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过去的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的融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就需要融资方式的创新跟进。 ”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云在1月11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如是说。
张云指出,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刚刚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均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不能盲目大干快上,铺摊子,要着重解决好“三个1亿人”的问题,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城镇化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钢筋水泥将让位于人本主义,速度数量将让位于质量效益。
张云认为,和过去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的融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除了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之外,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融资需求将大幅增加。这种融资需求结构的变化和融资总量的增加,迫切需要融资方式的创新跟进,充分运用多层次金融市场工具,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可持续的资金保障。
如何推进融资方式的创新?张云觉得可以通过发展市政债、实现投资资产证券化以及拓宽投资主体等来进行。
第一是发展市政债,实现政府债务融资更加透明和规范。从国际经验看,无论财政联邦制还是单一制国家,城市建设都广泛使用市政债这种融资工具。以美国为例,市政债余额占整个债券市场余额的比重达到8.5%左右,占GDP的比重保持在15%—20%的较高水平。
采取这种做法主要是因为市政债具有信息公开、债务透明、品种期限多样化的特点,有利于把地方政府隐性的、不规范的债务显性化、规范化,从而有利于管理举债行为。
通过我国实际情况看,多年来城市建设资金普遍依靠借债和土地转让收入支撑,要建立健全地方债的发行管理制度,允许地方发行市政债,实现融资阳光化,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债务管理制度,尤其要在债务预算约束、信息披露、政府信用评级、偿债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完善,增强偿债能力和债务约束。对银行来说,市政债的发展,也带来了承销发行、增加投资品种等新的市场机遇。
第二是投资资产证券化,有效盘活存量资产。从国际经验看,资产证券化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常用融资工具。美国资产支持存量达到9.8万亿美元,占美国债券市场总量的20.5%,规模已经超过公司债券,仅次于国债。欧洲的证券化市场近年来同样发展迅猛,2012年证券化产品的规模达到2.27万亿美元。
与国外相比,我国资产证券化起步晚、种类少,规模不大,但潜力巨大。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超过40万亿元,数量十分巨大,其中大部分投资集中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这些流动性较差、但具有长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最适合于通过证券化手段进行打包盘活。可以设想,40万亿元的存量资产,假设其中20%左右的比例能够通过证券化方式盘活,就能为城镇化建设提供约8万亿元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尚不足一千亿元。
从国内监管趋势看,这样做有利于资产证券化的利好逐步释放。去年国家明确要求金融业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并提出资产证券化要考虑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以及清理合规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等。
未来,要通过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的创新,盘活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提高城镇化建设相关资产的流动性和现金流的价值,释放资金投向城镇化建设新的领域。另一方面银行长期的固化的贷款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腾挪,投放在新的信贷领域。
第三是拓宽投资主体,实现从政府主导向多元化资本投入转变。近年来,我国民间投资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繁荣城乡市场的重要力量。首先要立足于对内开放。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潜力很大,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模式和做法,例如农行支持湖南的“大汉模式”,就是政府信用和市场化融资有机结合的成功实践。
张云认为,在民间资本参与方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首先在投资范围上,民间资本应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城市公共设施、铁路、信息产业、健康医疗、养老产业等领域。
其次,在路径选择上,要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股权投资、公私合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为民营资本介入城镇化建设打开通道。
第三,在引导机制上,考虑到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量大,回收周期长,未来要吸引和调动民间资本的介入,关键还要发挥政府投入的基础作用和金融支持的孵化作用。通过财政补贴、信贷扶持以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达到以较少的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撬动更大规模社会资金投入的杠杆效应。
张云强调,由于城镇化融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债券、资产证券化、股权融资、金融租赁等多种形式,需要各种金融主体的深度参与,尤其要发挥好大型银行的主导作用。以农业银行为例,在发挥主导作用上,一方面可以积极发挥信用中介的作用,构建农民市民化、产业转移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实现现代农业四大信贷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的信贷服务。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农资顾问和资产管理的中介作用,主动适应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加速,针对金融市场需求变化,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投行、租赁、产业基金等综合金融服务,从单纯融资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变。
张云最后指出,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急需建立规范透明、层次多元、风险可控的融资机制,这对于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银行业转型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农业银行将把服务新型城镇化作为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选择,充分发挥大型银行对金融资源的整合优势,加快产品、渠道和模式的创新,实施有效风险管控、更好地促进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