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而在核心价值体系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必须要以改革创新作为精神动力,推动浙江“两富”现代化建设征程。
一、用历史的眼光积极挖掘改革创新精神的文化内涵
改革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也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前者发展成了革故鼎新、独立自主、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后者发展成了以人为本、团结和谐、海纳百川、协和万邦的人文道德精神。中国古代商汤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有为讲的“新则壮,旧则老;新则鲜,旧则腐;新则活,旧则板;新则通,旧则滞”,梁启超大声疾呼的“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等都说明中华民族自尊自重自立,敢于揭己之短、善于学人之长,从而对人类进步作出重大贡献。正是在这种传统推动下,我国不仅以著名的“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等伟大创造闻名于世,而且以不断变革创新的实践彪炳史册。
二、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创新精神的实践探索
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不断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历程。毛泽东思想是在近代中国两个学习受挫之后成功开创前所未有的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是向西方学习走旧式资本主义民主革命道路受挫,二是简单套用苏俄“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道路受挫。新民主主义理论正是在此基础上有了重大创新,发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发现了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发现了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发现了确保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从而使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继续保持了革命时期形成的精神风貌,迅速地转化为新中国、新社会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谱写出和平建设年代的时代精神,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旧貌换新颜”。改革开放以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和弘扬。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捕捉并深刻地回答了新时代的新挑战,从而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征的“新时期”。邓小平理论明确回答的时代新课题,从建设和发展的历史前提的角度,解决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大力倡导“64字创业精神”等时代精神,这些精神都体现了党时俱进的思想风范和科学精神。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在坚持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当前,我们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就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在勇于创建上做好文章,在理论上首先要有清醒的认识。一是改革创新精神要代表先进文化,凝聚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根本利益,体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精神特质。二改革创新精神必须有改革的精神,调动起亿万国民创新求变、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敢于和善于发现现实中的弊端,并坚决地批判、铲除,渴求发展的文化批判才会带来文化的重建与辉煌。三是改革创新精神必须要有创新进取的精神,体现了一种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造的思想观念,更反映了一种坚韧不拔、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力量。
三、深刻剖析当前干部群众在改革创新精神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我们在改革创新精神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值得研究和思考,只有在思想上对改革创新精神中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才能真正推动我们的改革向纵深发展。一是对改革创新的认识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不能从科学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眼光分析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缺乏忧患意识,缺乏进取精神,责任意识不强,缺乏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主动性。 二是对改革创新的实践不深入。工作缺乏针对性、持久性、统筹性,缺乏长远打算和科学规划,工作方法片面,一手软一手硬,总是觉得搞经济硬,搞社会事业软,不会两手弹钢琴。三是对改革创新的作风不踏实。创新意识薄弱,遇到问题老是想转弯,走的是强调经济增长、经济投入的老路子,忽视社会及人的全面发展,习惯于老调新唱,按老办法办事,因循守旧,循规蹈矩。
四、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主旋律,推动浙江“两富”现代化建设
当前,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关键是要落到实处。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与浙江实际紧密结合,切实推动浙江“两富”现代化建设,重点在以下几项工作上下功夫。
一要坚持改革创新首先要坚持和发展浙江改革创新的实践经验。浙江市场取向改革起步早、进展快,具有体制机制先发优势。但随着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浙江原有体制机制优势和传统发展模式内生动力逐步弱化,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加快转型升级任务十分紧迫。改革开放35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在坚持人民主体,尊重基层首创;坚持市场取向,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持全面改革,整体推进“五位一体”;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坚持党的领导,作出实施“八八战略”,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省,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等。这些做法和经验,是我们改革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我们在新的发展时期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二要坚持改革创新要抓住浙江当前改革的重点。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最大限度激发民间活力,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二要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完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发展质量。三要推动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完善“浙商回归”全程优化服务体系,提高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能力。四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率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要推动海洋强省建设,促进山区科学发展,开创山海并利、陆海联动发展新格局。六要推动文化发展,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七要推动社会公平正义 ,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八要推动美丽浙江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要坚持改革创新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政府是改革创新的主力军,实现“两富”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政府必须首先要改革,更好地为改革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一要强化服务理念。加快形成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新机制,建立健全向社会购买服务的体制机制,健全从省到乡四级公共服务体系,办好村级便民服务中心。二要深化职能改革。加大机构和职责整合力度,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统筹党政群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优化工作流程,规范行政权力,形成权责清晰、公开透明的职责体系。三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减少审批事项和审批层级的体制改革,完善提升审批效能的体制机制,探索市、县两级审批同权的扁平化管理制度 ,建立公开公平的中介市场竞争机制。四要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落实民主集中制,完善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制度,完善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加大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核查力度,扩大新提任领导干部有关事项公开制度试点,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作者系浙江省民宗委民族处副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