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的重要目标要求。探索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成长途径和培养方法,是适应农村形势变化、提升农村工作水平、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首要任务。近年来,河南省浚县结合农村实际,在选派(appoint)、管理(administration)、提升(advance)、评价(appraise)、激励(arouse)等五个方面积极探索,着力构建“5A”工作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能力提升和作用发挥。
一、探索选派办法,坚持多渠道“选”人,用灵活的选任方式挖掘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源头活水
选拔优秀人才担任农村党支部书记,是保证村党支部书记有德、有才、有为的关键。工作中,浚县围绕解决“谁来干”问题,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工作实际的选派办法,确保选优配强农村党支部书记。
一是拓宽视野。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坚持“四个面向”多渠道选任,即:面向优秀村干部、面向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致富能手、复退军人党员,面向农村在外工作(务工经商)人员,面向退休机关干部和退休返乡人员。重点选拔三类“能人”,即:经济“能人”、管理“能人”、科技“能人”,确保择优选人。
二是灵活方式。以“一好双强”为标准,采取多种模式选配村党支部书记。对于支部工作正常的村,结合换届选举,采取“两推一选”、“公推直选”的办法,从村内优秀党员中“内选”;对于矛盾问题突出、换届选举无法正常开展的村,由上级党委从村内优秀党员中“任命”;对于村内无合适人选的村,从在外工作或务工经商人员中“回请”;对于中心任务较重、支部班子不强的村,从县、乡机关干部中“下派”第一书记或村党支部书记。截止目前,全县共内选经济能人122人,回请36人,下派54人。
三是加强储备。完善村党支部书记后备干部培养机制,按照每村3——5人的要求,把青年农民党员、退伍军人、优秀大学生村官等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加强人才储备。建立村党支部书记培养链,即把后备干部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党员村干部培养成村党支部书记。今年,浚县结合开展“到群众中去”活动,将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帮扶作为联户工作的重要内容,组织县直机关驻村干部结对联系,当好“引路人”,进一步推动了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截止目前,全县后备干部达到1812名,先后有85人进入村“两委”班子,16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有效解决了村级组织“后继无人”的问题。
二、健全管理制度,坚持规范化“管”人,用动态的监管方式推动农村党支部书记履职尽责
加强规范管理是促使农村党支部书记正确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的前提和保障。浚县着眼于强化村党支部书记的创先争优意识,建立健全了一系列动态监管制度,加强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党支部书记“如何干”的问题。
一是实行目标管理制度。坚持因村制宜,围绕农村党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建设等工作,对农村党支部书记提出任期目标,并进一步细化年度目标和每年要办的实事。每年年初,由乡镇(街道)党(工)委与农村党支部签订《目标责任书》,组织村党支部书记作出公开承诺,接受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监督。
二是建立任职备案制度。坚持一人一档,建立任职档案,对农村党支部书记新任、离退、调任、转任等及时进行备案,对其工作中的奖惩、经济责任审计、教育培训、目标承诺等情况,进行全程记实,存档备查,作为农村党支部书记任用、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
三是健全监督约束制度。完善农村党支部书记诫勉谈话、退职、辞职等制度,建立不合格党支部书记调整制度,健全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民主评议等民主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党支部书记规范工作行为,按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服务群众。同时,建立预警工作机制,对于出现工作滑坡、位次倒退现象的,及时向村党支部书记发出预警,矛盾问题突出的及时进行重点整顿。去年以来,全县共调整不合格村党支部书记8人,诫勉谈话14人,发出工作预警8次,整顿后进村党支部31个。
三、完善提升措施,坚持全方位“育”人,用多元的培养方式增强农村党支部书记的能力素质
农村党支部书记能力素质的提升,县、乡两级的培养至关重要。浚县以实施“头雁工程”为载体,强化措施,精心培育,促使农村党支部书记的能力素质得到不断增强。
一是开展多样化培训。全面实施“培优训强带头人”计划,坚持每年举办专题培训班,采取案例式教学、观看电教片、典型经验介绍、座谈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村党支部书记进行集中培训,近三年培训人次达2200多人次。定期选送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到省、市委党校或高等专业学校学习提高,先后有80多人获得大专以上学历。注重发挥典型带动作用,采取在县电视台开办《旗帜》党建栏目、编印学习资料、借助党建媒体集中宣传、召开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加强学习交流,促进共同提高,全县“一好双强”型村党支部书记达到363名,占80%。
二是加强实践性锻炼。结合农村工作实际,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激励农村党支部书记发挥“领头雁”作用。去年以来,浚县在农村全面开展以“带强班子、争当优秀党支部书记,带富群众、争当红旗先锋,带树新风、争当新型农民”为主要内容的“三带三争”活动,组织农村党支部书记带头签订《目标承诺书》、带头履行职责、带头创业发展,不断提升领导能力和水平,全县农村党支部书记创业率达到80%,创办富民项目373个,带动农民劳动力就业7.6万人。
三是实施大力度帮扶。把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培养帮扶纳入推动全县“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内容,结合开展“到群众中去”活动,整合各方面力量,将人才、资金、项目、政策等资源集中向重点村、示范村、后进村倾斜,全面支持农村党支部书记开展工作,发展经济,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不断增强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能力,树立良好的群众威信。截止目前,全县共选派31名县级干部、1145名党员干部和65名政法干警,深入到457个村(社区)驻村工作,共帮助化解矛盾纠纷965起,协调农业开发、修路建校、改水办电、文体服务等项目153个,新建改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32个,涉及资金6300万元。
四、改善评价方法,坚持多角度“看”人,用立体的考评方式激发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内在动力
全面、准确评价农村党支部书记在“三农”工作中的现实表现,营造健康、合理的竞争氛围,是激发其内在动力,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的重要手段。浚县坚持民主测评与组织考察相结合、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相结合,通过不断完善立体式考核评价办法,促进农村党支部书记干事创业、创先争优。
一是开展星级评定。对农村党支部书记实行星级化管理,每年年初,按照“五星级”标准,从“政治素质、工作思路、工作制度、活动阵地、工作业绩”等方面,运用党员群众“学”、党支部书记“述”、党员和群众代表“议”、党支部委员会议“评”、上级党(工)委“审”、县委组织部授星挂牌“亮”六步工作法,进行星级评定,营造浓厚的“争星晋级”氛围,在农村党支部书记中掀起了“追星热”。在2013年星级评定中,全县有91个农村党支部被评为“五星级”,330个被评为“四星”或“三星”级,有50个农村党支部实现增星晋级。
二是开展述职评议。建立农村党支部书记季度述职制度,县委组织部每季度召开一次述职会议,从各乡镇(街道)同“星级”村党支部中随机选定1名村党支部书记,对本季度开展工作情况进行公开述职,由乡镇(街道)、县直涉农部门相关领导干部及所在村党员群众代表共同进行民主测评和综合排名。排名后三位的,给予诫勉谈话,实行重点管理,切实增强了农村党支部书记的职责意识和争先意识。今年前三季度,共有36名农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了现场述职。
三是开展专项考评。注重在农村“三资”管理、信访稳定、农村土地和宅基地管理、乱搭乱建、乡村道路建设、秸秆禁烧等重点工作、中心工作中,考察农村党支部书记的表现。由组织、信访、国土、建设、环保等部门和乡镇(街道)党(工)委联合成立考核组,采取百分量化考评的办法,对农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专项考评,排列位次,优奖劣罚。去年以来,共开展专项考评8次,表彰奖励村党支部书记64人,通报批评4人。
五、加强激励关爱,坚持引导式“留”人,用人性化的保障方式保证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持久活力
农村党支部书记直接面对农村工作,任务重、头绪多、压力大,不断健全完善激励保障制度措施,是促进农村党支部书记安心工作的现实要求。近两年,浚县不断加大投入,强化激励措施,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党支部书记“拴心留人”。
一是政治上“高看一眼”。健全政治激励机制,建立了现任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享受乡科级副职工资待遇制度,通过对任职超30年的白寺乡白寺村党支部书记靳广落实政策,发挥典型带动作用,营造了学先进精神、创一流业绩的氛围。加大“两代表一委员”及其他荣誉的推荐力度,不断激发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热情。先后有48名村党支部书记当选为市县党代表、人大代表,12名村党支部书记被评为县级以上劳动模范,6人被评为市级以上优秀共产党员。
二是经济上“厚爱一分”。建立农村干部工作报酬正常增长机制,认真落实任村党支部书记9年以上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政策,帮助消除后顾之忧,确保安心工作。全面推行“一定、三评、四奖”激励机制,定期对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进行表彰奖励。去年以来,全县共评选表彰优秀村党支部书记136名,发放奖励补贴60余万元。
三是生活上“贴近一层”。健全关心关爱机制,定期对农村党支部书记开展走访慰问、健康体检和谈话谈心等活动,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使农村党支部书记更加坚定信念,充满信心,努力履行职责,干好本职工作。去年以来,全县共走访慰问村党支部书记42人次,组织体检76人次,对生活困难的43名离任村党支部书记及时送去了组织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