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然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在。人与自然相协调,是评价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它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助于走出人与自然相冲突的困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依据环境承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开拓天人合一精神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分别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探寻提升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 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方式;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人类古今的一个基本问题。人与自然相协调,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人与自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远古时期和农业社会时期,由于科技发展缓慢,人在自然面前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局面。无论是在预防和抗拒自然灾害方面,还是在高效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方面,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能力比较弱。在工业社会,随着科技迅速地发展,人在发掘和利用自然方面,在局部领域越来越主动。但是,这其中存在掠夺性发展。例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物灭绝等问题日益凸显。如果说,在远古时期和农业社会,自然灾害对人的影响力高于人对自然的破坏强度,那么,在工业社会,人对自然的破坏强度则要高于自然灾害对人的影响力度,并最终反受其害。因此,从有人类文明历史以来,尽管人与自然之间的力量对比有进退消长的变化,但是,人类还没有走出人与自然相冲突的历史阶段。为什么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反而变得更加恶化?如何从人与自然相害走到人与自然相协调,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对人与自然相冲突的反思
自然中的任何现象,从物理层面看,都是一种能量转化和物质变换,实质上,就是不同事物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人在自然中的生存活动及其后果,也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马克思曾经说过:“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恩格斯说:“自然界中无数的起作用的原因,过去一直被看做某种神秘的不可解释的存在,即所谓力——机械力、热、放射(光和辐射热)、电、磁、化学化合力和分解力,现在全都被证明是同一种能(即运动)的各种特殊形式,即存在方式;我们不仅可以证明,这种能在自然界中不断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而且甚至可以在实验室中和在工业中实现这种转化,使某一形式的能总是相当于这一或那一形式中的一定量的能。”[2]世间万物之间的交往与活动,包括人类的生产与消费,基本上是事物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过程。这种交换,包括能量的转化和物质形态上的变化。人按照自己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自然中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活动。而且,这一活动及作用将伴随人类的始终。
自然总是有偏差的,因此,不同事物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活动并不是精确对等的。但是,这种偏差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过限度,就会产生剧烈的变化。比如,近代以来,人类广泛使用化石能源,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随着温室气体日益集中于大气层中,超出大气容纳的限度,就会使全球气候变暖。如果不能有效及时地纠正,全球气温上升的后果将会不可逆,处于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全球气候变暖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自然还孕育了人的思维和意识。恩格斯说:“如果进一步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就会发现,它们都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自然为人类提供了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对象,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人按照对自然的理解,也在塑造着人自身。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4]人在与自然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在不断成长和丰富。
因此,人的身心根源于自然界,成长于自然界,并最终归于自然界。人和自然的联系是无法割断的,是自然赋予了人的一切可能和潜力。不论人的科技如何发达,人都要具备空气、淡水和食物这三种基本资源才能存在,因此,人不能脱离开自然而存在。自然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在。
但是,随着人类的不断成长,为什么没有依靠科技增强人与自然的协调能力,反倒对大自然进行了破坏呢?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5]例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别的地方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他们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在这些地方剥夺了森林,也就剥夺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存器。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北坡得到精心培育的枞树林滥用个精光时,没有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山区畜牧业的根基挖掉;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来。实际上,直到今天,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群没有真正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仍在继续破坏着自然,也在破坏着自己未来的生存环境。
之所以造成现在这样的局面,源于人的自身局限性。在自然面前,人的自身局限性主要表现为贪婪和短见。恩格斯说:“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和社会,人们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6]西班牙的种植厂主在古巴烧掉山坡上的森林,在木灰中发现有能获得最高利润的咖啡树足够用一个时代的肥料,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只会给当地留下赤裸裸的岩石。虽然这是一个一百年前的事例,但是今天不是仍然有许多人在重复这样的做法吗?事实上的比较远的后果,是无人关心的,而这一切要使人们面临生态环境的恶化,并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于是,“生产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达到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产生出来的生产力和交往手段在现存关系下只能造成灾难,这种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7]。掠夺性的经济发展,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损害大多数人的环境利益,就是盲目性的不计后果的生产。它所创造的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使土地贫瘠、森林荒芜、土壤不能产生其最初的产品,并使气候恶化。在掠夺性开发和利用的条件下,科技的广泛应用,尽管推动了人类的历史进程,但是相应的、越来越大的、隐蔽性的对自然的破坏性作用也会随之而来,人类与自然的和解问题就不能彻底解决。现在全球自然环境的恶化已经愈演愈烈,如果不及时解决人与自然的冲突与矛盾,那么人类的生存状态将不可想象。若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改变现存的造成人与自然冲突的根源。
二、依据环境承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途径。它特别强调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因为贫穷落后,人类为了生存和致富,盲目地开发自然。这种急功近利的经济活动,导致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以及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这就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切实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做好规划,合理开发自然。
但是,这种重视对自然的开发和保护,出发点仍然是发展经济。与经济相比,自然仍然处于劣势。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人们会侧重于经济发展,而牺牲环境。因此,这并不能克服为了经济发展而导致的短期效应。如果从环境角度看,需要立法,依据环境承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环境承载力,是指估算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单元能够承受的人口数量。“生态足迹”或者叫做“生态占用”,是环境承载力中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研究成果。它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多少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吸纳所衍生的废物。生态足迹通过测定为了维持生存,人利用自然的量值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比如,一个人的粮食消费量可以转换为生产这些粮食所需要的耕地面积,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可以转换成吸收这些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草地或农田的面积。因此,它可以形象地被理解成一只负载着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铁路、农田等的巨脚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脚印大小。该指标的提出为核算某地区、国家和全球自然资本利用状况提供了简明框架,通过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服务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的生态服务之间的差距,可以知道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利用状况,可以在地区、国家和全球尺度上比较人类对自然的消费量与自然资本的承载量。生态足迹的意义在于探讨人类持续依赖自然以及要怎么做才能保障地球的承受力,进而支持人类未来的生存。
但是,生态占用计算公式和指标体系很复杂,需要一定程度的数学知识。这只适合特定的专业人士。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未必能熟练计算和分析庞杂的数据,从而失去了参与保护自然的积极性。而且,环境承载力是动态的,人的需求也是动态的,两者随时会有不确定性因素。用数学公式,很难计算人的需求。因此,需要引进另外的一种思路,使环境承载力具有普及型和适用性。
这里可以引入一个概念,叫做生存依存度。生存依存度,是指一个条件与维持人的存活的相关度。相关度越大,依存度越高,说明该条件对人的存活越重要。例如,空气、淡水、食物对人来说,是基础性条件。在此基础上,人才能谈得上其他需要。按照生存依存度,人须臾离不开空气,因此,空气排在第一位,淡水处于第二位,食物处在第三位。例如,除非人们能够把空气源源不断地带入到海底世界,否则把海底世界作为基数的环境承载力无从谈起。
从生存依存度估算环境承载力,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要以该地区最稀缺的依存条件为基数。例如,在陆地上,空气已经不成为问题,所以空气不能作为该地区的环境承载力的基数。事实上,陆地上许多地区的淡水量生存依存度高,成为基数。从全世界范围看,缺水已经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淡水已经成为各个地区人的生存的短板。因此,可以把淡水资源作为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的基数。根据联合国公布数据,人每天的饮水和清洁需求,大概需要50升水;如果加上对食物、交通等需求产生的耗水量,每人一年需要1000立方米淡水。用该地区的淡水资源总量除以每人一年的耗水量,就能估算出该地区的环境承载力。
因此,从生存依存度来估算一个地区的环境承载力,是以该地区空气、淡水或者食物三者中最稀缺或者交易成本最高的一个因素,作为估算当地环境承载力的基数。它是一个介于零与人口数量上限之间的区间。随着基数的变化,环境承载力在这一区间变动。
依据环境承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直接政策成果,就是主体功能区的制定。不同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不同,因而集聚人口和经济的规模不同。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由于不适宜或不应该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因而难以承载较多消费人口。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有一部分人口主动转移到就业机会多的城市化地区。同时,人口和经济的过度集聚以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也会给资源环境、交通等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因此,必须根据资源环境中的“短板”因素确定可承载的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以及适宜的产业结构。2006年3月,《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四大主体功能区的空间开发布局的战略设想。2011年6月,中国又颁布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开发结构。
三、开拓天人合一精神重塑人与自然关系
营建良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另一条有效途径。在人类中心主义盛行的工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疏远,情感淡漠。这需要人们追根溯源,从中国传统中去汲取智慧和力量。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支点,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尝试。何谓天人合一?天,指自然,也指万物。一般认为,是庄子最先提出天人合一的。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自此,天人合一深入人心,不断丰富和发展。它主要表达了三层含义:一是“天人一体”。人与自然是一个共生共存的整体。二是天人相通。人与自然相互感知。三是与天地合则。人不能为所欲为,必须要与天地合则,即遵循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效仿天道和地道来建立人道。天道,是阴与阳的相互作用。地道,是柔与刚的交相影响。效仿天道的阴阳、地道的柔刚来建立人道,用仁与义来管理人的事务。
在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下,又衍生出和实生物、民胞物与、参赞化育等思想。
和实生物是古人的发展理念,是西周末年的思想家史伯提出的。史伯概括了世间事物变化的两种状况,一种是和,一种是同。“以他平他谓之和”,是指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相互融合、制约,达到平衡。“和”的结果是“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同,是指相同。“以同裨同,尽乃弃矣”。相同事物的叠加,只能是衰落和消亡。比如,悦耳动听的音乐是由不同音调配合才产生的,美味佳肴是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在一起的结果。如果只有同一种音调,不能产生出动听的音乐,只有一种滋味,不能产生出美味佳肴。这是“同则不继”。因此,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多样性的事物才能生生不息。
参赞化育,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参与和调节作用。《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参赞化育,也就是与天地相参。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天地人三者各有定位,相互配合。与天地合则相比,它并不是消极地提倡人道合于天道,而是提出了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能力。
民胞物与出自宋代思想家张载的《西铭》,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简称,表达了民为同胞、物为同类的情怀。民胞物与号召人们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一切人和物,达到“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境界。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中,这对提升和谐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价值。
上述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和丰富的哲理睿智,对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精神塑造影响巨大,深深地渗入到中国人的生活情感当中。在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中,中国人产生了对自然的情感依托,找到了终极关怀。宋代张载说:“感而后有通。”人与物之间感性的交流,在物是以感性形象作用人的感官,直至人心深处;在人是一种直觉,一种感悟,一种情感体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辛弃疾也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妩媚”,既是青山,又是人,是人与青山交感的产物。后来的《文心雕龙·明诗》篇里也强调“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感于自然万物的变化,所以有抒发感情的冲动。
正如“托物”是为了“言志”,“写景”是为了“抒情”。只有在情感上达到天人合一、物我浑融,人的感情才有所寄托、有所附丽,并以描摩景物的方式抒发出来。孔子常把某些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看作人的品德美和精神美的一种象征。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的耐寒性质与人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通过指出桔树有“独立不迁”的高贵品质,“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的根深本固、意志专一的禀赋,把桔树和人的品性沟通乃至合一。再如刘桢《赠从弟》、于谦《石灰吟》等,这些“言志诗”,都是借助自己钟爱的自然物的自然属性来与人的高尚品格和远大志向互相沟通。在中国,有数种植物固定成为人们的情感依托,如松、竹、梅、荷等。青松威武不屈,翠竹有节而虚心,腊梅傲雪斗霜,夏荷出污泥而不染。这些自然物千百年来一直是人的精神归宿,是人类精神与自然相通而融合为一体的典型。人生理想、性情、修养以及对于政治现实或社会现象的关怀,在与自然的相通融合中达到天人情合、与天地合德,因此,人才不会孤独无依,与天地齐一的终极关怀才会到来。
重新塑造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能力,是当今时代的一种启蒙。这不是一种对自然的盲目崇拜,而是一种对自然的谦逊态度。正是有这样的一种态度,才会提升人的生存能力,成就人生境界。人们不会把自然再作为一种外在的力量,而是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从而更加爱惜自己的自然家园。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上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8]一草一木,皆有它们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一山一水,都有它们与我们的相关之情。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208页。
[2][3][4][5][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56—457页,第38—39页,第483页,第559—560页,第563页。
[7][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2页,第187页。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