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镇化进程中大量青壮年人口通过务工或上学流迁城镇,而农村留守老人却处于两难境地,进城或留守都将面临诸多生活难题,生存质量普遍降低。农村老人困境的形成是个渐变的过程,也是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破解这个难题需要政府、家庭和老年人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做出正确的抉择。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农村留守老人;人口迁移;社会保障
现时代,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的热情推动下,中国正处于人口城镇化的加速时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01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 37.7%,2011 年即达 51.3%,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确定,“十二五”时期城镇化率将提高约 4 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将超过 55%。
与人口城镇化齐头并进发展的是,人口老龄化也同样处于快速发展时期。2001 年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 7.1%,2011 年达到 9.1%,提高了 2 个百分点。据预测,2015 年将达到 10%左右,2035 年之前将达到 20%。
然而,在人口城镇化与人口老龄化同时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留守农村的老年人口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与尴尬:子女进城上学了或打工了,农村老年人不但负担加重了,还面临着一系列困难。等到能够进城了,由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所决定,大多数老年人很不适应城镇中的生活,生存质量并未改善。固守农村还是迁居城镇,成为老年人和子女无法回避的两难选择。因此,在人口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情况下,多数农村老年人将面临新的生活环境,城镇化进程中老年人的生存状态将有一个阵痛过程。
一、现状描述
中国的人口城镇化在改革开放后进入新一轮高潮。但无论是早期的盲目的短期流动形式,还是近年的有更多迁移倾向的城镇长期居住形式,农村留守老人总是迟于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成为最后进城的群体。但问题的核心尚不在这里,而在于无论农村老年人口是留守农村还是进城居住,他们的生存质量都不容乐观。
(一)留守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景况
1. 农村留守老人负担加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村人口流向城镇的基本模式除了上学读书外,就是青壮年进城打工,父母和小孩留在农村。这样,农村家庭中的一切事务都留给了父母(多数为老年人),老年人不仅缺少了儿女的照料,生活负担还大大加重,生存质量明显下降。杜鹏等人的调查发现,与子女外出务工前相比,农村留守老人的农业劳动负担和家务劳动负担都有了明显的加重,他们自认为农业劳动负担加重的占 46.2%,认为减轻的只有 9.6%;认为家务劳动负担加重的占 44.4%,减轻的仅占 7.6%。
2.农村留守老人独居孤独感增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家庭小型化成为一种趋势和现实。家庭小型化就意味着子女成家后与父母的分户生活。但是,在农村的环境条件下,虽然父母与子女分户生活,但居住的距离并不远,平日里也时常碰面,沟通不断,生产、生活都还可以相互帮忙,相互关照。即便父母到了老年也多如此。然而,在子女外出务工特别是举家迁移后,情况就发生了质的变化,留守老人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巢家庭。有调查表明,农村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比重,子女外出务工前为 23.8%,务工后上升为 44.2%。也正是子女外出务工长期不归,有的甚至带走了孩子,留守老人的孤独感陡然加重,据同样的调查,农村老年人有孤独感的比重,子女外出务工前为 17%,务工后陡升到 50.8%。
3.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困难多。一是经济拮据。这是农村老年人口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老问题,虽然现在不少老年人有低保或新农保,有的子女给些经济资助,但很多人生活开支并不够。二是生活自理难。子女不在身边,没人照顾,种地、做饭、洗衣、劈柴、担水等都得自己动手,高龄和失能老年人日子就过得更为艰辛甚至悲惨。三是看病就医难。四是生病在家无人护理。子女不在身边,留守老人在家生了病只能由老伴照料,独身的留守老人就更加艰难。五是办事难。山区农村居住分散,距离社会事务办事机构所在地较远,加上年龄大行动不便,看病办事甚至到银行代发点领取农保金、低保金等都无人帮忙办理,很不方便。
(二)进城农村老年人口的生存景况
近年来,在国家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的大背景下,许多大中城市在解决农民工城市落户问题上制定了很多政策措施,越来越多的进城农民工在城市落户定居,这也使得农村老年人有了更多进城与子女团聚和共同生活的机会。然而调查表明,多数农村老年人进城后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了,体力劳动几乎没有了,闲暇时间也多了,但感觉并不轻松,生存质量也没有提高,而是面临着新的烦恼和问题。
1.不适应城市环境。农村老人进城后处在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被打破,一切都变得紧张和混乱,一切都那么不方便,这成了进城老人普遍的感受。据调查,对城市环境不适应的老人占到 64.3%,而其中物质生活能够满足,但仍对城市生活不适应的就占进城老年人的 46.4%。
2.产生新的孤独感。所谓新的孤独感指的是,老年人留守农村时子女不在身边,缺乏传统的儿孙绕膝的满足感和儿女在身边的踏实感。进入城镇后到了子女身边,但子女却每天忙碌,晚上回来也说不上几句话。特别是原来熟悉的邻居亲朋远离,熟人减少,陌生人增多,无人聊天,新的孤独感油然而生。还有不少女性老年人进城为子女照看孩子,老伴仍留农村老家,这样,老伴成了放不下的牵挂,自己在城里感觉“天天像坐牢”。有记者调查得出结论“:‘老漂族’没有朋友、想家、孤独是普遍生活状态”。
3.无所事事,百无聊赖。在农村,老年人没有退休之说,只要有气力就一直劳作,有调查发现,60 岁及以上农村老人仍然下田劳动的接近 40%,80 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尚有 4.36%。进城后就不一样了,除了女性照顾孙子和料理家务外,男性老年人几乎是无事可做。城里的环境又复杂,不能随便外出,无处可去,活动范围变小,老年人感觉寂寞而无聊,久而久之,情绪变坏,影响健康。
(三)城镇化进程中城乡老年人口生存状况差别增大
城乡老年人口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很多差别,但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农村中大批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农村人口结构变动,老年人的生产、生活以及精神负担都大大加重,城乡老年人之间出现了新的差别。这种情况在大量的调查中得到了证实。
1.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城镇。从封闭人口的视角认识,城镇生育率长期处于低水平,人口老龄化必然快于农村。但在改革开放后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农村大批中青年人口进城务工甚至定居,而老年人口则大量留居农村,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大大加快并超过城镇。据 2005 年 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山西省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占到总人口的 7.7%,而农村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却已达 9.0%。据我们的调查,不少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超过 20%。另外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是,现阶段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并不是一个自然的老龄化,这样的老龄化将面临更多的社会问题。
2.农村老年人参加劳动的比例高。不可否认,农村老年人参加劳动的比例历来比城镇老年人高,但在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出后,农村老年人参加劳动的比例更是大大提高了。调查显示,农村老年人参加劳动的比例为 36.4%,而城镇老年人仅为 0.27%;农村80 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参加劳动的比例仍超过 4%,而城镇老年人的比例已为零。两者的差别之大,令人惊叹!
3.农村空巢老人比例高。改革开放以前,空巢家庭几乎就是城市的专利。然而,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村中的空巢家庭、空巢老人已超过城镇,成为普遍现象。有报告显示,城镇空巢家庭老人占城镇总人口的3.35%,而乡村占 4.26%。另外,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中很多都是不定期的钟摆式城乡流动,实际上的空巢老人比例还要大。
4.农村老年人有孤独感的比例高。由于农村空巢老人多,加之农村生活比较单调,外出子女回家少,与父母联系少,致使老年人口中有孤独感的比例明显高于城镇。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 2000 年调查,城市老年人有孤独感的占 23.8%,而农村的比例则高达35.1%; 2006 年的追踪调查,城市老年人有孤独感的占 20.82%,而农村仍高达 34.4%,城乡间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二、演变解析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城镇化进程,除了城市快速扩张中将周边吞并入城市,农村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外,大部分远离城镇的农村人口城镇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进城务工,继而定居;二是通过考取大学,进城读书,继而工作并定居。农村老年人口就是在这两种形式的人口城镇化过程中被逐步边缘化的。
(一)子女进城务工形式的老年人生存状态演变
考察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直到在城市定居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准备期、钟摆期、钟摆后期、迁居期。老年人的生存状态也就是随着这四个时期而变化的。早期的准备期,也就是传统的农村田园生活即将被打破的时期。农村老年人在这个时期典型的生活状态就是四代同堂,儿孙绕膝,其乐融融,安享天伦之乐。到了钟摆期和钟摆后期,子女长期外出务工,一年中极少回乡,这些外出打工的子女早期也将妻子孩子留在农村,后期逐渐将妻子孩子也带进城。这样,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演变轨迹就成了帮着子女耕种责任田,再到全部承担;帮着媳妇照看孩子,再到单独带孩子。最后农村中的全部生产、生活等事务都落在了老年人的肩上,从此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就被彻底改变。而到了迁居期,子女在城里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政府大力推进城镇化,鼓励农村人口进城定居,户籍政策不断放宽,城镇保障房开始向农民工松动,越来越多的农村进城务工者在城镇落户定居。这个时期的老年人才真正进入孤独而尴尬的困境———继续留居农村,虽有熟悉的环境和邻居老友,但子女不在身边,生活孤独而困难;随子女进城,虽生活条件改善,但环境不适应,新的孤独和矛盾产生,幸福生活并没有降临———老年人的生存质量下降。
(二)子女进城读书形式的老年人生存状态演变
子女进城读书上大学,是所有农村父母的期盼甚至奢望。为了这份期盼,做父母的总是心甘情愿地无私付出,直到最终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时仍旧无怨无悔。
读书进城渠道的城镇化过程也大致经历四个时期:准备期或依赖期、钟摆期或依赖后期、居留期或脱离期、迁居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种城镇化形式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殊途同归的过程。
在准备期,实际上就是子女一切都依赖于父母的时期。这个时期子女大都在本地学校读中小学,父母尚未进入老年,但此时他们是满怀希冀地辛勤劳作,无怨无悔地付出,期盼着子女能够考取大学,进城读书,最终脱离农村,在城市里体面地工作。子女考取大学后即进入钟摆期或依赖后期。所谓钟摆期,是指这个时期的孩子是在城里的学校与农村老家钟摆式地往返走动。所谓的依赖后期,是指在这个时期子女仍然以依赖父母为主,但逐步通过打工获得一些收入,并在大学毕业后开始有收入逐渐进入自理期。这个时期对于父母而言,由于子女上学后的高额学费和生活学习支出,父母的负担陡然加重,但他们仍然是省吃俭用,辛勤劳作,满怀期望地为上学的子女筹措学费。到了居留期,子女大学或研究生毕业,开始在城市中工作或打工,虽然收入尚不稳定,但基本可以自理,开始脱离父母的供养和庇护。而父母此时仍然在农村劳作,并逐渐进入老年。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孤独感也渐渐产生,负面的心理感受渐增。到了迁居期,子女在城中结婚生子,安家定居。这时需要父母(一般是母亲)进城帮他们带孩子,形成了父母两地分居的状态。这个时期普遍面临的问题与打工进城的迁居期面临的问题是相同的,即无论进城还是留居农村,都面临孤独而矛盾的困境。
(三)两种城镇化形式的差别
虽然两种城镇化形式的发展结果大体相同,特别是对老年人而言面临的问题是同样的,但两种形式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一是期望值不同。进城打工是一种近乎无奈的选择,前景是难以预料的,父母对此并不抱多大期望。而上大学则不同,对前景的预期是非常美好的,父母是满怀希冀地供养和支持着孩子。二是预期不同。进城打工,父母和子女对未来的去向基本上都放在最终还要回农村老家上,而进城上学则是父母和子女都抱着未来将在城市中定居生活的预期。三是结果上的差别。虽然两者都有进城定居的机会,但总体而言,前者的机会要比后者小得多,且障碍和困难也大得多, 50发展的潜力也要小很多。这样的差别对作为父母的老年人而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影响也是有差别的。
三、对策
城镇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因而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老年人对于生活环境急剧变化的不适应性,我们要解决的也就是将这种不适应性对老年人的冲击降低到最低限度,让农村老年人也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城镇化给人们带来的幸福。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政府、家庭和老年人三个层面的综合决策。
(一)政府决策
第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流动人口家庭中老年人面临的问题纳入政府关注的视野和工作范畴,在制度安排上给农村老年人口更多的选择和保障。
第二,制定家庭迁移支持政策。即在对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相关户籍政策上,要重视制定包括老年人口在内的家庭整体迁移决策,让愿意进城的老年人能够顺利地与子女们生活在一起。
第三,城镇的保障房要向到城镇定居的农村人口开放,并给予更多的优惠和扶持,让进城务工者能够拥有自己的房屋,同时能够给进城老年人提供一个舒服的家,缓解他们进城后的不适应性。
第四,加快农村老年人与城镇老年人社会保障的一体化进程。包括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统一和衔接、新农保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统一和衔接、城乡低保的统一和衔接、城乡老年人福利与救助的统一和衔接等。这样就可以使农村老年人进城后能够方便、及时地享受到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对他们的佑护,使他们在城镇中能够减轻基本生活保障的压力。
第五,加大政府投入,强化社区养老环境建设和养老条件的完善。一方面建设好城市社区,让进城老年人有一个住得下、待得住、感觉良好、心情舒畅、生活便利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建设好农村社区,注重农村社区养老机制的培育,给老年人特别是留守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具体的帮助,有效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二)家庭决策
就一个家庭而言,老年人面临的矛盾与困境,同时也是进城定居家庭的两难选择。因此,家庭的正确决策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尊重老年人自己的选择,给老年人以充分的自由,并给老年人创造能够自由选择的条件和氛围。
第二,老年人留守农村,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常电话联系,不要让老年人有被遗忘的感觉。同时,要多带父母进城居住,让他们慢慢熟悉和适应城市环境,为今后进城共同生活打下基础。
第三,老年人进城居住,要尽量保留农村老家的居住环境和条件,让老年人来去自由,逐步适应城市生活。
第四,最好在城中给父母找些力所能及的事做,并尽量为他们提供独立住房,既能够方便地照顾他们,又能够给老年人自由自在的环境。
第五,子女经济好转,收入增加后,要注意改善老人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第六,对独身老人更要特别关照,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尽量给老人找一个配偶。这是多数老年人不愿启齿,但又非常渴望的需求,是提高他们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作为子女,应该理解老年人的这份需求和心情。
(三)个人决策
城镇化过程中农村老年人口面临的矛盾与困境,老年人是主角,有更多的主动权和决策权。因此,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老年人首先应当调整心态,顺应潮流,主动接受新事物和适应新环境;其次,在没有进城之前,还要做好经济储备和感情储备,有了经济基础,就会掌握更多的主动权,而有了感情基础,就有了与子女和睦相处的条件,无论你在农村还是在城里,子女总会把你挂在心上,让你感觉幸福,赶走孤独。再次,要多与子女沟通和交换意见,有了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就与子女坦诚商量,该坚持的坚持,该让步的让步,而且以让步为主。最后,一定要尽力保持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这是自己幸福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