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安倍外交:抗衡中国走入死胡同

 时间:2013-12-12 12:28:00 |  任晓 | 字体:【 】| 阅读: 210

W020131212247971977772

图片说明:美国副总统拜登(左)在访日期间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举行会晤,讨论贸易、防卫等领域的议题。 新华社发  

原标题:安倍外交:抗衡中国走入死胡同 专家指出日本如不看清自身定位只能沦为中等国家

引言

去年12月安倍出任日本首相,上台执政迄今整整一年。这一年来,日本内政外交中出现了不少新动向。当安倍于2006年首次出任首相时,他是日本战后最年轻的首相,但在位仅一年便挂冠而去。去年再次上台,在日本政治史上已属罕见。安倍知道,历史不可能再给他第三次机会,因此摆出了一副时不我待、志在必得之势,意欲有所作为。他在政坛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在于吸引世人的眼球。

今年2月,他在华盛顿发表演讲,宣称“日本回来了”!7月,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中大获全胜,在国会上下两院中都占据多数,不过在参院未达到三分之二多数。9月,东京击败马德里和伊斯坦布尔,获得2020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日本民众的心理得到提振。在经济上,安倍政府推出了一套被称为“安倍经济学”的政策,旨在通过量化宽松和财政刺激手段,拉动日本长期紧缩的经济。“安倍经济学”的实施实现了日元贬值和股市上涨两个目的,企业效益有所回升,但施行一年后,其效率趋于减退。在政治上,安倍颇想修改战后实行的和平宪法,但修宪门槛太高,国内阻力很大。相对来说,行使集体自卫权则只关涉宪法的再解释,做起来要容易一些,因而安倍拼命往前推进。就政治倾向和政治立场而言,日本的政治右倾化现象基本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一年来安倍政府在对外政策上的取向,同日本国内的政治右倾化现象是相关联的,而且产生了相互强化的效果。

采取与中国抗衡姿态 日防务开支大幅增加

安倍外交最大的动作是对华强硬。去年9月,日本政府对中日两国之间的争议领土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钓鱼岛危机由是爆发,中日关系迅速跌入两国关系正常化四十年来的最低谷,双边关系出现严峻局面。令人遗憾的是,日本的主政者也好,政策研究界也好,都未能恰如其分地理解和认识这一问题,始终囿于“(除国有化外)没有更好的办法”而不能自拔。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的主政者令人惊讶地缺乏历史的和政治的敏感性,一叶障目,举措失当,应当为此次危机的发生承担责任。在危机爆发后的双边接触中,中日双方均各自表述立场,而无法产生交集,故迄今没有什么进展,使得钓鱼岛危机至今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僵持状态。

11月23日,中国政府宣布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后,日方反应强烈,一再要求中方撤销防空识别区。日方的反应让人感觉不得要领,甚至不知所云。日本自己设“区”,却又不允许他人设“区”,是毫无道理的。重要的是,在主权争议一时无解的条件下,双方必须坐下来商谈如何避免冲突甚或军事冲突,但日方还没有能够正视这一点。

把中国视为威胁或潜在威胁,采取与中国抗衡的姿态,是安倍及其政府一个战略性的错误。在这种错误战略指导下,中日两国之间已经令人忧虑地陷入了经典的安全困境。其结果是,安全议题在安倍政府的政策议程中颇为突出。今年,日本增加了防务预算,这是最近11年来的首次。尽管预算增加的幅度仅为0.8%,但这是安倍政府突出国家安全议题重要性的明确信号。今年8月,防卫省提出明年的防务预算增加3%,这将是二十多年来日本防务预算的最大增幅。12月初,日本启动由首相、官房长官、外相和防卫相组成的“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并设立编制为60人左右的国家安全保障局为专设机构,以谷内正太郎为局长。据笔者所知,谷内在钓鱼岛问题上持较强硬立场。

从根本上说,在政策上如此突出安全议题并不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原因可能在于,日本是一个危机感特别强烈的民族。立足于一个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的岛国,“岛民”们可说时时惶恐,乃至神经过敏,这往往加重了日本主政者的战略误判。

寄希望于日美联盟 推进加入TPP谈判

安倍政府从抗衡中国的心理出发,把希望寄托于美国和日美同盟,从而致力于加强对美关系。

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美国施行向亚洲“再平衡”的方针,努力拉紧与亚洲传统盟友的关系。美日、美韩等双边同盟,自是题中应有之义,在双方互有所需的条件下,总能找到合作的空间。这是一个伞形结构,美国处于中心,一系列双边同盟或伙伴关系是撑起这把伞的骨架。军事上,按照美国当政者的计划,过些年后,美60%的海军力量将部署在亚太地区。

“再平衡”的经济支柱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TPP)。TPP原由文莱、智利、新西兰和新加坡四个小国发起,成员之间彼此承诺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投资等领域相互给予优惠并加强合作。其协议采取开放的态度,欢迎任何APEC成员参与,非APEC成员也可以参与。该协议的重要目标是建立自贸区。2006年,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对新西兰、新加坡、智利和文莱相继生效。

2008年2月,美国宣布参与。次年11月,美国正式提出扩大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澳大利亚和秘鲁同意加入。借助TPP的已有协议,美国开始推行自己的贸易议题,欲全方位主导谈判。自此TPP开始进入发展壮大阶段。在此过程中,美对日本施压,要求其加入TPP谈判。日本要不要加入TPP,这个重要问题于是提出。由于日本国内阻力甚大,支持和反对两股力量相持不下,以致该问题迟迟未决。

美国为抬升TPP的地位和分量,自然希望乃至迫使日本参加TPP谈判。而安倍为换取美支持,决定积极推进加入TPP谈判,在战略上取悦美国,拉紧对美关系,同时也借以推进国内改革,因此有对外和对内两个方面的作用。由此出发,安倍政府努力克服国内利益集团和有关政治力量的反对和阻碍,强势推进,并在内阁府设立跨部门工作班子,提出建议和方案,具体参与谈判。然而,农产品、乳制品等市场开放在日本属于十分敏感的问题,日在TPP的“达标”上存在不少实际困难。它是否能够获得某些例外,仍在谈判的过程中,并不明朗。

不过,超级大国美国也是现实的,对于中国的崛起它不能不给予特别的重视。在加州阳光之乡举行的习奥会,中美元首在一起的时间达到八个小时,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对变化了的力量对比的一种承认和确认。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固然会对日本有所倾斜,强调条约义务,声称美日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然而,美国又不会因为日本是盟国而对日本有求必应。随手可举出的例证包括:安倍2月访美期间,奥巴马对钓岛之争表态谨慎。新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苏珊·赖斯11月在乔治敦大学发表首次亚洲政策讲话,其中未提及中日岛屿之争,这令日本备感失望。但美国在中国宣布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后的表态,又令日本较为满意。中美日三国之间这种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还会纠结下去。

当然,日本也不会不看到,奥巴马政府的“再平衡”正经受各种内外制约。由于美国国内民主、共和两党争斗陷入僵局,政府关门停摆。在这一政治形势下,奥巴马被迫取消前来亚洲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和东亚峰会,取消访问有关亚洲国家的计划。这一发展,明显削弱了“再平衡”的势头。奥巴马缺席TPP领导人会议,也减弱了TPP的动力。不过美又想方设法进行弥补,白宫方面已表示,奥巴马将于明年4月出访亚洲,行程中包括日本(另两站为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这对日本来说是个安慰。

一年遍访东盟十国 安倍逆势螳臂当车

在亚洲,安倍就任首相后不到一年间已遍访东盟十国,可谓跑得“勤快”。多年来,日本一直重视东南亚国家,向这些国家提供了不少援助,带动了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国际分工上,一些东南亚国家已成为以日本领头的“雁阵”的组成部分。日积月累,日本如今在东南亚国家中塑造了主要是正面的形象,这是日本在过去几十年间积累起来的资源。安倍在这一年间把东盟十国全都跑遍,显然是有其考虑的,不言而喻的指向是中国,即拉拢一些与日本有些许“共同语言”的国家来平衡乃至抗衡中国的影响。这与安倍拉拢俄罗斯的做法如出一辙,但结果只能是一厢情愿,自欺欺人。

今年10月,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分别前往东南亚展开高层访问,习近平主席出席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并访问印尼和马来西亚,李克强总理出席了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并访问文莱、泰国和越南。其间中国提出了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具体扎实有效的倡议,受到欢迎。这两次出色的外交行动使安倍原先所期望出现的与东南亚国家联手制华的效果瞬间化为无形。

与此同时,中国与周边陆上邻国的互联互通交往正在提速,中国与周边陆上邻国之间的共同利益不断扩大。在这种形势下,安倍采取包围和对冲中国之策必定难以成功。面对如此巨大的中国市场以及蓄势待发的中国腹地经济发展需求,日本在经济上欲摆脱中国,恐怕是反而陷自己于不利境地。日本要做的,本应该是反思其整个战略思维和思路是否有问题,是否发生了偏差。

然而,安倍固执己见,由此可见日本对中国崛起的不适应是显而易见的,并且事到如今仍然还不适应。其实,力量对比的变化是大势所趋,今后中国的经济总量最终超越美国已是一种越来越大的可能性。到那时,日本也许不得不心服口服,依其“与强者为伍”的外交传统而作出调整,这必将成为一个痛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日本会低吟徘徊,苦思未来的出路,不断作出很不情愿的取舍。

说到底,日本需要在变化了的世界上重新定位自身。

日本崛起底气不足 需要重新定位自身

可以肯定,日本如日中天的势头已经不可能重现。美国知名日本问题专家肯尼思·派尔曾谈论过“日本崛起”现象(2008年他出版了以《JapanRising》为书名的专著),《时代》周刊在今年10月出版了以“日本崛起”为封面主题的一期,但谈来谈去总归底气不足。安倍高喊“日本回来了”,听众终究有限,人们也不觉得真有这么一回事。就其国力而论,日本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多半是一个二流大国或中等大国,或许在中等大国中占居首位。情形有点类似今日的英国,仍然富足,仍然保有自身的影响力,仍然可以吃点老本,但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下滑是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的。所不同的是,英国在人们的质疑声中还保持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之一的地位,吃着二战胜利国且为大国的老本。而日本若硬要“争常”,怕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之后仍然空手而归,这并非明智之举,还不如急流勇退,在变化的世界中找寻一个合适的位置。

那时的日本,仍会有自己的光彩,富裕、安定、秩序井然,但如果坚持谋求什么政治大国地位或者不自量力地想“争常”、“入常”,那么不光自己累,别人也跟着累,大家都神经紧张。日本真不如飘然“归去”过上左右逢源、富足安康的日子为好。如果世界各国心服口服,一致“劝进”日本入常,那叫实至名归,当然是另一回事了。

(作者系复旦大学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