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1月19日晚一经新华社全文发布,即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在今年被认为是新一轮改革启动年的重要年份,这份仍然以“三农”问题开篇的一号文件将主题定格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应当是题中之义。
通读9500多字、8大部分、33个“三农”问题改革重点的这份一号文件,一个重要感觉,就是充分体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的精髓和要义,即“全面”、“深化”、“改革”的宗旨,也可以说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纲领在农村改革领域的的集中体现。它不仅自然承接了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前面十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的思想脉络,体现了对去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精神要领和工作部署在农村工作层面的具体落实,更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着眼于破解当前“三农”工作全部现实矛盾和问题,面向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农村改革总的纲领。
全文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政策、新举措,概述起来集中表现出三个亮点。
一是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的农村改革思路和政策框架体现了对当前“三农”工作问题的全覆盖,集中表现出对农村改革的“顶层设计”。一号文件的八个部分从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入手,进一步涉及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乡村治理机制等关键环节,对新时期努力协调好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机结合、良性互动这一根本矛盾进行了总体设计和制度安排。文件明确提出了“三个导向”和“四个关系”的总的改革架构和基本原则,指出“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为导向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以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导向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充分立足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国情这个最大现实,明确了在现有耕地基础、现有粮食生产供给能力、现有农村经营模式和农业发展方式的基础上,如何解决好农产品“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这个农业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并进一步指出,既要立足国情农情,又要顺应时代要求,处理好“家庭经营为基础与多种经营形式,传统精耕细作与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实现高产高效与资源生态永续利用,加强政府支持保护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这样四个基本关系。这样,我们解决当今中国的“三农”发展问题,不仅有了明确方向和目标,又有了切实的现实抓手;既立足了当前,也着眼了长远;既鼓励了探索创新,又能坚守基本的底线,强调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这就比较好地把握住了农村改革的方向和节奏,妥善处理了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是着眼于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从制约“三农”发展的诸多体制性难题入手,以“啃硬骨头”、“打攻坚战”的改革决心来最大程度地激发农村生产力,增强农业增产、农民富裕、农村繁荣新的活力。文件提出的33条农村改革的重点环节或者说是重点任务,既是建设性的,也是改革性的,将“破”和“立”紧紧融合在了一起,总起来说,就是破解旧的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建立完善新的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最大潜力和活力的体制机制。文件抓住粮食自给生产和支持保护制度、释放土地潜能、根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病根,构筑新型城乡工农关系,特别是始终尊重农民意愿和诉求,作为农村改革的突破环节和立足点与出发点。文件将“粮食、土地、资本、农民”几个基本生产要素放在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层面综合考量,各项制度的设计和安排都要体现城乡的一体化发展,注重城乡的统筹联动,要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从而让农民能够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只有广大农民作为农村生产力中这个最活跃的因素其生产积极性得到最大发挥,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得到应有的粮食种植和技术创新补贴,真正分享作为土地使用者应有的级差权益,才能自觉参与到农业经营体制革新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才能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担负起农业可持续发展应尽的职责,才能在新型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中既保持乡村故园的自然风貌,又能在民主治理中焕发农民主体的觉醒。
三是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总的目标,坚决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作用。文件提出,要努力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也是基于我国国情农情、有顺应时代要求的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正如文件所说的“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中国的现代化基础应该是农业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现代农业包括农业生产体系、农业市场(经营供销)体系、农业经营方式、农业技术体系、农产品保障体系乃至于农村治理体系和农民自我管理意识的现代化,它们共同构成农业现代化的系统工程,一定意义上说,其核心也是发挥好市场和政府在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从国际经验和中国的现实来说,农业始终是弱质产业,从中国农业的现状来看,需要坚决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才能破除体制机制性弊端,充分调动农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次一号文件比较系统全面地提出了要完善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着力加强促进农产品公平交易和提高流通效率的制度建设,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建设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和机械化技术体系,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等等。以及在土地制度改革、扶持新型农业主体、完善城乡一体化机制等诸方面,都强调了市场规则和竞争机制,与此同时,政府必须在财政补贴、金融创新支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方面采取措施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支持“三农”发展,弥补农业发展的市场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