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方古典哲学总是在“存在”中找寻其最终的基础不同,自笛卡尔以降的近代哲学家更愿意相信,是“自身意识”(Selbstbewusstsein)概念提供了决定性的哲学方法论原则,也为知识乃至文明的实存提供了确然根基。
然而,“自身意识”概念如今充满歧义。单从现代哲学语言的使用,而不再过多顾及词源发展来看,“自身意识”主要有两种内涵:(1)“Bewusstsein des Selbst”或者“Bewusstsein vom Selbst”,(2)“Bewusstsein von sich (selbst)”。在第一种内涵中,经首字母大写而名词化的“Selbst”是一个哲学的生造词,它往往与另一个哲学生造词“Ich”(自我)绞缠在一起。正因如此,人们常常可以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读到“Ichbewusstsein”(自我意识)意义上的“自身意识”。
德国当代哲学家迪特·亨利希(D.Henrich)曾简要回溯自身意识理论的发展史:尽管康德以及康德以前的所有关于自身意识理论的思考存在着各种区别,但是它们几乎都分有一个共同模式,即被称为自我或自身意识的“反思理论”,康德对其作了较为清晰的表述。
所谓自身意识的“反思模式”是指,自我将注意的目光从外部对象上超脱出来,折返回内在领域,开始“反思”自身。与对外部对象的表象完全相似,在自身意识中,作为主体的自我(或意识活动)将其自身当作客体来表象。这种反思理论可以说是最古老也最为显见的自身意识模式,弗兰克(M. Frank)将其根源回溯到巴门尼德和柏拉图那里有关精神之目光的隐喻,即“视觉隐喻”。图根特哈特(E. Tugendhat)也认为从巴门尼德到胡塞尔的整个欧洲哲学传统都臣服于这种看的认识论倾向,即“看的隐喻”。
诺瓦利斯博物馆外景
然而,这种反思理论存在着无法摆脱的困境,费希特首次以全然清晰的方式揭露了传统自身意识理论“反思模式”的“功败垂成”,正如弗兰克所言,“与无望地定向于内省和自身—感知的视觉隐喻相比,德国观念论在对主体性的存在论—灵知学的把握意识上无疑堪称重大的进步”。
在费希特看来,传统的反思理论存在着两个基本困难。首先,反思理论试图通过作为主体的自我对作为客体的自我的表象或认识来谈论自身意识问题,然而这里已经预设了进行表象活动的“自我—主体”,但如果没有“自我—主体”预先对自身的意识到,这样一种“自我—主体”的回返自身又如何可能呢?因此,存在一个典型的“循环”:要解决的问题本身(自身意识)实际上在讨论的开始就已经被预设。其次,反思理论预设了自我对自身的认知只有通过回返自身才得以可能,因此也就必定预设了认知行为与被认知者的同一,只有这样,人们才能谈及自身(或自己)意识。但是这样一种同一性又将如何被给予呢?难道它不恰恰就是在自身意识中被给予的吗?因此,循环又一次出现。
基于此,费希特指出,主体性或者“自我性”不再是对一个指向它自身的表象的反映,因此,在根本上,主体性或“自我性”就不再是反思的成就。“蓝花诗人”诺瓦利斯完全同意费希特的第一“知识学”的奠基性思想,即自身意识完全不能由反思对立来解释。比如他明确提到,“反思所发现之物,似乎总是业已存在之物”。但是他也敏锐地指出,尽管费希特为克服反思的困难,试图将直接性赋予“自我性”,试图以“自我的直接的自己设定自身”来描述最为原初的意识,但在这个结构中反身代词的名词化“Sich”再次出现,这恰恰表明这个结构并不适合于用来描述最原初的意识。因为,直接性与自身关涉性在根本上是不相容的,这个“Sich”显露出原差异之统一的支离破碎。为了描述最原初的意识,诺瓦利斯在那部被誉为“德国早期浪漫派最重要哲学文献之一”的《费希特研究》中找到一个取代费希特那个结构的“竞岗者”:“自身感受”(Selbstgefühl)。
据现有研究,在对“自身感受”概念最早的哲学使用中,就有对斯多亚学派中的“sensus sui”这个拉丁语词的德语翻译,更为常见的是“Selbstbewusstsein”,由此人们可以看到“自身意识”和“自身感受”在哲学上所扮演角色之间的亲缘性。
诺瓦利斯最终为彻底的主体性提供了一种熟悉自身的方式,一种无须“认识”或“知道”自身、仅仅是非对象化和非反思的方式。对于诺瓦利斯来说,“自身感受”首先就意味着一种“非对象性地亲熟自身的认知官能”,对一个意识进行的直接地“感受”到,它始终是前概念的、前反思、直接和非对象化的。这里的“自身”也不再意味着一个孤零零的、抽象的“客我”,而是始终在进行着的意识自身。
诺瓦利斯的“自身感受”开启了“自身意识”概念在现代哲学语言中的第二个内涵:对意识活动自身之进行的意识。在此意义上,日常德语中的 “ich”(人称代词:我)和“selbst”(指示代词:自身)在哲学语言中被名词化为“Ich”和“Selbst”后,它们也被对象化或客体化了,而作为一种意识的对象或客体被作为主体的“ich”意识到,传统理论的“循环”困境由此而产生。尽管费希特指出了传统反思模式的根本问题,但他的解决方案并没有能完全切中实事本身。诺瓦利斯的“自身感受”是对现代哲学语境中“自身意识”的第一种内涵或者“Selbst”或“Ich”的名词化用法的彻底拒绝,从而开启了一个新的维度。
在这一内涵下,“自身意识”就不再首先意味着与“我”自身相关的意识,而是意味着与“意识”自身相关的意识。亨利希也称之为“自身亲熟”(Selbstvertrautheit),即意识进行的同时直接地,因而是非对象化的、非概念性的对其自身的“感受”到或“亲熟”,它是第一序的意识或前反思的意识,而且不能在命题中被清楚表达(非—命题性的)。传统的反思模式根本上则是解释性的、概念性的,并且可在对象化的视角中将“我”的相关状态予以论题化,进而可以具有一种命题的形式,它是第二序的意识,因而是非原本的,必须以前者为前提。
在此理解下,对象化的反思模式不再因“循环”问题而全然是“坏”的,它也应有其自身的存在权利。因为一旦确立了反思的第二序地位,反思模式也就不必再去担心所谓的“循环”,而且人们最终也只能在这第二序的、可论题化的反思意识中才真正获得对“自身”或“自我”的“认识”。当代哲学中的“自身意识”理论的复兴恰恰就体现为对“自身意识”概念这两个内涵和维度的深入思考和进一步展开。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