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时间:2013-12-02 09:09:00 |  章松 | 字体:【 】| 阅读: 120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对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等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指明了方向、勾画了路线图。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好落实好《决定》精神,要求我们必须找准着力点和主抓手,努力以点上突破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要突出“宏观”与“微观”并重。与微观主体改革相比,文化管理体制这个宏观领域的改革步伐相对滞后,两者并重推进是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的必然要求。自2003年开展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工作以来,“十年磨一剑”,我们实现了阶段性任务告捷,完成了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政府文化部门职能转变、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等重点任务,初步构建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搭建了文化产业振兴发展的平台,实施了一系列为民惠民的文化民生工程,文化体制改革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文化的发展繁荣,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和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当前改革已从“破冰期”进入了“深水区”,比较容易改的环节都已经改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一些难改的、涉及深层次利益格局变动的体制改革,体制改革之“痛”方能推动实践裂变式发展。要进一步转变行政职能,推动政府部门从“办”向“管”转变,一方面“该管的要坚决管住管好”,强化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模式和监管办法,建立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管理体制;要把媒体管理纳入重要范畴,把网络管理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进一步提升网络监管能力,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真正让网络空间晴朗起来。另一方面“不该管的不管不干预”,进一步简政放权、下放职能,对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事项真正“交下去”、“放下去”,通过购买服务、招标采购等形式让有能力的社会团体和中间机构参与文化建设,充分释放社会能量。同时,要按照“导向不变、阵地不丢”原则,遵循“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更加注重意识形态属性”要求,对近年来开展的微观主体改革组织“回头看”,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打造合格市场主体,使企业真正跃入市场经济的大江大河。

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要突出“做大”与“活小”并重。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是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是文化企业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决定》就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拿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在落实中重点要抓好“一大一小”两篇文章。“做大”就是要统筹文化生产和文化传播、数量规模和质量效益,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重大项目、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基地),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跨界整合、兼并重组,推进改制企业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活小”就是要鼓励国有、民营等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支持各种小微文化企业发展,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发展,民营文化企业在整个文化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下一步要以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做大民营文化企业规模总量,努力把千千万万的“小苗”育成“大树”,把“盆景”变为“风景”;要以推进转型升级提升民营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新型业态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推动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要以制度创新增强民营文化企业内生发展动力,改变传统家族式、作坊式的运作模式,推进内部治理结构、商业模式和管理体系创新,加快向现代企业跨越、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型。同时,要着力开发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市场,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商业模式,培育大型文化流通企业和文化产品物流基地,拓宽文化品牌的传播渠道和展示空间,发展营销代理、评估鉴定、策划咨询等中介服务。要有效对接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加大政银企合作力度,千方百计破解文化企业融资难题。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突出“标准化”与“均等化”并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已成为顺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完善、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很突出,所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体目标,这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写入《决定》,为我们下一步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标准化”指的是要明确各个层面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责任,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从各个纬度全面规范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具体文化服务行为,并将这种规范通过制度加以固化,使公共文化服务有依据、有标准,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决定》中明确提出要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就是推进“标准化”的具体举措。“均等化”指的是要让文化的阳光普照大众,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和资源配置,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做到全覆盖、保基本,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均等化”不仅是指结果的均等,更强调机会和过程的均等,更注重推进政策、资金、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要继续大力实施好广播电视户户通、农村电影放映提质、演艺惠民等文化民生工程,切实解决老百姓看好影视、看到演出等突出问题;要加强面向特定区域、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通过政府补贴、发放文化消费券等措施,提高公共文化供给能力;要在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开放内容、提高服务质量,真正把“送的”与“要的”结合起来。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要突出“对内”与“对外”并重。《决定》站在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高度,对推动文化“走出去”作了重要部署,强调要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支持重点媒体面向国内国际发展,构建立体化的文化传播新格局。对内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要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讲清楚”的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筑牢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外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深化中国梦宣传,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和看待我国的发展,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要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形成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中国话语;要积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探索以企业为主体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有效途径办法,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把优秀影视剧、图书作为文化贸易的前锋,充分对外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全面对外开放的同时,要保持“管”与“控”、“收”与“放”之间的平衡,保护和维护好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弘扬先进文化、鼓励健康文化、提倡高雅文化、发展通俗文化,让新鲜空气进来,防止外来落后文化的干扰和文化殖民的侵略,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作者系中共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