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命运

 时间:2013-11-26 09:35:00 |  李宏剑 | 字体:【 】| 阅读: 141

原标题:从中国梦的哲学视角观察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命运    

邓小平同志一语中的;“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8页)历史已经有了结论,中国只有坚持社会主义,并从社会主义的历史范畴进行改革开放,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这是中国梦的本质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则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华社2013年3月17日)这是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前提,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理。

一切的社会历史,总是存在着一个历史前提。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就是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中国梦。而实现中国梦,就得以改革开放作其基本的条件,为现代中国凝聚梦想力量。

所有的社会制度,总是以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作其实践的标准,使之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步的准绳。中国之所以选择社会主义,之所以选择改革开放,有三个基本的根据。第一个是理论上的根据,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论。第二个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根据,它是中国历史的伟大创造,即我们在道路上的选择。第三个是中国梦的根据,它是凝聚中国力量、形成中国精神上的根据,由此成为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的根据。

但是,选择改革开放是否能让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中走出特色之路呢?是否能以此方法跳出一切历史关系造成的周期律呢?是否能用此方式不断消除体制瓶颈、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以此制度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模式呢?这是时代之问。

历史始终存在着这样一种规律,就是一种社会制度的进步总以另一种制度的代替或是覆盖才能使其不断产生生命力。社会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所代替,这已是社会主义在萌芽阶段就被马克思主义下了定语的结论。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判断和理论实践。当然,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待各种社会形态及其的生产力适应了生产关系、经济基础适应了上层建筑的各种关系时,社会主义才能逐步代替资本主义,并且成熟和定型。这种历史的必然规律,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也有其阶段性,也有其规律性,所有的状态依然从实践和探索中得出结论,因为人类的各种社会制度的创建,总是从适应人类普遍需求的状态出发和提出要求的。邓小平同志为此说过这么一段名言:“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这是怎样搞社会主义的问题。作为制度来说,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7页)

对此,无论我们如何改革开放,有一个最根本的前提不能改变,那就是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创造新的历史条件的基本前提,也是我们如何科学发展的方向问题。

改革开放也是一种道路、理论和制度上的实践,必然有其的历史性的命运,尤其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前提下,它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如何形成顶层设计?又将产生什么结果?形成什么结论?不仅我们继续在探索之中,世界也对我们试目以待。

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历史性命运

改革开放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范畴。但是,改革开放是一种社会制度上的探索和实践,而非是一种定型的产物,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表现出一种新特征。

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里,我们由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阶段。随之变化的是,我们的政府职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初期阶段的改革开放,主要解决的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问题,是如何打开国门的问题,是如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如今,这三个问题都已通过改革开放解决。改革开放的方法得以解决的问题,必然会在某种社会的发展程度中孕育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矛盾,形成新的社会现象。这些因素的积聚,导致改革进入深水区;矛盾深度凸显,利益格局盘根错节,社会每前进一步,都将以新的社会形态产生新的思考。而促进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将任重道远。恩格斯的结论把一切道理加以说明:“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3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社会在发展中总会碰到重大的现实课题,既是考验着社会能否健全发展的试金石,也是人类在推动历史进步的必然规律的具体体现。一切的社会形态及其所形成人类文明的社会因素,总是由一个接连一个的具体的社会问题所组合而成。对此,无论从哲学原理上讲,还是从经济历史的脉络上分析,历史的血脉是不能割裂的。在改革开放发展到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程度时,社会制度等许多社会问题涉及到继续改革的问题。改革具有辩证的原理,如何改却是科学发展的道理。但是,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而科学的改革,是一个始终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改革,是一个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性方向的改革。我们的改革开放既要敢于突破现状,在这些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宏伟蓝图,使之让更多的人获得人生出彩的机会。也要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不能用改革开放后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新华网北京1月5日)

改革开放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社会主义的产物。它将围绕如何实现中国梦的辩证法,产生五大辩证关系,用于解决如何为改革开放进行顶层设计的问题。这五大辩证关系由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市召开部分省市负责人座谈会时的阐述组成,那就是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基调,也是新时期如何深化改革开放的辩证法。

历史总是在一个时期产生结论,这个结论是生产力如何发展的理论表现和实践表现。而这个结论是以社会的经济进步作其基本的条件。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下如何进步?自然的哲学因素依然是以经济条件的基本进步作必要的社会条件。恩格斯曾说:“一旦社会的经济进步,把摆脱封建桎梏和通过消除封建不平等来确立权利平等的要求提到日程上来,这种要求就必定迅速地获得更大的规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第145页,1972版)

社会的发展总有两种条件为其作命运的注解,即结论。纵观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它初步形成完整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经济体系,初步解决了如何让国家富强起来、人民幸福起来、民族和谐起来的问题,它已从制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每一历史性问题的解决,总会碰到一些世纪性的难题。在改革开放中,法治在某些领域的盲点让腐败问题严重起来,宏观调控上某些经济原理的缺失使房价失控起来,教育探索中的弱点致使农村学生考入大学的信心减弱起来……恩格斯说:“无论在哪里,道路都不是自由通行的,对资产阶级竞争者来说机会都不是平等的——而自由通行和机会平等是首要的和愈益迫切的要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第145页,1972年版)。我们的改革,也要本着这个原理,去解决问题,首先是解决社会矛盾存在的问题。社会矛盾的存在,就是社会不公平正义的存在。社会主义就是致力于这些问题解决的政治产物。一切的阶级形式,必然是阶级斗争的形式。一切的阶级斗争,来源于阶级的历史特点,即政治经济学在形成范畴上的形态表现上的特点。

一切由于历史的这种原因或是那种因素所形成的矛盾,最终将由历史在进步中的积极因素给予解决。改革开放也不例外。改革开放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命运,给其赋予了复兴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活力,使其从根本上解决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历史命运问题。无论从那个角度上讲,不论从什么原理上分析,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思想形态、政治形态,都比资本主义优秀。尤其是其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执政风格和为人民服务的品质,初步使其避免了国际金融危机风暴的狂袭,也使其没有徘徊在拉美曲线造成的陷阱之中不能自拔,而是从经济原理上,从社会制度上,以共产党的领导水平的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使社会主义凝聚了历史得失,团结了更多的力量,走向了伟大的复兴。资本主义则正如马克思所认为:“它本身显然是已往历史的发展的结果……是一系列陈旧的社会生产形态灭亡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第245页,1972年版)

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归宿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有二种世界范畴,一种是资本主义,一种是社会主义。解构资本主义从哲学原理上讲是构建社会主义的一种思想实质。恩格斯说:“所有这些国家里的工人目前都关心着同一件事情,那就是推翻压迫他们的阶级——资产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89页,1972年版)资产阶级注定是工人阶级的斗争产物。

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孕育了社会主义的雏形。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基本规律。历史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一个阶级会代替另一种阶级,一种意识形态会覆盖另一种意识形态。世界文明的成果,总是由多种积极的因素催生,所有积极的因素源于落后现象的反思之中。

从历史角度上讲,资本主义也曾是文明的产物,积聚着一个时代的基本力量所产生。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开始逐步凸显其衰落性。而前不久,美国白宫发表声明,美国联邦政府又一次关门。这是继1977年、1978年、1980年、1995年等十余个年份的又一次关门,这种现象将从人们的心理上对资本主义的制度产生动荡和失望。因为这一事件的背后,必然有无数人因此被迫卷入这一经济过程中,直接影响其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信心。这既有金融的因素,又有政策的原因。马克思对此说:“欧洲的破产,国家的破产,注定要把它的胜利化为乌有,刺刀尖碰上了尖锐的“经济”问题会变得象软绵绵的灯芯一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第317页,1972年版)

资本主义的衰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而非是历史的偶然性。历史存在偶尔然,但在通过质的规定性这种基本原理认识资本主义时,首先对它的生产形成经济条件等各种因素进行了揭示,作出科学的分析和符合经济规律的判断。所以资本主义的消失不是偶然性,而是客观的历史产物。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性质,是由预付资本价值的增殖决定的,就是说,首先是由生产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决定的;其次是由资本的生产,即由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决定的。”(《资本论》第2卷,第92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其经济范畴、历史范畴所决定的社会关系的范畴,都是围绕这种原理而建立的社会制度。这种社会制度所形成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理是脆弱的。这是历史的反映。

剩余价值既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公式,也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全部性质。现在,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剩余价值如何转化成资本,决定其的形式从经济范畴的层面上发生了变化,劳动力成为构成要素,剥削的概念及其所承载的历史属性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源点已经难以从现实的角度构成体系,这一系列的迹象只在证明着一个简单的道理,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已成为历史的经济公式。

社会主义正在兴起。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转型到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由新民主主义,逐步发展到社会主义,每一个步骤,都尊重着人民的首创精神,从广大人民社会实践的普遍性中,形成我们科学发展的时代方向。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的奋斗方向,并从这个道理中,形成我们的道路成为我们思想觉悟的旗帜。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说:“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30多年来,我们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走出了正确道路是最根本原因。”(《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问题》中国青年报,2013年6月27日)道路决定命运,也决定历史。历史是一切社会的思想逻辑,也是所有社会制度的脉络。每一个历史时代,都存在一种精神的血脉。我们时代的精神血脉,既我们时代的民族精神,就是以中国梦凝聚一切社会力量,形成复兴中华民族的力量,社会主义由此开创了新局。

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宗旨资本主义作不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当前,我们实施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就是从人的角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既发展城镇化,又保持农村的繁荣稳定。既要使每一个公民尽可能通过就业的方式实现共同富裕,又要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田,谁来务工,钱从那里来、人到哪里去等问题,这样,社会才能在和谐中实现共同富裕。

三、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世界市场经济的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是一种道路的选择。道路决定命运。自社会主义产生以来,就是一种革命斗争在社会实践理论体系不断创建的发展。发展是创建一切思想形态的指南,改革开放就是发展的产物。

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格局形成新的变化,最鲜明的变化是,一部分人通过政策的鼓励走上先富起来的道路,民营经济也大幅度发展起来。但是,也生发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如贫富悬殊现象的形成,产品调配造成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体系,由此造成缺乏经济活力,宏观调控水平偏低、社会发展活力尚未全面激活,制度的弊端造成社会公平正义缺失等现象,这需要为改革开放进行顶层设计制度的完整成型。

这种雏形我们已从科学发展的历史高度上建立起来了,那就是改革开放的矛盾用改革开放的办法给予解决。我们解决这个世纪难题的基本原理是用中国梦作新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梦首先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觉悟,是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方向,是一个国家的哲学和历史的高度。它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解决着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的问题,并实事求是地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历史活动由人民首创的范畴中解决时代在发展中碰到的矛盾,遇到的问题,为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改革开放,就是改革旧的制度,面向世界开放,容纳世界文明。改革开放,就是继续解放思想,借鉴世界文明,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制度。改革开放,就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构建中国梦新思想体系,使中国梦成为我们在改革开放中的历史刻度。无论我们施行何种维度的改革开放,都要围绕中国梦的基本原理和哲学理念进行,既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这个本质特征,又要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以中国的伟大创造形成属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会议中强调:“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我们要更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必须坚持走自已的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新华社,2013年6月26日)这样就意味着,我们的改革开放是要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不是模仿其它国家。

发展是一个时代的硬道理。这是我们时代的座右铭。我们时代的硬道理,就是如何在科学发展的道理中,形成具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中国梦哲学维度,使之成为复兴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力量。

实现中国梦,科学发展至关重要。而实现中国梦,核心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梦是形成马克思主义新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中华民族的基本哲学要素,也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产物,更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的辩证法。从世界发展的历史脉络看中国梦在实践中的理论要素,我们会发现,中国梦的规律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中国的具体理论反映中形成的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识形态,其将解决改革开放如何进行顶层设计的历史性问题。

这个历史性问题就是,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是从世界的基本历史脉络中,产生具有中国国情的新条件,以中国共产党的底线思维这一方法,抓住发展机遇,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日)

四、中国梦新思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哲学原理

经济是历史的范畴。经济形态决定着一个时代的意识形态。现在,我们是从中国梦新思想的哲学规律上反映市场经济的基本属性。准确地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也分为二个历史性阶段,一个是探索阶段的市场经济。在这个阶段,经济属性的基本定义围绕市场的主体建立。一个是定型阶段的市场经济。在这个阶段,所有的创举只能成为创新社会基本环节的一种方式,市场的许多经济属性已经从实践中产生了基本了定义,我们将在这个定义的范围内搞好社会主义建设。定义是每一种事物存在的基本结论。马克思认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0页,1972年版,人民出版社)斗争是历史的产物,经济建设也是历史斗争的属性。这是这个时代的结论,同样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历史结论。

历史的结论是所有哲学原理的抽象,也是一切经济形态的范畴。从历史的结论中,我们又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所有历史中形成的道理,必然是揭示这个时代实质的哲学规律。用中国梦原理建立的市场经济,有三大理论来源,一是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三是科学发展的中国梦。在社会主义时代,市场经济还赋予新的内涵,其第一要义是让人民分享改革的红利,一切的发展都要惠及于民。这是我们科学发展的基本原理。

在实现中国梦历史条件下实行市场经济,主要问题是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从信息覆盖、技术交流、商品流通等各大领域,都要建立相对完整的信息体系;即每一种产品从原材料供应、到形成产品,到进入流通领域的什么环节,都要标注上属地或是流通环节的源发地及中间环节的交易过程。生产条件和交易条件及最终的消费环节,都要以商品的交易、货币的交换作基本的记录,这样作,既可将全国的产品、商品流量作为信息公布出去,达到传讯商业信息的目的,也可从源头上制止、管理假冒伪劣产品的存在,还可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提供劳动力流量和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并可避免商品的产能过剩现象的出现。

每一种经济原理要素的形成,根本在于解决社会在发展中存在的矛盾。这是创建经济原理的必然要素。当前,房价问题比较突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根源还在于从根本上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的问题。宏观调控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探索性建立一种人民币在流向市场的环节中,怎样赋予其社会福利、税务来源等问题的功能,即每一元流通中的人民币,第一次流通中出自谁手,第二次流通中出自谁手,以此类推,建立起严格的人民币流通记录,以记录查找税收情况。同时,根据户籍所在地、及流动人口所在城市的社会福利条件,为人民币的交换赋予各种类型的福利功能,如持币购买药品和粮食等物品,结算时可享受某种福利待遇。持一元钱在上海买粮食,和持一元钱在北京买粮食,人民币的币值一样,而社会福利不一样,在上海买粮食可享受五分钱的福利,在北京买粮食就享受三分钱的福利,条件是消费全部实行实名制,并注明消费物品用于何种用途。而这样消费条件的形成,将节省社会成本,减少行政机构中的行政权力,使社会福利全部走向市场化,也将打破户籍等形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这样,将从根本上将流失的税费收集起来,也为人民币的基本流向建立起科学的考证办法,还为人民币赋予社会福利的功能,从中有效控制腐败,也能从经济原理上控制住物价通胀的问题。这个经济公式应该这样表述:“钱从什么环节上得到,又以什么方式消费出去?物质以什么方式形成商品,商品以什么环节成为消费终端?社会福利由谁享受了多少,社会福利形成的基础是由谁解决的?”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房价问题,物价问题、税务问题及腐败问题,都将在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中得以解决。这仅是经济原理在哲学范畴上的一种探索。

实现中国梦,有二个平台,一个是物质层面的平台,一个是精神层面的平台。每一种平台的建立,都要自觉建立在走中国道路这一时代方向上,这样,我们实现中国梦的理想才能产生理论、制度的基本路径。这是时代的结论。

五、中国梦新思想的民族要素

马克思的结论彪柄千秋:“每个政党都按自己的观点去解释共和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市场经济阶段的基本观点。而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在伟大的转折时期的思想要素。这种要素源于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察,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研究。

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从人类社会的基本形态中形成人类社会的历史。历史是人类社会的思想要素。在改革开放发展到顶层设计阶段,出现了二个需要思考的问题,一是顶层设计后的改革开放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二是改革开放如何连贯历史的血脉形成一个系统的发展体系。这是改革开放的实质,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从中国梦的历史高度探寻哲学的基本原理,首先是思想哲学的基本原理,从分析其的层理中,揭示其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每一时代的历史规律,就是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从历史的角度创建新的思想体系。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历史。每一历史时期的时代坐标,就是一种思想体系在哲学原理的阐释中确立。社会的普遍实践规律就是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

哲学是每一个时代的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每一时代的口号正是这个时代的思想产物。我们时代的思想产物——中国梦新思想,首先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要素,即一个民族的哲学思维。中华民族的哲学思维总是以中国发展的具体情况作“底线思维”的,既不超越实际发展,也不固步自封。

民族的哲学思维,形成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一个政党,只有党性和人民性相结合了,才能在历史的契机中抓住发展机遇,才能形成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发展格局。中国梦正是建立在这种哲学思维的基础上,它从人民是历史的首创者这一时代口号的问题入手,深入社会发展的各种过程,形成一个民族的思想要素,即中华民族如何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新思想。之所以是新思想,在于其用哲学的基本原理,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改革开放中的生产要素是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的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证明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命题。

中国梦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要素和思想要素,一是其承接着历史发展在一切形态上的基本联系。二是其在新的世界格局中从发展的角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我们基本能用改革开放的方法解决改革开放中的矛盾。

中国梦是改革开放的思想范畴,也是其的历史维度。它将要从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等要素上形成新的辩证关系,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作为现存世界基础的中华民族的实践和创造活动,用哲学的任务规定解答实践活动中的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改革发展稳定的实践活动等改革开放如何科学发展的关系,从而为顶层设计后的改革开放提供方法论,即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新思想是民族的要素,因为它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战略思想体系上的理论构建,形成于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和顶层设计后的改革开放如何科学发展的历史阶段。它将解决符合中国国情的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一切社会矛盾,使之理论抽象成为一种新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这也是其历史必然性的基本规律,因为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产物,而中华民族的一切改革运动,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选择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才能坚持一种科学的主义,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思想境界。历史就是这样的一种结论,历史的结论是时代的辩证法。

六、中国梦新思想是改革开放的辩证法

历史总是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辩证法,辩证法是历史的一般规律。历史总是社会运动的辩证法,辩证法是社会进步的唯一准绳。从历史的规律中形成辩证法的思想内涵,在于解决社会在历史条件中的一切矛盾。矛盾是辩证法的本质条件,而解决矛盾是辩证法的一般规律。

曾庆红同志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的国体、政体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关于党的建设工作》[下]第72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0年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我国的国体、政体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科学发展的思想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下,形成中国梦新思想体系,其将从为改革开放形成顶层设计的方法论的历史高度,成为改革开放的辩证法。

一切时代的辩证法,就是所有历史的辩证法。历史的辩证法和时代的辩证法相统一,就形成一个时代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我们时代的方法论和世界观就是中国梦。它的历史前提就是如何为改革开放形成顶层设计制度并使这些制度如何成为凝聚力量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路径。

历史总是孕育各种社会变革思想的母体。而一切的历史活动,有其最本质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那就是质的规定性。这种质的规定性,就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一切的历史形态,所有的经济活动的范畴,就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的客观真理。

真理是什么?真理是一个时代科学发展的思想信条。真理的范畴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如何惠及更多人利益的标准之上,只有从这种哲学高度形成的历史范畴,才能让更多的人享有人生共同出彩的机会。

真理是什么?真理就是社会的实践,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真理的思想范畴。而每一种真理的形成,第一前提就在于社会实践。改革开放也不例外,它首先源于广泛的社会实践,然后才形成为我们社会的客观真理。真理标准就是以社会实践后的社会意义作结论。

党的思想是真理信条。但党的思想体系的孕育和创建,无一例外不是来源于社会实践,从社会实践中得出结论,成为真理的标准,成为思想的范畴。党的思想的创建,总伴随着对新的社会生产力的注解,使其从哲学原理上成为历史的旁白,成为社会的思维形态的现代唯物主义。因为一种思想体系的创建,不仅仅是确立一种时代的方向,形成一个时代的道路,成为一个时代的历史脉络在哲学上和其它时代的衔接与传承,更主要的意义在于解决社会矛盾,解决在本时代生产力及其与社会的诸要素之间如何发展的关系。这也是创建新思想的根本。在科学发展观的创建过程中,我们解决的第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实践证明,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在全党的一次大普及,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一次成功实践,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53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而在中国梦新思想创建的过程中,我们的历史前提是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走中国道路。以中国道路的伟大旗帜,作为我们复兴中华民族的基本力量。

实践,伴随着对生产力的调整形成为社会发展的真理意义。从这种态度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将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而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中,我们要继续用实践这种推动社会进步的方式,解决历史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幸福。

实践,总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哲学角度,解决着社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注入实践的理念,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也是创建中国梦在改革开放顶层设计中辩证法的理论来源和基本依据。这是创建中国梦新思想的辩证法。辩证法是改革开放的思想范畴。

把中国梦确立为改革开放的思想范畴,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态度,停顿不是马克思主义,离开人的社会实践性也不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永远是时代在历史发展中的辩证法。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也是改革开放进行顶层设计及如何继续科学发展的辩证法。

把中国梦确立为中国道路的辩证法,在于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维度上创建马克思主义新思想。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离开了这一历史性条件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梦历史范畴和社会意识形态上的辩证法。这是中国梦的辩证法。辩证法是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在道路自信、理论和制度自信上的哲学表现。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