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9日韩国总统朴槿惠来到清华大学演讲,演讲的过程引用了大量的中国古语,赢得了满堂彩,她对中国文化的熟悉,震撼了广大清华学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她讲述了自己早期的不幸以及后来成长转变的过程。究竟是什么引领着她由悲观走向乐观,由绝望走向希望,从平凡走向卓越?
朴槿惠最困难的时期是父母遇刺身亡的时候,她个人也险些丧命,几乎悲痛欲绝,倍感生活无望。在她人生最低谷之际,她接触了中国哲学。特别是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成为指引她奋斗的“生命灯塔”,引领着她自信地走向了宏伟的未来和宽广的世界,成为韩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统。由此,笔者联想到读书的话题。我们经常提倡领导干部要读点书,到底要读哪些书呢?笔者以为,起码要有“三读”。读点哲学,特别是要读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读点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读点名人传记,特别是那些影响世界、启迪心智的名人传记。从这三类书籍中汲取智慧与营养,拓展思维,加强修养,提升能力,为推动当前的大发展大变革打好坚实的哲学基础、历史基础和人文基础。
读点哲学会更聪明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智慧学,是方法学,是认识论。人一旦有了哲学思维,在根本立场、根本信仰、根本观点问题上就有了基本保证,在“反四风”活动中就会有底气有决心。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基本观点,像唯物论、辩证法、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这些都是管长远管根本的。领导干部把这些基本原理搞清楚了,就能树立起坚定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一般不会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即使遇到风浪也能站得稳,遇到问题也能想得通,遇到诱惑也能顶得住,遇到矛盾挫折也能化解得了。比如,读懂了唯物论,就会明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从而在面对诱惑时,不心存侥幸,不铤而走险,不越雷池一步。读懂了辩证法,就会明白做什么事情都要付出代价,克服“不捞白不捞”的狭隘偏见,从而产生畏惧心理,止于红线。领导干部一旦贪污腐败了,终究是要付出代价的。即使组织不知道,人民不举报,没有被处理,也仍然会付出一定代价。那就是自己惩罚自己,良心受到谴责,道德受到批判,精神受到折磨。学了历史唯物论,明白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就能树立群众观点,就会在当前的群众路线教育中,自觉到群众中去接地气,乐意和群众打成一片,勇于接受群众监督,防止和克服“四风”问题就有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在世界观方法论上差之分毫,就可能在行动上失之千里。优秀的领导干部应该是好人与能人的结合,这里的“好”就是人品官德好,这就需要世界观人生观树得好、打得牢,要有坚实的哲学基础做保证。我们好多领导干部出问题,不是出在“能”上,而是出在“廉”上。有的同志很优秀,曾经干出了不同凡响的政绩。有的曾经是先进典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为什么走着走着就出问题了?好多贪官的悔过书上给出了惊人相似的答案,就是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出现了偏差,原因就在于哲学上出了问题。所以,领导干部要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增强党性修养,就要多读点哲学方面的书籍,防止思维上出现偏差,行动上越轨逾规。多做对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业,走正途,行大道,利天下。
读点历史会更坚定
什么是历史?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走过道路的真实再现,是前人知识、经验、规律和智慧的总汇。历史里面有大规律,读史可明智,可知兴替。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历史有三种好处:1.为了更好地开辟未来。只有读懂了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才能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从而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2.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只有读懂了历史,才能借鉴历史上积淀和传承下来的宝贵思想财富,从中升华思想境界,陶冶道德情操,锤炼优良作风,树立起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发展需要的良好精神状态。3.自觉增强忧患意识。只有读懂了历史,才能从王朝更替、国家治乱、民族兴衰中深刻体悟“历史周期律”的真正内涵,从而使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自省意识。欲明大道,必先知史。读史、论史、鉴史,是毛泽东同志一贯注重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尤其是在党和国家的重大转折关头,他都能从历史的最深处找到扭转乾坤的智慧与力量。毛泽东还通过开会、讲话、座谈、批示和文章等不同方式谈史论史,并身体力行地提醒党的高级干部要重视历史,提高领导能力,改进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2011年在中央党校秋季开学典礼上强调“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告诫我们在新的形势下,要借鉴历史经验,以良好的作风和精神状态,提升执政兴国的能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领导干部读历史,要有逻辑思维,有所侧重。首先,要学习世界历史。学习世界历史的目的是为了拓宽战略视野,锤炼战略思维,提升战略筹划能力。从世界历史中准确研判世界发展大势,把握世界发展的大规律,树立世界的观念、战略的思维与开放的眼光。引导党员干部在全球大势中时刻敏锐把握中国所处的时代特征、历史方位与使命任务,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其次,要洞悉中国发展的历史。学习古代史主要以掌握王朝更替兴衰的大规律,明白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为主,增强党员干部的危机意识,防止和克服腐败享乐思想,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用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战胜最大的危险。特别要认真学习1840年以来的近代史,要铭记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中国饱受列强欺凌的历史、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必遭劫难”的意识,增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动力。学习中国共产党成长、发展和壮大的历史,就是要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奋斗史、建设发展史与改革开放史,从而深刻体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民族几代人上下求索的结果,是历史的必然、正确的抉择、复兴的出路,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进而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防止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蔓延,为坚守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读点名人传记会更全面
什么是名人传记?名人传记是历史上为人类为祖国为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的生平记录,是人类思想的精华。它是引导人求进步求发展的励志书,也是影响人、教化人、完善人的教科书。读名人传记好比与名人携手同游,带你走一遍他们走过的路;又好比导师在言传身教,带你走进神圣的殿堂。它既是向书本学习,又是向实践学习的重要途径,是一举两得的收获。党员领导干部读一点名人传记,可以增智益见,全面提升自身的历史、文学、人文、人格、勇气、智慧、信心等综合素养,为领导干部“智随职升”、“智随时迁”、胜任本职、做好工作打好全面基础。
首先,读名人传记能给人以战胜困难与挫折的信心。历史上的名人都不是宣传出来的、炒作出来的,也不是人为树起来的,都是在火热的实践中磨砺出来的,是在与困难和挫折做斗争中成长起来的。古今中外的名人传记佐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基罗“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等,无一例外地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激发出了超乎凡人的信心与志气,成为影响世界的文化名人。我们正在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必将要面临着难以想象的困难与挫折。只要我们有正视困难的勇气,有战胜一切挫折的信心,就能积聚起推动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其次,读名人传记能给人为官从政、应事接物的智慧。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都有着超常的智慧、宏大的视野和广阔的胸襟,能够正确地对待人生的荣辱、事业的沉浮与名利的得失。毛泽东一生四起四落,遭遇政治打击大小无数次。小平同志三起三落,几度沉浮。他们都能够立足党和国家全局,胸怀天下,心系人民,淡看得失,超然物外,用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拯救中国,成为打破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世纪伟人。当今的领导干部要从读名人传记中汲取政治智慧,自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名利观、荣辱观,自觉做到“不求官位大,但求贡献大”,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系国防大学原副政委、中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