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往一样,各个省份公布的GDP数据总和,依然大幅度超过国家公布的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GDP为386762亿元。而31个省份前三季度的GDP总和为439533.07亿元,超过全国总量52771.07亿元。再次出现“数据打架”现象。事实上,这种现象已经持续多年。有媒体表示,自1985年国家和地方层面分别核算GDP数据以来,地方统计总和一直高于全国的GDP总量,不仅呈现出“1+1>2”的局面,而且有递增的趋势。(11月27日《新京报》)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全国31个省份前三季度GDP总量竟然多了5万多个亿,平均注水率达到了12%。传出这样的信息,令人不安。这一境况说明,地方GDP造假已成为一种官场惯性,成为“潜规则”,对这种“政绩造假”必须进行棒喝与痛打。
为何一些地方热衷于GDP注水?一言以蔽之:盖因畸形的政绩观使然。眼下一些地方在决定干部升迁的时候,不是全面衡量一个干部的的综合能力,而是把目光瞄准了GDP,以GDP排座次,论英雄。有些地方领导为了加重升迁的筹码,取悦上级,于是乎挖空心思,千方百计在GDP上做文章,本来严肃神圣的数字竟然变成了游戏,想报多少是多少,完全是凭长官意志行事。如此“妙笔生花”,衍生出的只能是一个个“数字怪胎”。
GDP“失真”危害甚大。首先,这种数字失真不利于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我们知道,GDP是一个国家经济现象的重要考量,它的真假直接关乎国计民生。如果这个数字与事实相去甚远,将会造成一定的经济失控,直至影响到国家经济政策的走向。
其次,容易造成浮夸风的盛行,有悖于实事求是的精神,助长官员贪慕虚荣。人们如果乐道于数字注水,最终将会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这绝非危言耸听。在干部的使用和提拔上,要全面进行考核,决不能以GDP论英雄。要把那些真正关心群众疾苦,真抓实干的人提拔到领导岗位,不能给热衷于花架子的人以可乘之机。热衷于虚浮,不能造福一方,只能祸害一方,人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
有鉴于此,希望全社会都来正视GDP造假问题。此前,国家统计局也力图采用多种手段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多次针对两项数据打架的问题表态。2012年初,马建堂曾回应称,各地GDP汇总之和高出全国核算数约10%,主要是因为分级核算中一些重复计算的技术问题以及原始数据存在差异。GDP数字造假固然有统计口径的计算问题,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态度问题。真抓实干的人得不到重用,而一些热衷于虚浮的人却屡屡得到提拔,久而久之,官场造假风就会愈演愈烈。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一些关涉国计民生的数字统计上应该严肃认真对待,不能让“妙笔生花”成为一种社会常态。畸形政绩观是GDP造假的幕后元凶,对此应该予以正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