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论当前我国部分党员干部的精神懈怠及其对策

 时间:2014-02-13 09:33:00 |  江传月 李隼 | 字体:【 】| 阅读: 147

摘要: 当前我国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精神懈怠的现象,表现为组织纪律松弛、工作怠惰、情绪消极。这会降低党和政府公信力,丧失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影响工作绩效,损害人民群众利益。部分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客观原因是社会环境的变化、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的影响;主观原因是个人理想信念动摇、缺乏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学风不正、党性不强、私心杂念太重、危机意识淡化,组织和管理上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缺陷。克服部分党员干部精神懈怠要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

关键词: 党员干部;精神懈怠;对策  

胡锦涛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有四个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其中第一个就是精神懈怠的危险。这种判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如何克服党员干部的精神懈怠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一、当前我国部分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表现

懈是松懈,怠是懒惰。胡锦涛“七一”讲话中所说的“精神懈怠”主要是人的意识观念、行为动机等内在心理活动的消极状态。当前我国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精神懈怠的现象,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组织纪律松弛。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对中央政策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党员民主权利、群众民主权利不尊重、不重视、不落实,只讲集中不讲民主,大权独揽“一言堂、家长制”作风严重,习惯于命令、强制方式推进工作。在选人用人时个人说了算,甚至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

第二,工作怠惰。一是脑子懒惰不想事。不思考、不研究如何发展事业、推进工作,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不谋应对之策,只会照抄别人。二是身子懒惰不做事。主张“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凡事一推二拖三扯皮,敷衍塞责、讨价还价。三是工作落实不力。心浮气躁,作风飘浮,办事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不脚踏实地深入基层,不抓落实,而是说的多、做得少,安排的多、落实的少。接受任务时满口答应,工作落实中拖拖拉拉,甚至在抓落实的口号中使工作任务悄无声息地不了了之。对工作抓而不紧、抓而不细、大而化之。

第三,情绪消极。对工作缺乏热情,对工作失去认同感,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降低。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固步自封、因循守旧。不求上进,满足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心思做官,无心思做事,精神萎靡不振,整天浑浑噩噩。对工作挑三拣四、对困难避而远之、对责任避重就轻。 

二、当前我国部分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危害

精神懈怠是一种“慢性病”,是精神上的“侏儒症”。《韩非子·八奸》里说:是以贤者懈怠而不劝,有功者堕而简其业,此亡国之风也。《汉书·孔安国传》里说:怠情忽略,必乱其政。历史上,因统治者精神懈怠而致丧邦亡国的悲剧不断上演。精神懈怠在中共党内虽是极少数,但如果不及时克服,会出现“传染效应”,导致党员干部的“集体惰化”,对党和国家造成危害。

第一,降低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近年来,一些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群体性事件,其原因是某些党员干部的不作为,致使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小矛盾发展为大矛盾,最终酿成难以收拾的局面。

第二,丧失党的群众基础。精神懈怠了,党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就会逐渐消解,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和崇高威望就会一落千丈,就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拥护和支持。

第三,影响工作绩效。精神懈怠不仅会使党员干部情绪低落、意志消沉、毫无抱负,不再追求更高的理想和目标,而且还会影响到党员干部整个队伍的素质和士气,无心工作,可能会导致利用人与人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无视组织的规定,谋求个人利益,严重破坏党和政府部门的团结。

第四,损害人民群众利益。部分党员干部懒惰松散,推诿扯皮,效能低下,群众来办事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必然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近年来,有的地方频频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些庸官不懂得怎样抓好安全生产;一些懒官不愿意深入生产第一线去及时解决可能引发事故的隐患问题。

三、当前我国部分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成因

(一)客观原因

1、社会环境的变化

第一,社会结构的变化。在社会结构的变动过程中,出现了精英阶层“赢者通吃”,在占有经济资源的同时,也在占有大量的政治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而既得利益群体的最大愿望是维持现状,或者借改革继续扩大优势,以实现社会的封闭式循环,保护既得利益,并顺利实现这种优势的代际传递,形成所谓“富二代”、“官二代”,这些都成为推进继续改革的障碍。

第二,长期执政的考验。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已经62年,党内一部分人会滋生执政惰性、精神懈怠。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考验。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并带领人民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面对辉煌成就,党内一部分人出现自满情绪,形成精神懈怠。

2、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的影响

一方面,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导致一些缺乏政治免疫力的党员干部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另一方面,部分党员干部受“官本位”封建意识残余的影响,只求“天下太平”,不敢开拓创新。

(二)主观原因

1、个人因素

第一,理想信念动摇。精神源自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精神之根本,精神懈怠源自信仰危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精神饱满的源泉。当前部分党员干部精神懈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缺乏马克思主义信念,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没有信心。甚至有少数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到封建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

第二,缺乏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思想理论还是实践出现差错或失误,与思想方法不当有关。出现精神懈怠也是如此,一方面是由于不学习从而也不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不知道精神或意识是人所具有的区别于动物的特殊能动性;另一方面是由于自己思想方法的偏差,不能正确看待现实中所出现的问题,尤其在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冲击时,滋生了精神上消极抵触情绪。

第三,学风不正。有的党员干部不愿学习、不善学习,缺乏学习理论的兴趣和热情,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忙于应酬、陷于事务,热衷于在高档酒楼、娱乐场所穿梭来往,长期不读书、不看报,理论学习或是为了应付检查,或是为了装潢门面,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流于形式。

第四,党性不强。有的个人主义严重,官欲太强,想自己的东西过多,很少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工作上,不是从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出发来想事干事,而是以个人的升迁轨迹来谋势谋事谋人,设计升官路线图,少数党员干部干一点事,就想到回报,个人愿望一时得不到满足,就心生怨气,总觉得组织亏欠了他。有的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和贡献,轻视组织的培养、同事的支持和群众的努力,听不得不同意见,自我感觉太好。

第五,私心杂念太重。少数党员干部在作决策、抓落实时,往往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乌纱帽”,考虑的是自己和家人、亲属物质利益的得失,因而畏首畏尾,“平平安安占位子、舒舒服服领票子、庸庸碌碌混日子”。

第六,危机意识淡化。我们党已经完成了从危机深重到和平繁荣的转变,中国的和平崛起使得“西强东弱”的格局有所改变,西方国家对我们的威胁随之减小。在这种情况下,“救民族于危亡,扶大厦于将倾”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下降。这让少数党员干部的危机意识逐步淡化,懈怠情绪逐渐上升。

2、组织和管理体制因素

第一,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缺陷。当前,“能上不能下”、选拔范围有限、论资排辈等问题,会导致部分干部不思进取,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成为少数人的思想常态,极少数人还抱有“上不去就贪起来”的邪念,平安着陆、光荣退休是他们共同的奋斗目标。

第二,晋升制度存在问题。目前,我国干部晋升很大程度上仍然沿用过去的干部选拔方式,存在熬年头、凭关系、等空缺等现象,严重挫伤了积极性。流动机制还不健全,很多干部都是在某一个部门或职位待上数年之久,甚至整个职业生涯都在这一部门,正是这种参加工作的时间、在同一工作岗位的时间较长,从而导致了精神懈怠的产生。

第三,管理不严、监督不力。工作偏松,没有压力,是造成某些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重要原因。有的机关工作叠床架屋,人员配备上不是因事设人,明明是一个人能胜任的工作,为了安置照顾,偏偏安排3个人去做,导致工作量明显不足。管理偏软,没有震慑力,日常管理中好人主义盛行,谁都不愿得罪人,宁可误事,不伤和气,你好我好大家好。监督机制不健全,使染有精神懈怠风气的党员干部有恃无恐。

第四,绩效考核有不合理的地方。一是考核指标不完善。二是考核方法不科学,多是定性考核,缺乏定量考核,使考核可能具有随意性和片面性。这种不合理的考核,会导致一些党员干部不满,因而可能产生精神懈怠。

第五,激励乏力、导向偏差。不少单位不同程度存在着干多与干少一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的现象。一些单位为不得罪人,在评先评优上往往搞“轮流坐庄”、“吃大锅饭”。一些地方对干部年轻化存有片面认识,以为推进干部年轻化就是干部越年轻越好。这种不问德才素质、不管工作需要而简单以年龄画线的做法,使一些优秀干部因年龄原因得不到合理使用,失去干事创业的动力,滋生暮气、惰气。

四、当前克服我国部分党员干部的精神懈怠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建设,铲除滋生精神懈怠的思想根源

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更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导党员干部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正确看待人的本质特征及其所具有的特殊力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强化人的本质力量中克服精神懈怠。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使全党同志牢记我们国家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蓝图需要一个长期艰苦创业的过程,从而使全党同志自觉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自觉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加强组织建设,构筑克服精神懈怠的机构环境

干部是党的组织的核心和骨干力量。建设好党的干部队伍,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要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本质是科学理论武装,所以能够克服精神懈怠。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就是要使学习成为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和精神追求,成为我们党的内在品格和鲜明标志。

(三)加强作风建设,营造克服精神懈怠的风气氛围

抓好风险岗位廉能管理、信访调查、案件查办、执法监督、行业纠风以及纪检机关自身建设等一系列工作,树立扬昂然锐气、浩然正气之风。鼓励社会各界监督举报,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受理、查办群众反映的问题,让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始终绷紧纪律这根弦,保持高度的警惕和良好的工作状态,防止“庸懒散”等精神懈怠现象。坚决严明政纪法纪,防止腐败现象发生。坚决查处违纪行为,严厉打击腐败分子。对顶风违纪、目无法纪的,发现一起、查办一起,决不姑息。

(四)加强制度建设,夯实克服精神懈怠的体制基础

一是改革完善干部人事制度。保持干部人事制度活力的关键是要实现广泛选才、加大竞争和有效监督。广泛选才就是要敢于突破传统局限,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不拘一格选人才。加大竞争就是要在开放、公平和透明的前提下公开选拔,为“让各方面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提供有利条件。

二是完善人员流动机制。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安排的调任、转任、轮岗、挂职锻炼等途径进行领导干部的交流调配,鼓励领导干部在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地域、不同领域、不同职务(称)、不同岗位,甚至在国内或国际之间的流动。

三是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要健全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机制,让警钟长鸣,预防精神懈怠乘虚而入。综合运用组织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方法,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严密监督。尤其是要注重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对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现象敢于曝光亮丑。严格追究问责制,对于党员干部因懈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严重危害的,除严格追究当事人的过错责任外,还要对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追究,解决目前在干部问责方面存在的过软的问题,使干部不敢懈怠。

四是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完整的绩效管理系统包括绩效目标的确定、绩效沟通、绩效评估和绩效辅导。应努力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完善绩效管理的过程,真正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要注意对考核结果进行反馈,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党员干部,以便使党员干部了解其今后努力的方向。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7月1日),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作者简介:江传月,广东商学院政治与教育学院教授;李隼,深圳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