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第一要务。对13亿中国人来说,粮食安全是天大的问题,再怎么强调都不过份。”12月14日,以“粮食与国家安全”为主题的第十二届国家安全论坛在北京召开,该论坛是由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主持召开的,委员会名誉会长、第十一届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在发言中这样强调道。
与以往把宏观调控放在首位不同,13日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粮食安全列为了明年经济工作第一大任务。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此次论坛的主题“粮食与国家安全”可谓恰逢其时。论坛上,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名誉会长赵南起作了书面致辞;名誉会长、第十一届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本届论坛主席巴忠倓会长进行了现场致词。包括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在内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了发言。京内外200多人出席了会议。
论坛与会者们在发言中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问题的一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本指导方针。
我国粮食生产突破6亿吨大关、实现“十连丰”,但与此同时也潜伏着诸多挑战:主粮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例偏低、进口在不断增加、18亿亩耕地中优质高产的仅有9亿多亩,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等等。中国几千年的政治经济历史告诉我们:无粮不安。没有了粮食安全,就不会有中国社会的安定和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用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话说就是,关键时刻,一粒小小的种子可以绊倒一个大国。
粮食风险是系统风险,确保粮食安全也需要从国家全局考虑,需要顶层的设计与规划。在指出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挑战同时,展望中国的粮食安全发展状况,包括袁隆平在内的与会专家学者也表现出乐观和信心,相信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此外,与会专家和学者还提出,转基因粮食的安全性在国际上还存在着广泛争论,对其巨大社会风险和客观规律我们还远未认识。即使最早从事转基因技术的美国,目前仍然严禁转基因技术用于小麦等主粮的生产。因此,我国的专家们应加紧对转基因技术进行深入科学研究,研究成果要公开透明,务必使转基因技术运用在粮食方面的安全性得到确实的保障。鉴于目前转基因作物入境与商业化种植底数不清的状况,与会专家学者建议就此展开国家调查,国家应尽快制定《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对盲目进口与推广转基因商业化,造成严重后果的应依法终身追究责任。
《国际先驱导报》选取论坛部分专家学者言论以飨读者。
李金华:粮食安全应立足国内、从国家全局考虑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政策国家安全委员会副主席)
第一、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第一重要的事情。
第二、粮食安全问题应该立足于国内。习近平同志最近也提出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十三亿人,如果出现了粮食的问题,可以说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以帮助我们解决,中国如果出现了粮食危机,那么世界的安定就会出现大问题,就会出现粮食恐慌。所以粮食问题必须完全立足于国内,我们自力更生,粮食不安全国家就不可能安全,政权也不可能巩固,其他发展都无从谈起,所以粮食问题是天大的问题,同时要立足于自己立足于本国作为我们一条基本国策。
第三、研究粮食安全问题不能就粮食讲粮食,粮食安全涉及到方方面面。讲粮食不讲耕地、不讲土地那是空中楼阁,我们的农田基本建设多年来欠帐很多,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粮食发展的潜力是令人担忧的。
与粮食安全密切的还有淡水,中国淡水资源本来就贫乏,前年我去黑龙江调查,现在低产田土地面积还是不少的,低产重要原因是没有水,黑龙江算的帐说国家投入一块钱可以增产粮食一斤没有问题,这还不是当年的,是持续的,但我们在水利上欠帐比较多。所以水利设施不进一步完善,即使有十八亿亩土地也难确保。南水北调能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我觉得这方面我信心不足,为什么?一个是水源能不能充分供给,第二如何保证水源不受到污染,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北京这么一个首都城市最大的问题就是缺水,哪个国家的首都不是靠海就是靠江或者靠大湖,唯有我们这个首都不靠江也不靠海,还没有大的水源。
此外,粮食生产要靠科技,现在我们在粮食方面科技投入是远远不足的,对农村最基层的农民科技推广和普及是一个薄弱点。
粮食安全需要从国家全局考虑,有顶层的设计与规划,经济工作会议对这方面提的非常全面且严谨,具有可操作性。要统筹地科学决策,并且加以协调。现在很多政策做得很好,但是协调不够。我们只要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齐心协力,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袁隆平:希望杂交稻产量更高、国外推广更多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我国高达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所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对保障我们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如何改进我们的粮食问题,唯一出路是通过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办法很多,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增施肥料,提高栽培技术水平等等。其中立竿见影的也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优良品种。就水稻来讲,就是推广杂交水稻,它能够比较大幅度地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1998年我们水稻种植面积是五亿亩,现在只有四亿五千万亩,减少了五千万亩稻田面积,但是增产了一千亿斤粮食,主要贡献就是杂交水稻的推广。
为了满足我们在新世纪国家对粮食的需求,农业部在上世纪1996年立项超级稻的计划,计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6年—2000年,指标是亩产达到700公斤以上,百亩田连收两年700公斤以上才是达标。第二是2001年—2005年,亩产800公斤;第三是2006年—2015年,亩产900公斤;第四期是2013年到2020年,亩产1000公斤。到2000年,我们培育成几个超级杂交水稻先锋组合,产量达到第一期目标,有千亩片达到亩产500公斤,生产大面积推广,这几年推广面积在千万亩以上,平均亩产产量达到550公斤。第二期超级稻提前一年在2004年实现,2006年开始生产大面积推广,去年年种植面积接近一千万亩,平均单产超过600公斤/亩。第三阶段的超级稻在2012年实现了900公斤/亩,在湖南的隆回县有一个百亩示范片,实际上是108亩,最后通过农业部的专家验收,亩产达到了926.6公斤。2012年我们向农业部建议移向第四期超级稻计划,得到农业部的批准,目标是亩产1000公斤。今年我们又在隆回县向1000公斤进发,最后通过农业部专家验收,本来希望今年突破,结果是988.1公斤,还差19公斤,这就是我们的第四期超级稻。我们计划2020年达标,争取2015年突破1000公斤,我是比较有信心的。
人家问突破1000公斤,水稻产量增长有底儿没有,还有没有潜力可挖?我说实现了一千公斤以后我不是心满意足,我还想往更高的产量攀登。我要发挥老骥伏枥的精神,要向1100、1200公斤进军。通过科技进步,我们中国人完全能够依靠自己解决粮食问题,我是非常乐观的。再加上国家的惠农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加大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我们中国人完全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安全。
我有两个粮食梦。第一个梦就是超级稻的梦,我梦见我们的超级稻在我的实验田长得比高粱还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希望我们通过超级稻的攻关能够圆这个梦,最后达到1200公斤。第二个梦就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杂交稻走出国门推广到全世界,现在全世界一共有23亿万亩稻田,其中如果有一半生产杂交稻,每公斤生产两吨,就是每亩增产130到150公斤,增加粮食就是一亿五千万吨,每年多养活四到五亿人口。如果这个梦实现了,第一个意义,为世界粮食安全和世界和平要做出我们的贡献。第二个意义,可以大加提高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可以交更多的好朋友。第三个意义是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何实现第二个梦,我们三中全会更加改革开放,国家要让我们的龙头种植企业走出国门,帮助他们鼓励他们支持他们。
今年菲律宾召开杂交水稻科技会议,他们把世界国际优良杂交稻品种都做展示,有40多个品种,一个品种一千平耕地,前三名都是中国的,现在表现最好的是两栖杂交稻。所以我现在呼吁让我们两栖化品种主动打出去,实现我的第二个梦,为世界和平和世界粮食安全做出我们中国人的贡献。
洪虎:要坚定地提高主要口粮价格
(吉林省原省长)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点,特别是对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禀赋不高的我国来说更应该是战略重点。
一、给粮食安全中的粮食正名,缩小粮食安全中粮食的范围。
在农产品中要把粮食与非粮食农产品区别开;粮食安全是农产品安全的重要内容,但是农产品安全不仅仅是粮食安全。粮食安全主要是谷类粮食安全;在谷物中要把稻谷小麦等细粮与玉米等其它粗粮谷物品种区别开来。粮食安全的核心是主要口粮的安全,集中力量确保主要口粮的安全在我国就是稻谷、小麦的安全。充分发挥辅助口粮的作用,适度分散对主要口粮的依赖程度,降低主要口粮的安全风险。
二、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逐步地、坚决地提高主要口粮价格,建立有利于维护中国粮食安全的价值体系。
粮食在通常情况下主要是由市场机制配置的经济资源,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运用价格杠杆调节供需平衡,这样做的好处,从大处说,促进了主要口粮生产和消费的开源节流,有利于调节分配关系,有利于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还有利于农作物的结构调整,靠市场机制价格引导农作物的结构调整;增加粮食用地征用成本,客观上起到保护粮食耕地的作用。
从小处说,一是增加了种粮农民收入提高他们种粮积极性,使得粮食增产不仅仅是国家的政策要求,还是农民的一种获利的行为。二是促进城市节约粮食。三是减少财政补贴一刀切的弊病,主要靠财政补农不如把粮价抬起来。现在对农民的补贴认为是一种支农富农的措施,这个还是站在政府宏观调控运用财政政策扶持的角度看;实际上应该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应该设计详细物价改革方案,逐步推进,但是要坚定的走出这一步,如果现在粮价还是很低,实际上农民种粮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三、把维护粮食安全的重点放在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
咱们现行的做法是把维护粮食安全的责任都加到了粮食主产区的头上。凡是粮食大县都是财政穷县。本来财政就困难,还要自己掏钱为国家的安全承担责任去存多余的粮食,像这样的责任应该转到粮食主销区。现在我们主产区能调出商品粮的越来越少了,如果我们不采取差别化政策,不增加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从全国形势来看这对维护粮食安全是不利的。
粮食安全问题最容易发生的是主产区,现在把大量粮食存在主产区而不是存在主销区,存在主产区的粮食损耗利息要求主产区承担,一旦发生粮食安全或者粮食风险问题的时候,还得长途调运,从主产区把粮食调到主销区。那么为什么国家不能在主销区有意识多建立粮食储备库,加大主销区的省长的“米袋子”的责任,这样才有利于从两头来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
四、维护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在于科学技术。我们要重点发展旱作节水农业;要积极开发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等新型肥料;开发口粮新品种;发展立体农业;把出口杂交水稻技术与引进农产品结合起来;把粮食安全作为一个国家项目组织攻关。
李栋恒:对外国尚未有安全保证的食品坚决说不
(总装备部原副政委)
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粮食安全靠自己,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这个指示非常重要,这个指示也应该成为我们对待和处理转基因作物的一个根本指导思想。
在这里,我要讲讲转基因作物与我国的粮食安全。第一,应该加强转基因的研究,尤其搞清并回答好人民关切的东西。转基因研究中国是走在前面的,这些年中国作物基因研究有了很多的发展,完成了粳稻的组合,完成了籼稻9311,2002年中国科学家和国际上合作完成多种作物的基因组测试,完成小麦D基因组和A基因组测试,在某些重要性征上我们取得了重要信息。我们下一步除了在这些问题上继续加强研究,我们还要加强对人们所关心的转基因食品到底对生物的肝肾、生殖系统有没有危害。刚才提出来到底对抗生素有没有对抗作用?对环境威胁有多大,有没有可疑性?对转基因后果无法控制的问题,现在也没有得到确定,这些问题是应该值得深入研究的。
我们既然有这么强大的转基因研究队伍,我们也相信他们能够从根本上推进转基因作物发展核心技术的掌握,也要对它们的长期效益进行研究。转基因的好处是什么、弊端是什么,怎么克服这些弊端?要下工夫说明。既然是新的事物新的科学,我们应该在这方面拿出更多的成果。既要关注它自身发展,还要对他的弊端加以消除。从基因上给一个国家制造灾难,从基因上使一个国家的粮食产生危机这完全是有可能的。我们也得警惕有些国际上用心不良的势力对中华民族在这方面做一些不应该做的问题。
第二,坚持确保创新无害作为转基因种植推广的核心载体。
第三,要切实加大关注力度,确保消费者根本利益。“黄金大米事件”是国家没有批准不允许的,这说明什么,说明有些利益集团在国家不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手段把一些尚未得到科学论证、确保安全的东西在推广,而且根本不贴标签,不说是转基因,甚至拼命地吹嘘怎么怎么好,价钱如何如何低,来引诱世人使用。
第四,大力发展中国现代化农业,立足自己解决粮食问题。我们自己生产的粮食够吃了,我们粮食安全问题也就解决了,我们还是要落实中央指示,很好地抓好农业现代化建设,解决好我们地的问题、解决好水的问题、解决好肥的问题,解决好种子问题,这样保证我们自己生产出来安全可靠的粮食,我们饭碗中盛的都是我们自己生产出的可靠的粮食,到那个时候我觉得我们才有权对外国的尚未有安全保证的食品坚决地说不。
张锋:良种良肥合力,为粮食安全增加雄厚底气
(四川成都市原市委副书记)
袁隆平院士讲了一个杂交水稻在中国实验推广的事例。我讲的第一个事例是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得奖人石畅旭院士领导的团队通过十年的探索发明了郑光纳米复合肥,这个复合肥在沙漠里头首先用来治理沙漠,在全国的不同的沙漠上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四年来,这个纳米肥料又用在农业上,在二十几个省区六大类的农作物和几十个品种上使用,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水稻上已经取得了平均增产10-30%的效果。如果说用这样子的肥料,良种良肥,我认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生物能源安全、土地安全乃至食品安全都可能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另一个实例是最近微生物专家海博士研究的肥料,效果也很好。上述这两个肥料最近已经谈成要抱团发展,如果再跟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再抱团发展,那么良种良肥良法这个技术体系支撑起来,我想会对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增加雄厚的底气。
所以我们今天至少得到三个观点,第一,中国的粮食安全要依靠自己解决的坚定信念应该树立起来;第二,中国人能够解决自己粮食安全的坚强信心应该确立起来;第三要夯实中国人能够自己解决好粮食安全的雄厚底气。强调一点,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是体系思维、体系策划、体系统筹、体系建设、体系推进、体系合力。因为这八年的观察,没有这一套体系,单打独斗,单方面一朝一时解决不了面上的问题。比如说高科技怎么落地生根开花,人才就是个大背景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全力以赴抓农业经理人和现代化农民的培训教育,全国现在差额八百万,没有能搞现代农业的农民,这些高科技技术都可能打折扣,落不了地。我们一方面研究上面的政策,还要研究落地的办法。这一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新型农业体系,我认为提得非常对。
我希望我们通过这一次战略研讨会,能够促进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跟石畅旭的纳米肥料和海博士的生物肥料结合起来,使杂交水稻尽快突破1000公斤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