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索契冬奥会,再加上北京和张家口联合申办冬奥会,给冬季运动项目的发展带来了无穷的机遇。春天来了!”
在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并不宽敞的会议室里,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常务副秘书长、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主任赵英刚在谈到冬奥会、冬季项目时,喜形于色地对《瞭望》周刊记者这样说。
此时,距离2014索契冬奥会的开幕已经只有一周的时间,而赵英刚也将在采访结束后的第二天奔赴索契“第一线”,在那里过一个紧张而不一样的春节。
就在采访进行的两天前,也就是1月26日,130人的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正式成立,将第十次出征冬奥会,分别参加滑冰、滑雪、冰壶、冬季两项等4个大项、9个分项、大约40个小项的比赛。
在66人的运动员名单中,有33人是首次亮相冬奥赛场,占总人数的50%,而缺少了两届冬奥会冠军王濛的中国短道速滑队,新人范可新、武大靖已经开始独当一面。这些年轻的运动员,能否抵挡住“欧风美雨”和“韩流”的重大考验?中国代表团能否取得比上届更好的成绩?国外代表团快速进步的秘诀是哪些?中国申办冬奥会的成功率有多高?赵英刚一一为我们做了解答。
六大悬念
《瞭望》:中国代表团的整体备战情况如何?
赵英刚:总体进展比较顺利、正常,都是按照备战计划与方案进行的。总的来说,这一个奥运周期比上一届温哥华奥运的准备更为充分,队伍有进步、有提高,多数项目有发展、有进步。虽然有的项目出现了一些事先没有预料的困难,但总体比较正常。
《瞭望》:根据此次中国代表团的名单,一些媒体认为此次出征索契共有六大悬念。首先就是没有王濛的短道速滑队能否续写“中国红”?她的缺席有没有对中国代表团的参赛造成影响?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赵英刚:王濛不参赛对于我们参赛肯定是有影响的。不过,她受伤后的态度非常进取,跟队友们也有互动。短道队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奋战在一线,队伍非常团结。在现在这种形势下,年轻队员应该有所担当。虽然奥运会跟平时比赛不一样,但是我们的年轻队员在其他比赛中也有战胜国外强手的经历,这次冬奥会应该经受历练。
《瞭望》:在花样滑冰项目,申雪和赵宏博退役后,庞清/佟健组合能否也为我们赢得一枚金牌呢?
赵英刚:花样滑冰项目中国队的竞争力主要还是在双人滑项目上,老将庞清/佟健的训练水平和比赛状态正在逐渐提升,大奖赛总决赛获得了个人最高分,他们可以算是花滑队的“大哥大”与“大姐大”了。上届冬奥会双人滑金牌是中德之争,但这次参与竞争的国家更多,包括德国、加拿大、俄罗斯,庞清/佟健的对手更强大,他们会力争滑出好水平,争取好成绩。
《瞭望》:这次中国的花滑小将能否取得突破?
赵英刚:在男子单人滑和女子单人滑上,我们参加的选手年纪都比较轻。在女子单人滑项目上,我们一直在做比较充分的准备。早在温哥华冬奥会前,就选了4个女孩专门到美国训练。这一届也有选手在世界杯表现得特别优异,比如李子君在去年世锦赛上获得女子单人滑第七名,其中自由滑得分居第四位,为中国队争得了索契奥运会的两张女子单人滑入场券。但是,参加的这两位选手最近表现不太稳定,所以很难说是否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在男子项目上,闫涵进入了冬奥会,这本身就是一个突破了,他之前曾获得了一次大奖赛分站赛的冠军,但在中国杯后略有下滑。不过,他在索契的表现还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瞭望》:速度滑冰一度被视为中国队冬奥会的突破口,却屡屡与金牌失之交臂。这次在索契,速度滑冰能否圆梦?
赵英刚:短距离速度滑冰是中国队多年来的优势项目,历史上也出现了一些优秀人才。这一届比起前几届来说,高水平的运动员多,形成了一个小团体。尤其是女子500、1000米,都有向奖牌发起冲击的能力。
《瞭望》:中国女子冰壶上届冬奥会获得铜牌,这次通过落选赛才拿到参赛资格,还有望争夺奖牌吗?
赵英刚:女子冰壶在两届世锦赛中表现都不是特别理想,虽然还能列入世界强队,但表现不是很稳定,成绩不是很好。不过,在去年参加落选赛时,7战全胜,面对准备充分、相差不多的对手,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准备期间,队员们的精力更集中,团队训练氛围更好,队员在训练中个人能力提高得较快。这说明,如果准备充分,队伍还是能有好的表现的。当然,困难肯定比上届更大,可以说到冬奥会上场场都是恶仗。另外,冰壶男队个人技术更稳定,状态稳步提升。
《瞭望》:在空中技巧方面呢?
赵英刚: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项目上,中国年轻队员成长较快,表现越来越稳定,从成绩和人才厚度上处于第一梯队,男、女两项都有希望争取好成绩。但是,淘汰赛新规则的引入,让比赛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比以前更大。
《瞭望》:您预测会有几块金牌,会超越上届冬奥会吗?
赵英刚:竞技体育充满悬念,比赛没有结束,你很难说金牌花落谁家。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其竞争性和不确定性。中国代表团已经确定了参赛的奋斗目标:运动员要有自己最好的表现,要展示年轻一代的良好形象,干干净净参赛,树立良好的赛风。我们会做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努力在优势项目中表现最佳,力争获得金牌或奖牌。
四大挑战
《瞭望》:此次中国代表团出征索契,会面对哪些挑战?
赵英刚:挑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来自强国的挑战。很多冰雪发达的国家,特别是来自北欧和北美的国家,准备更充分,在奥运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对奥运夺牌项目的分析和把握上比较系统,从国家层面上非常重视。中国不是一个冬季项目的传统国家,冰雪项目开展晚、规模不大。出于条件限制,项目的发展主要是在东北几个省份,因此开展项目不全、规模不大,基层普及也比较困难。而且,经济发展比较强的地区才能保证科研和器材的到位。因此,面对来自西方国家的强劲挑战,在整体竞争、国家队的建设上我们都有些捉襟见肘。
二是我们有一些项目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年轻队员还没有达到他们师哥师姐的水平。比如女子冰球、冬季两项。特别是后者,过去在这个项目上,中国队也有一席之地,但由于输送人才不多,已经失去了竞争力。
三是新规则带来的新变化和挑战。虽然这一点对所有国家和运动员是平等的,但对我们的一些年轻运动员来说,如何去适应和把握还需要经过考验。
四是我国一些传统的优势项目,在近四年里,有许多外国选手脱颖而出,进步巨大。比如短道速滑在上个周期同期,女子项目所有世界纪录均由中国创造。现在,只有两项纪录由中国保持,另两项纪录已被韩国打破。花样滑冰的成绩在新周期有大幅度提升,尤其是双人滑的俄罗斯选手屡创历史新高,达到了230多分。冰壶项目近年来也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训练也更职业化、系统化,很多年轻队员脱颖而出。特别是世界强队的平均年龄更小,在赛场上表现出的活力、冲击力更强。这些都是我们的难题和挑战。
《瞭望》:韩国选手金妍儿、李相花近几年表现非常突出,是中国选手的强劲对手。韩国队整体实力的突飞猛进有哪些原因?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赵英刚:韩国在许多冬季项目上保持优势,长盛不衰。主要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因为它有人才厚度,青少年参与冬季项目的程度高,与老队员交接不成问题,也能在短时间内水平大幅提高;二是训练相对集中、封闭,科学程度和难度都比较高,有些项目男女在一起训练,特别促进女队员的水平进步;三是“送出去”的办法,像金妍儿,长期在国外接受训练;四是韩国已经三次积极申办冬奥会,这也是对训练模式的支撑。申办奥运会的基础条件、优势之一就是冬季项目发展的程度,它有利于系统规划项目发展和后备人才培养。
无穷机遇
《瞭望》:北京和张家口也在申办2022年冬奥会,相信它也会促进我国冬季运动项目的发展。你觉得申办成功几率有多高?
赵英刚:我个人还是充满期待的。就申办的优势而言,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竞争力很强,很有文化底蕴,又有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的经验。如能申办成功,奥运文化的遗产和场馆遗产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此外,北京还有优秀的组织人才和团队。近年来,中国在冬季项目协会中的影响力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也期待中国举办更高水平的赛事。
总体而言,申办冬奥会对于大众普及和竞技水平提高都将是巨大推动,还有可能带动更多人群的参与和产业的发展。参加冬奥会,再加上申办冬奥会,给冬季运动项目的发展带来了无穷的机遇。春天来了!
《瞭望》:在温哥华冬奥会后,许多人对冰壶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形成了一股“冰壶热”。你觉得这次索契冬奥会上是否也会出现类似吸引大众广泛参与的项目?
赵英刚:冰壶过去大家了解得比较少,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引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就能拿到奥运会的奖牌,使大家对这个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讲究斗智斗勇,中国人本身就喜欢在项目中去思考、演绎。所以,虽然冰壶是体育项目,但它实际和中华传统文化相通,吸引了很多人参与,形成了小热潮。
其实,2000年后,关注冬季项目的人越来越多,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注册的运动员增加了。我们现在发展“北冰南展西扩”的战略,将冬季项目向更多的省份与地区扩展。像新疆、内蒙等省份都提出了申办全国冬季运动会,而南方以上海为代表,参与规模与水平都有所提高。目前,开展冬季项目的省份已经从最初的东北三省扩展到14个。
中国要建设体育强国,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协调发展,其中一项就是冬季项目发展的水平和规模要提高,要与夏季项目协调。随着对索契冬奥会的全面宣传与关注,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冬季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