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成效频传,但距离中央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有距离,也还有待于进一步更深入地实践群众路线,这就要求从当前的问题出发,寻找关键点,用钉钉子精神予以破解。问题一在于“知理而不行动”,必须探索新形势下走群众路线的动力机制,问题二在于“行动而不深入”,必须探索新形势下走群众路线的载体构建,问题三在于“深入而不得法”,必须探索新形势下走群众路线的方法创新。
【关键词】群众路线 群众工作
党的十八党提出了“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任务。6月份以来,中央率先开始,各省业已启动。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在开启中国梦的新征程的历史节点上的一次全党大动员,是凝聚中国梦之队实践中国梦的大集合,可以说意义非凡,也必将影响深远。半年来,各地扎实开展成效频传,但距离中央要求和群众的期盼还有距离,也还有待于进一步更深入地实践群众路线,这就要求从当前的问题出发,寻找关键点,用钉钉子精神予以破解。
一、“知理而不行动”,呼唤新形势下走群众路线的动力机制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进而分析了“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的深刻道理。可谓用心良苦,其言赤诚,其心拳拳。而其实,翻阅历史就会发现,从毛泽东“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党离不开群众,而群众却是独立于党之外的力量,党和群众的关系是鱼与水的关系”的论述,到邓小平“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的论述,到江泽民“只有把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我们才能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无往而不胜”的论述,再到胡锦涛同志的“认真研究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把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贯彻到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的基本要求。我们党几乎是时时刻刻在强调着实践党的群众路线。道理早已耳熟能详,但是我们看到实践群众路线在一些干部那里是口头禅,只局限于说,而不行动几成常态。台上口若悬河,台下我行我素。走群众路线成了应付上级,作给媒体的官样文章。
那么,“知理而不行动”的根源是什么呢?在于动力缺乏,革命年代群众路线有着现实迫切性,甚至走不走群众路线是党的生死考验。执政以后这个迫切性锐减,表面上看执政者掌握社会资源,一定意义上从我们向群众要生存,变为了群众向干部要生存。经济发展的压力,又让一些人认为发展靠老板,进步靠项目。干部们于是没有了实践群众路线的动力。如何寻找到动力机制就成了实践群众路线的第一难题。
那么动力是怎么来的呢?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①]人总是从需要出发来改造自然、构造社会、创造历史。人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和满足的条件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矛盾。动力的源头就在于激发这种对实践群众路线的需要,而就个人来说生存、幸福获得、升迁诱惑都会成为其选择动力。这就需要我们把实践群众路线的要求转化为实践群众路线与此三者的联系。实践中就是要改变干部工作的评价机制、选拔机制,在一线工作中选拔干部,在一线工作中考核干部,用群众路线考核干部、评价干部。没有这一改革,升迁源自领导,干部就会联系领导胜于联系群众,升迁源自所谓的政绩,干部就会联系老板联系项目源头,胜于联系群众,也就没有联系群众的压力、动力。
二、“行动而不深入”,呼唤走群众路线的载体新构建
应该说,这次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起于政治局的“八项规定”,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走得扎实行得端正,体现了几个让广大群众眼前一亮的特点。其一是自上而下的示范性,中央带头真抓实干。其二是目标引领的指向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可谓路径清楚,有板有眼。其三是问题导向的靶心性,直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这作风四弊,吉林省更是直指要害抓住不落实这一顽症。所有这些让人民群众更到了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极大拥护,也被人民寄予了极大的期盼。实践群众路线到了必须全党真行动的时候了,否则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将极大地影响党的公信力与执政基础。这么严峻的时候,说广大干部都不清醒,都不行动,似乎不公平,现实也确是这样,许多干部是在行动的,帮扶也好,调研也罢,都在行动,但是常常发现这个走基层,一走就是农村,帮扶一帮就是贫困,所以你看服务民生就是服务弱势群体,走基层就是走贫困乡村。调研就是走走看看,停不下来,深不进去,有印象却未必有真象。我们不禁要问这难道就是实践群众路线?难点之二就是这个行动而不深入。
刘少奇曾指出,“党的群众路线,就是使党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就是使我们党用正确的态度与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的路线,就是要使我们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人与被领导的群众建立正确关系的路线。”[②]显然,密切联系群众是一个全面的工作方法,不是通过简单地扶危济困获得一些好名声。那么为什么会不深入呢?这里面必须明确两个问题,一是不知道谁是群众,二是不知道群众在哪里?从学理上可以说清楚,相对党团,非党团员就是群众,相对上级,下级就是群众,相对公职人员,非公职人员就是群众。但这似乎给实践带来了麻烦,搞不懂到底联系谁。所以,只找搞得懂的,才出现了前文说的现象。那到底我们说的人民群众是谁呢?从执政概念上应该理解为更多是指无权可掌的普通百姓(市民、居民、工农商学兵)。在这种群体中,处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公共产品生产第一线的工人群众、农民群众、知识分子群众是最基本的群众。从工作概念上,群众就是工作对象,因为在这个体系中你资源主导方,他就是弱势。所以群众既在基层,也在身边,直接找你办事的就是群众,直接为你配合工作的就是群众。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既是长期的走基层,更是节日与日常到身边群众中去的制度。那么接下的任务,就简单得多了,那就是构建载体,建立制度,实现这个“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深入而不得法”,呼唤走群众路线的方法再创新
近些年来,我们在联系群众的载体上做了很多文章,“千名处长下千村”、“万名干部走基层”、“跑着干”工作法、党组织服务民生等等,应该说取得了很大进步。所以,习近平同志才说,“总体上看,当前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情况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也是好的,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冲锋陷阵、忘我奉献,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肯定和拥护。”但是我们也看到,这些好载体有时候也未必出实效,常听下去的同志说,你去了,人家就希望直接修桥修路,给钱给物,别的不需要,呆在那儿,也不欢迎。真是这样吗,怕是形式上深入了,却在方法上还没有得法吧。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对群众的新变化不够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社会文化多元,自我意识增长,民主观念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对党的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已逐渐为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所取代,对今天党领导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不再感恩戴德去歌颂,而是认为这是执政党和现代政府应承担的责任,不再认为是党和政府养活了人民、赐福群众,而是人民群众作为劳动者和纳税人养活了党政机关及工作人员。正因为如此,人民群众有权利来监督批评党和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众对党的认同已经从过去单纯的感情认同转变为法理认同和利益认同,其实,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和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但不少干部还不理解,还不适应。
二是对群众工作的手段本领掌握的不好。过去做群众工作主要是从思想方面着眼,不太重视人们物质利益。现在搞市场经济,思想工作比较难做,经济手段就要凸显出来,要靠物质手段开展群众工作,甚至有的提出“一切矛盾都可以用人民币解决”的观点,认为所有的群众问题都可以用人民币“搞定”。反过来,要做做思想沟通了,又发现沟通不了了,你用的是官方话语是学术语言,在老百姓那里不是官话就是套话,反正是听不懂的话。
怎么办呢?方法创新,通过方法的灵活多样,把服务群众与引领群众统一起来,把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打通开来,真正体会“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境界。
(作者系中共吉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和领导科学,本文为2013年吉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②] 《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48页,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