上。此外,从空间来看,空间范围越大,人们找到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同伴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就意味着,一定规模的趣缘群体的形成必须跨越不同的地理空间。然而,现实社会中的人们总是处于特定的地理区域中,其跨越空间束缚寻找到同道中人的可能性少之又少。可以说,时空结构束缚了人类向外延伸的触角,而网络技术及网络媒介却正好打破了时空的束缚。在互联网中,时间是可以“保存”的,网络技术将人们的碎片化的空闲时间连接并整合起来,大大增强了碎片化时间在趣缘关系交往中的有效性。同时,网络社区更是将来自不同地域的人整合至同一个虚拟空间中,使得跨地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聚合成为可能。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曾指出,媒介是人的延伸。在此,网络媒介正是在各个方面充当了人类的延伸,它打破了时空的桎梏,使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得以聚集到一起,促进了网络趣缘群体的形成。

除了消解时空结构的壁垒外,网络技术还能帮助人们突破固有的社会结构的束缚。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在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而人们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一个以自身的社会角色为脚本,不断地接收并践行其权利、义务及规范的过程。受制于社会角色的规范性力量,人们往往无法随心所欲地表现真实的自我,那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兴趣爱好也只能隐匿于内心。相较于现实社会,由网络技术所支撑的网络社会则具有匿名性、开放性等特征,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可以忘却并抛开现实社会角色的种种规范和束缚,遵循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意愿,进行主动的自我呈现和网络互动,甚至可以挖掘并建构出一个全新的“我”。正是伴随着社会结构性力量的式微,个人的主体性和自由度得到极大程度的凸显,以人的主体性为基础的趣缘群体聚合及趣缘文化传播也进而在网络虚拟社区中盛行开来。      

社会变迁是聚合的根本动因

2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正促使整个社会出现了一种结构性的变化。一方面,社会分工正逐渐成为经济运转及社会联系的主导性因素。基于社会分工,人们在社会中基本上都从属于某一特定的社会领域,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纽带也由曾经的情感、意愿与信仰逐渐转变为社会结构关系和经济利益关系,个体之间基于“本质意志”的社会交往变得越来越少,其结果就是个体在社会中越来越孤独,而这种孤独感的加剧又反过来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于社会重聚的渴求。

另一方面,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铺天盖地的信息洪流加快了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并泛化了现代人的认同危机。为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人们不得不劳其心力地来追逐所谓的高效率,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不断压榨现代人的时间和精力,它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人们的情感逐渐变得粗糙且麻木,原本相互亲近的亲朋好友因接触少而逐渐疏离,城市中的陌生人之间的不信任感、抵触感乃至敌对意识却日渐增多,整个社会出现了一种强烈的“原子化动向”,原子化的社会生存令现代人倍感孤独。由于基于自我意识的社会互动的缺乏,人们往往难以对自身角色进行清晰的定位,由此面临着难以摆脱的自我认同的困境。在此情境下,建构一种可以提供温暖、亲密和认同的“共同体”无疑是人们内心的向往。

多元文化推动以兴趣为纽带的社会交往

进而言之,社会分化的加深和社会认同的缺失给现代人的生活版图留下了一道亟待填补的缺口,缺口填补的路径则不约而同地指向了社会个体的重聚和共同体的重建,而在社会变革的语境中,社会个体的重聚和共同体的重建又必须以基于个人主体性的情感性力量为核心,而趣缘无疑正是这样一种力量。趣缘的核心是兴趣,兴趣的形成源自于个体内心的情感和偏好,兴趣的有无和偏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个体的自我意识所掌控的。简言之,兴趣是个体意识的产物,是个人主体性的体现。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强势崛起,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和文化格局逐渐形成,人们的文化偏好及兴趣爱好由此得以无限细分和增长,这就为基于趣缘的文化传播的强势生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可以说,多元化的文化格局推动了以兴趣为纽带的社会交往,而文化提供的可能性正好迎合了重建共同体的社会需求,成为新的共同体得以建构和运转的平台。

总之,新传播技术的发展、文化格局的转变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正合力推动着网络趣缘群体的形成以及趣缘文化传播的发展。这其中,技术是基础,由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形成的异彩纷呈的网络虚拟社区无疑是趣缘群体聚合及互动的最佳平台;文化是核心,从多元文化发展衍生而来的形形色色的兴趣爱好是人们结成趣缘关系不可或缺的纽带;社会生活的变迁则是根本动因,若非社会分化和社会认同的作用,就不会产生如此强烈的重建共同体的社会需求,趣缘群体的聚合及趣缘文化的传播便难以有质的飞跃。

事实上,网络趣缘群体不仅是一种普通的社群聚合现象,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通过以人的主体性为基础的趣缘关系,发展极富生命力的趣缘文化。放眼当下,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地域的社会个体正以虚拟社区为平台,以网络应用为工具,以相同的兴趣爱好为纽带,进行多层次的传播互动,建构起灵活而不失稳定的趣缘文化共同体,并在趣缘文化的传播中开启一次次自我身份认同之旅。由此观之,网络趣缘文化传播的发展作为时代的表征,将不断渗透并影响人们的现实生活,并对当下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复杂的影响。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链接

趣缘人际关系带有

“快餐化”色彩

趣缘关系是按照人际关系的媒介角度进行的划分,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广泛性。“兴趣”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兴趣的触角可以触及任何有人际交往的地方,从而显露出空前的广泛性。

其二,多样性。“兴趣”可谓千姿百态、丰富多彩,这使得趣缘关系也具备了非凡的多样性。关系主体可以因为不同的兴趣而结成不同的趣缘关系,并随着兴趣的改变而随时进行重新的选择。

其三,平等性。趣缘关系不支持传统人际关系的等级模式,只要有共同或相近的兴趣就可以集结在一起。

趣缘关系突出的参与性与兴趣本身的广泛、多样,又必然带来趣缘关系的动态性,每个关系主体都可以在不同的趣缘关系中进行选择,在“参与—退出—新的参与”的循环中享受着自己的趣缘生活。显然,这一点恰恰适合现代社会人们“快餐化”的生活方式,使趣缘人际关系也带有了“快餐化”的色彩。(谢玉进)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