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这是2011年12月15日在中国举行的“亚信”特别工作组和高官委员会会议会场。(资料照片)
“亚信”上海峰会5月举行,将商讨正式升格为国际组织,20年间,亚洲声音倡导亚洲精神。
引言
2014年5月,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简称“亚信”)将在上海举行峰会。这是继2010年世博会后,在上海举办的又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型国际活动。
亚洲以多样文化、快速增长、区域合作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为和平、发展、进步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目前,人类遇到的共同性问题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亚洲正处在国际安全形势最为复杂的地区。“亚信”以独特的方式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亚信”进程
20年来,“亚信”成为增进亚洲国家相互了解与信任的有益平台。“亚信”确立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相互关系准则,致力于维护亚洲和平、稳定、安全与合作;举行了能源、农业、警务、旅游等领域数十次高官会、专家会或研讨会;制定和执行了十多份合作构想和行动计划,涉及禁毒、旅游、生态、人文、信息技术、中小企业发展、应对新威胁新挑战等领域;还同中西亚经济合作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等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经过20年的探索与合作,“亚信”不断发展壮大并日臻成熟,其宗旨得到了亚洲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正站在进一步深入发展的新起点上。
中国积极参与和推动“亚信”进程具有坚实的基础。对于亚洲地区的各类冲突和热点问题,如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巴以冲突、叙利亚内战等等,中国都秉持公正立场,积极劝和促谈。
中国尽力帮助亚洲各国发展经济,应对共同面临的挑战。中国通过单方面关税减免、消除非关税壁垒等方式为亚洲各国商品进入中国提供便利,成为亚洲最大进口市场。中国对亚洲国家和地区非金融类投资累计超过2000亿美元,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70%。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在努力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向周边发展中国家慷慨施援,在东盟与中日韩合作框架下建立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区域外汇储备库,设立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向上合组织成员国提供200亿美元的信贷支持。
2013年,中国领导人访问了俄罗斯、南亚、中亚和东南亚多国,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战略构想。所有这些,都为实现“亚信”的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担任主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在“亚信”步入其第三个十年之际,中国首次担任“亚信”主席国并承办“亚信”峰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中国在“亚信”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利于“亚信”的发展。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又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还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其领土连接东亚、北亚、南亚、中亚,又经丝绸之路与西亚密切相通,在亚洲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中国担任“亚信”主席国,可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深厚的文化底蕴、崇尚宽容的优良传统,进一步促进“亚信”成员国的互信与合作,把“亚信”进程提升到更加深入和务实的新水平。
其次,在“亚信”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利于中国为自身创造更为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地区环境。近年来,中国积极开展周边外交,特别注意发挥上合组织、中国-东盟、东盟与中日韩等多边机制的作用。
中国在“亚信”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可使“亚信”成为中国拓展周边外交的又一重要平台,有利于中国的周边安全,特别是中国西部的稳定和发展。“亚信”成员国和观察员中也包括与中国有争端的印度、越南、日本、菲律宾等国,可以为中国与这些国家进行对话和沟通提供一个“多边搭台”的渠道。
最后,在“亚信”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有利于中国建设性介入国际事务,在全球发挥更大影响。可以看出,“亚信”成员国和观察员中包括许多冲突热点的对立方和当事国: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朗和美国/以色列、在中东剧变中十分活跃的土耳其、卡塔尔和阿联酋,以及目前局势仍然不稳定的埃及、伊拉克、巴林和阿富汗等国。
因此,“亚信”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建设性介入诸多热点问题并积极劝和促谈的广阔舞台。同时,“亚信”成员国和观察员在许多全球性问题上既有共同点,也有分歧。作为“亚信”主席国,中国可以利用举办峰会等有利时机,以求同存异的精神细致运作,团结亚洲各国,形成亚洲声音,在全球事务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亚信”上海峰会推动“向西开放”战略
2014年,舆论界开始关注“亚信”上海峰会的几个亮点。其一,上海峰会将倡导亚洲精神,体现中国特色。国内外观察家普遍认为,这次峰会既然在中国召开,必然会体现中国特色,也就是从中国视角阐述“亚洲精神”,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重大问题的看法、外交思想和理念等体现在会议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会议的最终文件中。
专家们指出,以下一些观点将成为最终文件的核心内容:(1)办好亚洲的事情,必须依靠亚洲各国和各国人民的团结协作;(2)成员国应锲而不舍地增进信任与协作,共同建设安全稳定的亚洲、发展繁荣的亚洲、和谐进步的亚洲;(3)今后应就国际热点问题积极展开磋商,促进以对话和谈判的方式解决冲突;(4)要尊重各国维护国家统一的权利,尊重各国独立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尊重各国平等参与国际事务、平等发展的权利;(5)“亚信”机制要与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东盟等组织和机制加强合作,构筑伙伴关系网络,实现优势互补;(6)应坚持互利共赢,发挥各国的经济互补潜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
其二,通过峰会推动“亚信”发展成为正式国际组织。“亚信”从开始活动至今已有20多年,取得了丰硕成果,“亚信”成员国、观察员和国际舆论界普遍认为目前已到了“亚信”从论坛发展为正式国际组织的时候。对此,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程国平在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馆举行的“亚信”成立20周年招待会上表示:“中方支持‘亚信’下一步发展成为正式国际组织”。
当然,从论坛升格为国际组织涉及一系列问题:是否要确定新的正式名称,是否要提升现存秘书处的功能,还要建立哪些常设机构,机构设在何处,以及起草成立宣言和组织宪章等。这些,可能成为“亚信”上海峰会讨论的热门议题,而中国作为“亚信”主席国和峰会主办国,对这些问题具有比较重要的发言权。
其三,舆论界看好“亚信”上海峰会具有的“多边搭台双边唱戏”的功能。不少学者认为,拥有众多成员国和观察员的“亚信”为中国进行双边外交提供了一个重要舞台。例如,通过在“亚信”升格等方面的密切合作,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亚信”创建国哈萨克斯坦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通过主办“亚信”峰会,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及上合观察员和对话伙伴就事关双边关系和上合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进行及时沟通和商讨。
日本、菲律宾等国与中国存在领土、领海、岛屿争端,在正式会谈难以安排或难有进展的情况下,也有可能通过“亚信”峰会这一平台进行非正式的沟通和对话。
同时,其他处于冲突或对立状态的国家也有可能利用这个“多边”机会进行接触和对话,如印度和巴基斯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朗和美国、土耳其与埃及等。
其四,中国以上海峰会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向西开放”。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中国对俄罗斯、中亚、西亚、南亚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日益增加。例如,上海企业实施的圣彼得堡“波罗的海明珠”项目和德黑兰地铁项目等均具有很大影响,在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投资项目和意向也与日俱增。上海附近的义乌已成为将中国小商品推向上述地区的主要批发中心。
由于“亚信”已成为联结东亚、中亚、南亚、中东,乃至欧洲的重要纽带,因此“亚信”峰会可以成为中国、特别是中国西部和峰会主办地上海及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提升与上述地区经贸合作的重要契机。同时,近年来中国通过上合组织、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亚欧会议等机制不断加强中国与俄罗斯、中亚、西亚、南亚国家的文化教育合作,逐步构筑起促进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的新“丝绸之路”。
无疑,由于“亚信”汇聚了亚洲从东到西的几乎所有国家,可以在推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虽然中国西部、特别是新疆在“向西开放”方面具有地理和人文优势,但作为峰会主办地的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也会抓住机遇促进与“亚信”各国的文化交流,以提升自己的“软实力”。
(作者系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上海社科院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