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注定是中国深化改革的一年。
当十八届三中全会抛出20年来尺度最大的一揽子改革方案后,全方位的经济体制改革即将启动。2014年进入执行年,可以预期未来的三年势必会成为中国改革的闯关之年,然而改革之路充满挑战。那么三中全会反复提及的改革在经济领域将会呈现怎样的变化?哪些改革迫在眉睫?当市场的作用获得前所未有之肯定后,又将如何发挥作用?对此,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专访了20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中国房地产报:您觉得三中全会后,中国的经济形势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于未来几年的中国市场环境,您怎样看?
迟福林: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之年。预计今年中国GDP增速在7.5%~7.8%之间,因为中国目前处于增长的拐点,GDP增速已经从两位数的高速增长降至7%~8%的中速增长。到2020年中国GDP增长依然会保持在7%左右。这取决于潜力的释放程度,即市场决定增长,关键在于能不能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对此,我很有信心。我认为未来三五年都是一个加快推进的时期,如果中国能够抓住这一时机,那么不仅是到2020年,可能更长时期内都会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反之如果这个事情解决得不好,可能会由于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地方债务风险等引起更大的经济风险。
中国房地产报:您对中国经济的预判一向都比较乐观,那么您觉得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哪些方面呢?
迟福林:在我看来,决定未来5年~7年的增长,不要仅看资源要素和技术层面,更重要的在于转型改革及其相关的制度安排。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取决于市场化改革,通过市场化改革激发经济活力。
我们正处在发展的新阶段,老百姓的消费需求和结构在发生变化,所以能不能以消费促投资转型,实现投资和消费的动态平衡,这也是决定未来几年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当然外部环境也不可忽视。我想即便欧美市场的经济环境可能有所好转,但未来几年整个外部环境都会是错综复杂的,我们能不能形成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这对国内的经济增长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房地产报:我知道您用20多年的时间一直在潜心研究体制改革,那么您认为今年中国的哪些改革迫在眉睫?
迟福林:2014年应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2020年完成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为着力点,推进改革的实行。比如资源价格改革、利率汇率改革、财税改革、国企改革等,恐怕在今年都会有突破性的进展。
2014年的改革红利肯定会得到释放,因为我们会为社会资本创造很多条件,我们会打破垄断,会提速资源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市场决定”必将伴随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由此才能产生自觉、坚定、务实、到位的改革行动。
中国房地产报:城镇化被中央定调为2014年经济工作重点之一,那么这个被称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究竟会有多大马力?
迟福林:未来10年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将会是一个较快的过程,如果以年均1%~1.2%的速度推进,到202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提高到60%以上。城镇化释放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能够支撑未来中国在10年里7%~8%的中速增长。
从消费需求角度来说,如果城镇化每年有1个~1.2个百分点的增长,那么到2020年,消费总量将达45万亿~50万亿元。而投资层面,未来10年如果农民工市民化得到解决,现在城里有2.6亿农民工,加上每年城镇化提高一个百分点,将近有13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总共近4亿。一个农民工成为市民的配套基础设施按最低10万元计算,4亿农民工也就是40万亿元。
将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结合起来,人口城镇化在未来的8年~10年将给中国带来百万亿元的需求。在目前世界经济低迷的状态下,在中国处在转型的过程中,可以说百万亿的内需应当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
中国房地产报:城镇化会对房地产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会不会推动房价过快上涨?
迟福林:房价的过快上涨,不能归结于城镇化本身。不能把高房价的板子打在城镇化上。
城镇化给房地产提供了发展空间,是基础,但是这些年来,房地产市场的结构不合理、价格不断上涨,有很多自身原因。比如在现行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是土地财政,所以就要抬高土地价格。这些年房地产结构里,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建设速度和需求不相适应,相反投资投机性需求发展很快。由于我们资本市场投资工具比较少,相当多的投资进入房地产业,推动了房价过快上涨。
目前来看,既不能对市场放任使房价过快上涨,也不能把改革开放30多年来形成的房地产市场否定。我认为,城镇化会使房地产该归政府的要归政府,该归市场的要归市场。这样既会控制房地产市场价格过快飙升,同时又使房地产市场发展,适应城镇化进程中社会各方面对住房的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