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9月1日,一艘灰色的庞大战舰出现在英国朴茨茅斯海军船厂外的码头边。在人们从未见过的10门305毫米巨炮的衬托下,巨大的“Dreadnought(无畏)”舰名显得那么的摄人心魄。
这就是著名的“无畏”号战列舰。作为20世纪初人类最高海军技术的结晶,寄托了大英帝国皇家海军所有光荣与梦想的“无畏”号战列舰拥有着一系列革命性的创新设计。
首先是“全重型火炮(All Big Gun)”概念。“无畏”号取消了以往战列舰上较小口径的二级主炮,而装备了统一型号的单一大口径主炮。在提高精度、统一指挥的条件下,数量更多的大口径火炮进行齐射可以在远距离海战中更有效地打击目标。全新的设计理念使得“无畏”号在任何一个舷侧方向上都可以同时使用8门主炮,而此前的战列舰则只有4门。在迎头作战时,“无畏”号更可以使用6门主炮对付旧式战列舰的2门主炮。一艘无畏号的火力竟然相当于2~3艘旧式战列舰。
其次是蒸汽轮机第一次被用作战列舰的动力。“无畏”号的最高航速因此可以高达21节,而此前使用传统往复式蒸汽机的战列舰则只能达到18节航速。而且“无畏”号可以以最高航速持续10个小时之久,老式战列舰在这种情况下早就要回港维修了。
“无畏”号的建成,是世界海军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它使得过去所有的战列舰都变成了过时的废物—在面对“无畏”号时,它们将落入打也打不过、跑也跑不掉的尴尬境地。事实上,自从“无畏”号诞生的那一天起,此前所有的战列舰都有了一个新名字—“前无畏舰”,以示其陈旧老朽。而只有此后按“无畏”号的标准建造的战列舰才能被称为“无畏舰”。
从表面上看起来,无畏舰的诞生又一次彰显了大英帝国举世无双的海上霸权,是皇家海军新的一项无上荣耀。
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
无畏舰之所以先进,并不是因为其采用了什么其他国家都望尘莫及的高新技术,而是因为其设计理念的先进,代表了战舰发展的未来趋势。然而,设计理念是可以抄袭的,也就是说,“无畏”号建成之日,也就是英国丧失技术领先的优势之时。事实上,在“无畏”号还没有完全建成之前,1906年初,德国就通过了第三个海军法案,开始建造自己的无畏舰。德国的第一艘无畏舰“拿骚”号于1909年10月服役,比无畏号仅仅晚了3年。
更糟糕的是,无畏舰的先进使得世界各国必须重新建立其海上力量,以前的投入统统成了陈旧的废物而不算数了。而此前对海上力量投入最多的正是英国!在重建海上力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各国的工业实力。对英国来说不幸的是,“无畏”号下水的时代却是英国开始丧失其在工业革命中的领先地位的时代。1890年德国的钢铁产量还只有英国的一半,而1910年德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超过英国一倍以上。
这样一来,亲手毁掉了自己庞大舰队的英国,不得不与工业实力已经超过了自己的德国去拼经济,重建海军。在1908年通过的第四个海军法案中,德国计划在1908—1911年每年建造4艘无畏舰,1912—1917年每年建造2艘,这还没有包括1907年已经开工的4艘“拿骚级”无畏舰。而此时英国只有7艘无畏舰在建或服役。自工业革命以来,大英帝国的海权从来没有遭到过如此严峻的考验。
面对危急的局面,英国人发起了决死的挣扎,他们宣称德国每造1艘无畏舰,英国就要造2艘,然而皇家海军始终也没有拿到能够支持这一口号的预算……故事最终的结局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的1914年,无畏舰建造竞赛不仅使得英国背负了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且也大大削弱了皇家海军的海上优势—1890年英国海军吨位是德国的3.6倍,而到了1914年英国现役无畏舰数量仅比德国多40%。面对这一局面,当初力主建造“无畏”号的英国第一海务大臣费舍尔勋爵不知该作何感想。
这还只是这个故事在英国的一面,而对德国来说,往事一样让人嗟叹。
没错,德国的威廉二世皇帝敏锐地捕捉到了无畏舰竞赛这样一个海军重新洗牌的机会。一举使得德国海军的实力从1890年的世界第五上升到世界第二,而且实力直逼世界第一的英国,堪称是后发国家弯道超车的典范。
然而,这样做的代价又是什么呢?
20世纪初,欧洲逐渐形成了法俄和德奥意两个对立的集团,英国则置身事外,奉行“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但与德奥意更为接近。1888年英国下院领导人史密斯甚至将德国称为“我们的盟邦和朋友”。可是,德国大力发展海军的举动却给两国间“盟邦和朋友”的友好关系投下了阴影。英国人沉重地指出,“如果有一天德国舰队超过我们,德国陆军就能征服我国。相反,德国人却没有同样的危险,因为无论我们的舰队力量如何占有优势,海军获得的任何胜利都不能使我们接近柏林”,“如果海军对德国是一种‘奢侈’的话,那么对英国就是一种必需”。这样,德国人用自己的奢侈威胁了英国人的必需,从而把本来对德国抱有友好情绪的英国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就在德国第一批4艘“拿骚级”无畏舰开工的1907年,英俄签订了《英俄协定》,实质构成了与德奥意三国同盟相对立的英法俄三国协约。德国取得世界第二的海军的代价却是让世界第一的海军由朋友变成了敌人,何况英国所拥有的还远不止一支海军……
最终这场一度激动人心的无畏舰建造竞赛成了一场没有赢家的赛事。英国失去了海军的绝对优势,并在竞赛中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而德国则把世界第一强国由友好的中立者变成了自己的敌人。双方最后都被卷进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损失惨重,美国却乘此机会悄然崛起……
为什么英德两国起初看似英明的决策最终却结出了灾难性的果实,无比强大的“无畏”号最终没有击沉一艘敌舰却“干掉”了自己的整个舰队呢?这是因为两国的决策者没有能够进行战略性的思维。这里所说的战略性思维(stra-tegic thinking)是博弈论(gametheory)中的特定概念,是指决策时不仅要考虑下一步行动(行动A)本身对自己的影响,而且要考虑对手对行动A的反应(行动B)对自己的影响,还要考虑自己对行动B的反应(行动C),对手对行动C的反应(行动D)……以及直到双方的行动达到一个均衡时(即纳什均衡)所有的这些行动的影响。只有在所有这些影响的总和对自己仍是有利的情况下,决策者才应该采取行动A。很明显,费舍尔勋爵和威廉二世都缺乏这样的战略性思维,他们只进行了战术思考,也就是只看到了行动A(建造“无畏”号、发起无畏舰建造竞赛)本身对自己的影响,而没有去考虑后面的情况。用中国的俗话来说,他们俩都是下棋只看一步的那种棋手。如果从战略性思维的角度来看,对费舍尔勋爵而言,他也许应该暂缓建造“无畏”号,同时一方面停建所有前无畏舰,另一方面抓紧超无畏舰的技术研究。等到别的国家开始掌握无畏舰技术之后,英国再利用这段时间节省下来的资源和研发的新技术,大量建造无畏舰甚至是超无畏舰。而对威廉二世来说,他则需要认真地考虑一下:德国真的需要这么强大的海权吗?挑战英国海军的能力和与英国的友好关系哪一个更重要?
当然,做事后诸葛亮,对前人评头论足总是比较容易的。难的是如何在今天的现实中真正的学会战略性思维,不要重蹈无畏号的覆辙。军备竞赛只是博弈的一个典型例子,其他上至国家层面的军事、外交行为,下至企业和个人层面的经济行为,只要是涉及多方互相影响的竞争性行为,都需要战略性思维。换句话说,当试验一艘新战舰的时候,当拿出一项重大的外交举措的时候,当启用一种新的商战策略的时候,当决定投资一个新的重大项目的时候,请不要只沉浸在这一步棋本身所给你带来的快感之中。应该多想想别人对这步棋会怎么想,会怎么回应,你对别人的回应又会怎么回应?而这一切最终会对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只有这一切的答案都是让人满意的,你那第一步棋才是一步好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