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在华盛顿,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左)和即将接替现任主席伯南克的副主席耶伦共同参加美联储成立一百周年纪念活动。 新华社发
原标题:在量化宽松政策成败得失争议中迎来百年诞辰 美联储:货币政策不是万灵药
23日是美联储诞生100周年纪念日。美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曾经历多次金融危机和银行危机,1907年的金融恐慌催生了成立中央银行的想法,以使美国拥有一个更加安全、稳定的货币和金融系统。于是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法案》,1913年12月23日,威尔逊总统签署该法案,美联储正式成立。作为中央银行,美联储被赋予三大主要任务:一是制定货币政策;二是监管银行机构;三是向银行提供支付服务。尽管从表面看,这三大任务目标都直指金融系统,但事实上,由于货币政策决定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因此,无疑将直接影响经济的运行和个人的经济行为。
在过去100年里,美联储对稳定美国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间也伴随着各种批评和争议,最典型的莫过于2008年那场金融危机及此后美联储所推出的系列量化宽松政策。
美联储加速开动印钞机
在美国,对美联储作用的评价始终是一个矛盾的两面体,远的不说,人们不会忘记格林斯潘主掌美联储时期美国经济的十年辉煌,给美联储戴上神圣的光环。但人们更不会忘记本世纪初,正是在美联储宽松政策的推动和鼓励下,信用急剧扩张,制造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最终导致一场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同时,根据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银行法案》,美联储应负责对银行的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督。2007年时,很多大型银行的问题早就暴露了,但美联储并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美联储因此备受诟病。
2010年7月出台的《多德—弗兰克法案》再次明确要求美联储对金融系统(包括银行和非银行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的风险实行监管。美联储权力更大了,责任也更重了。不过,经济学家指出,管理货币政策与监管系统风险是两个相互矛盾的任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美联储必须作出某一偏重选择。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杜菲曾形象地说:“维护金融稳定的职责意味着美联储要确保自己不会大量赔钱,不管这些举措是否最有利于货币政策的稳定”。然而,对美联储来说,金融危机后,最紧迫的任务首先是拯救美国经济,为此,在常规货币政策无法奏效的情况下,先后实施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5年来,它也成为一项颇具争议的政策,以至于很多经济学家称,如今美联储的职能已从政策和监管变成一台强大的“货币制造”机器,到今年8月美联储的资产表已从2007年8月时的8690亿美元骤升至3.5万亿美元。
贫富分化致“复而不苏”
尽管美联储自愿将角色从“最后的借贷者”转换为“最后的资产管理者”,但应该承认,美联储在后危机时期对稳定金融市场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后的量化宽松政策对推动美国经济复苏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至少目前美国经济已出现2%的年增长水平,经济学家普遍预计明年美国经济可望达到2.6%的增长。然而,量化宽松政策的本意是刺激经济和降低失业率,人们却发现,量化宽松政策在更大程度上帮助了企业和富人。过去5年来,企业获利步步走高,股市指数节节攀升,特别是银行,在零利率的支持下,银行等于在免费使用存款。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在复苏的道路上走得缓慢而吃力,其根本原因在于,首先,虽然企业有了钱,但企业扩大投资的前提是市场前景,如果市场前景不好,企业再有钱也不会盲目投资,而推动市场的原动力是消费者。这期间,失业率虽然持续下降,但7%的水平依然相对较高,同时工资收入几乎没有上涨。据最新统计,今年美国的平均工资上涨2%,若扣除1%的通胀率,实际上涨仅为1%。
其次,失业率从去年的8%已降至11月时的7%,但新增就业中70%以上为餐饮、零售和健康服务等低收入服务行业或临时工,更重要的是就业参与率目前仅为63%,是史上最低的,即便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结束时,该比率也为65.7%。
第三,量化宽松政策的一个最大的副作用就是造成了美国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零利率政策使普通储户没有任何利益可言,而银行却大发其财;股市和资产价格的上升,表面上看增加了消费者的财富,但在美国拥有股票的人只占总人口的50%,而且股市80%的财富掌握在10%的人手中,目前美国1%最富有的人的平均收入与20%最穷的人的平均收入差距超过9倍。这就决定了即便在经济前景逐步看好,消费者购买意愿上升的情况下,消费者实际可支配钱财仍十分有限,市场需求难以实质性提高,这也许很好地解释了美国经济为何长时间“复而不苏、景而无气”。
货币政策难解经济问题
凯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前达拉斯联储银行副行长德里斯戈尔日前在《福布斯》杂志上撰文称,事实表明,货币政策在中长期内无法系统性地影响包括创造就业等各种经济变量,即使是短期内,其对经济产生实际影响的纪录也是好坏参半,特别是美联储至今未能使美国经济走上正常的复苏之路。
另一些经济学家指出,美联储政策措施的核心关注点是救市和刺激,特别是在金融系统危机过后,仍试图采用超常刺激手段来改变经济复苏艰难的状态。由于经济基本面黯淡,银行惜贷增强,超额储备规模膨胀,货币流通速度大幅下降,美联储试图以增发货币方式,扩张信贷,提振投资和经济的效果自然是有限的。同时接二连三的量化宽松政策,不仅使央行资产负债表急剧膨胀,而且给美国长期经济成长前景蒙上阴影。
目前在美国国内,对这一政策的质疑已经从早期一些市场人士和学界非主流派发展成为包括前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前财长鲁宾和供应学派经济学之父马丁·费尔德斯坦等不少政界和主流经济学家的观点,使美联储陷入骑虎难下的困境。
退出策略力求降低影响
美联储从今年6月开始考虑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计划,但又担心退出过早、过急会引发市场动荡,长期利率快速上升,使依然脆弱的经济复苏再次受挫。如果继续保持的话,则无疑是鼓励过度的金融活动。当今年11月商务部发布最新统计数字显示第三季度经济增长达到3.6%(后再次修正为4.1%),劳工部宣布失业率降至7%时,美联储终于决定从明年1月开始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当然,市场普遍相信美联储退出政策将是渐进式的,同时消化庞大的资产负债表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如果快速退出的话,必将导致利率大幅上升,债券价格下跌,不仅市场会动荡,美联储也将因此蒙受巨大的损失。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如果美联储在债券到期前就抛售,其损失将相当于美国GDP的4%。费城联储银行行长普罗瑟曾在一次银行家聚会上表示,“如何从一个庞大的、不断增长的长期资产平衡表上退出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任务,它具有潜在的破坏性和巨大的风险,这种风险将可能超过量化宽松政策对经济复苏的助益。”
对于美联储来说,未来在退出过程中的另一个主要的挑战将是如何在继续努力降低失业率的同时,妥善解决通胀问题。一方面,如果经济继续向好,目前盘踞在银行和企业手中的大量资金出笼的话,会导致通胀快速上升,但另一方面,如果通胀仍然保持在极低水平运行的话,则难以刺激经济出现较快速的增长。
(本报华盛顿12月23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