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春行早,早把一年计。新年伊始,重新学习《学习时报》2011年发表的习近平同志《谈谈调查研究》一文,反思工作中调查研究的“难”与“不难”,深感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的重要,唯有“始终坚持”、“不断加强”、“持续深入”。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充分的调查研究是实现领导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是工作实践对领导干部提出的基本要求。眼睛向下,才能看见得到源源本本的基层状况,问需于民,才能梳理得出实实在在的人民期待,求教基层,才能提炼升华鲜活生动的人民智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难”就难在态度上,身入心不入。一是“闭门造车、出门不合辙”。满足于看材料、算数字,听汇报、上网络,即使出门调研,也常是“坐着小车转,隔着玻璃看”,自以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殊不知不深入实际生活,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二是“墨守成规,依样画葫芦”。有的自认为熟悉本地区本部门情况,凭经验办事,视调查研究为例行公事,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反映不敏锐,对形势发展变化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应对不得力,思想保守,按部就班,师古推陈为能,改革创新滞后。三是“文过饰非,片面不掩瑜”。有的调查研究走过场,只看“盆景式”典型,满足于听听、转转、看看,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满足于总体情况良好,不愿精益求精更好,问题意识不强,忽略批评意见。四是“避重就轻,拈轻又怕重。”重视成功经验总结,轻视失败教训反思。缺乏直面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热点难点问题的勇气,缺乏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的魄力。
“难”就难在方法上,会用不善用。一是“以偏概全,盲人摸大象”。调查研究要出彩,全面深入下功夫。如果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然是寻章索句当条文的奴隶,疲于应付做不完的文章。没有立足基本国情,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就无法发现和回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二是“先入为主,清水求大鱼。”清水难有大鱼,不必求全责备。一味吹毛求疵、刻意追求完美,无意间形成了喜欢“成效显著、情况良好和运转正常”,害怕“难以听到、不易看到和意想不到”的潜移默化意识。“被调研”现象情况不少,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最容易忽略,如同买椟还珠,取舍不当,忽略了调查研究的精华,放过了开拓新局面的新视角、新思路和新对策。三是“调查归调查,研究归研究。”材料资料一箩筐,研究报告一张纸。情况多,分析少,调查充分,研究不够,极易出现调查、研究两张皮。商人讲“抓一把风就能闻到金钱的味道”;诗人讲“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善于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干事创业,也要有分析出“大风起于青萍之末”的能力。只有对调查情况的系统归纳,提炼升华,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才能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
不难在于“认真”二字。一是要认真倾听基层故事。基层演绎的“故事”是生动鲜活的,毛主席曾经对人这样说过:“一到下面去跟群众接触,就能感到有生命”。小时候,老一辈常提起“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翻开史料,这句熟语来源于《红井》的故事。1933年4月,毛泽东随临时中央政府机关迁往瑞金城西的沙洲坝,住在元太屋。在这期间,毛泽东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在调查研究中,老乡给毛主席讲到“沙洲坝这个村,是个荒沙地,常年干旱缺水。平时,外乡人都说,有女莫嫁沙洲坝,无吃无穿无水洗手帕。”。毛主席根据这一听到的基层故事,带领下苏区军民一起开挖了一口宽1.7米、深6米的水井,结束了沙洲坝群众饮用脏塘水的历史,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民心,这口井被称为“红井”,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是认真体验一线情况。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政策好不好只有老百姓最有发言权。各种政策,特别是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的执行效果的调查研究,往往需要直接去体验、去思考。不在田间地头,怎会了解“三农”之难;不进厂矿车间,怎会聚焦“转型”之痛;不挤公交地铁、排队办事就医、住宿棚户危房,怎会明白民生不易。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调查研究必须践行群众路线。三是认真做好小学生。《谈谈调查研究》一文中说“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也不是光看调研报告写得怎么样,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以群众首创为师,寻政策“活水”,智慧无穷。以群众需求为师,做政策“标尺”,不偏不倚。我们要认真做好小学生,做好每一次调查研究,才能给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单位: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