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度过的每一个年份都是时代画卷的一部分,2013年也不例外。这一年的中国社会,谈不上波澜壮阔,却也暗流涌动。
每一个年代都有它的烙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整个社会弥漫着改革之始的锐意、朝气与理想主义,那是禁锢初开的喜悦;新世纪的头十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黄金年代,社会矛盾隐现,但藏于经济奇迹之下,如玉中之瑕,不显其痕;第二个十年,受经济周期影响,回归常态化的中速增长已无悬念,此时,第一轮改革的帕累托效应渐失,取而代之的是对疲沓现状的不满以及对重启改革的期待,此消彼长之下,积累的社会矛盾凸显,民众对公平、和谐、安全、品质的诉求日益增强。
回顾2013年,这一烙印鲜明。雾霾凶猛而来,徘徊不去,成为这一年的关键词之一。灰浊的空气不再为北方地区独有,它扩散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华南也未幸免。雾霾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或者说,是生存的安全感。这些年,与生活相关的很多东西频频告急,从奶粉、食品到空气。奶粉危机和食品失信把中国人炼成了“海淘达人”或者自耕自足的“城市农民”,但面对空气污染,要不离开,要不忍受,别无他途。这是中国经济华丽起飞的代价,世间万事,从来都是福祸相伴。
2013年社会矛盾的另一个凸显点在医疗领域。说当下是医患关系的尖峰时刻毫不为过,从来没有哪个时段,发生过如此多的伤医事件。2013年10月浙江温岭的刺医血案将医患矛盾推向引爆点,医生群体不再沉默,他们为同行默哀,他们呼吁推进医改。伤医事件的频发为医改的停滞不前敲响了警钟。
这只是去年最为凸显的社会冲突,除此之外,那些恒常的难题依然存在,比如,蔓延的腐败、高企的房价、扩大的贫富分化、拥挤而迷失的教育。新一届政府上任之年要面对的挑战就是,常态化的经济增速之下,如何直面累积多年的民生难题?十余年来,中国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社会的完善并未同步,以至于我们如今所身处的社会,在很多方面,其实是非正常的。它过于浮躁,过于焦虑,过于“集体无意识”,过于缺乏互信。在某种程度上,这与其说是社会之过,不如说是体制之过。三十多年前,制度的变革孵化出经济的奇迹,如今,期待新一轮制度的变革孵化出日益完善的社会。在常态化的经济增速之下,对常态化社会的诉求更为突出,而一个和谐的社会,才是经济持续发展之本。
执政党在2013年做过一系列努力。有的措施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比如房价调控;有的措施可拭目以待,比如重金治霾。但历史一定会记住这一年的两大事件,一是中央布局反腐的系列动作,姿态强硬前所未有,以至于2013被称为“反腐元年”;二是“单独”二胎开闸,这一新政结束了一直以来严格的“一胎”政策,并为未来循序渐进地进行新的改革铺路。从2014年起,中国一部分民众终于可以合法梦想他们的“两孩”生活,三十多年来,这种生活方式在中国几乎消失殆尽,以至于将要重拾时,还有诸多隔阂与不惯。四口之家真的是现实,而不是梦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