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问题与路径

 时间:2014-02-11 13:47:00 |  于文俊 | 字体:【 】| 阅读: 130

内容摘要:进入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历了三个阶段,但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面临着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社会现实利益矛盾的凸显、忽视甚至损害人民根本利益、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和思想道德失范等问题。因此,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关注和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实现思想理论的通俗化,充分发挥和综合运用多种大众传媒,通过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关 键 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与路径

作者简介:于文俊(1956- ),男,辽宁丹东人,中共湖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主任、教授。

努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并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认真回顾和总结这个探索历程,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努力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对于我们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进而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非常重要的。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深刻的历史进程。我们党从创建至今,就在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断向纵深推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产生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

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开始启动至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这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任务,一是进行思想路线和思想理论的“拨乱反正”,恢复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二是用完整的和准确的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具体做法是:第一,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破除“两个凡是”,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两个凡是”的危害是禁锢了人民的思想,把毛泽东思想教条化、庸俗化。不破除“两个凡是”,党和国家就没有希望,社会主义就没有希望。正因如此,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大力倡导实事求是,领导和推动了对“两个凡是”的批判,引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通过讨论和学习,破除了广大干部和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毛泽东思想的教条式理解,使广大干部和群众对毛泽东思想有了比较完整准确的认识和掌握。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同时,提出要解放思想,他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1]。可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有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一系列具体的并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所认同、所接受的思想观点: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通过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判断我们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等等。这些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所表现出来的深刻道理,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接受、所认同,成为干部和群众的集体记忆,成为当代中国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具备了这些内容,也就具备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坚持了这些基本点,也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2]。第三,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落实到实践中去。比如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人民群众从过去超越发展阶段的“左”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学习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把人民群众的注意力转到生产、发展和创造上来;通过学习改革开放的理论,人民群众逐渐理解为什么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可以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和普及,从思想上保证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第二阶段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至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在这个阶段,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各种文化思潮不断涌入,一些人对社会主义产生了误解,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感到迷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产生动摇。同时,党的队伍出现了不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情况,有些党员在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一些干部身上存在着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纪律松弛、作风飘浮、腐败堕落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内容是学习邓小平理论,着重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逐步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主要目的是让人民大众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社会主义、什么是被误解的社会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和教育,人们从抽象谈论姓“社”姓“资”、计划与市场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从对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认识中解放出来,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我们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全面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强,增强了广大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以及拒腐防变的能力。

第三阶段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至今。这一阶段是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社会转型加剧,各种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考验和挑战同时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形势逼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要不断加快。正因如此,这一阶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获得重要进展。第一,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历史命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一个里程碑,推进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深入展开。第二,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和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进一步明确在当代中国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是大非问题,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第三,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人们明确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增强了全党全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总之,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是一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大众化、普及化,为我国的改革、发展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要看到,思想文化的多样性、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等,给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挑战和考验,使这一任务变得更加艰巨。

第一,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多样化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进程,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尤其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观念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而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落后观念还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禁锢着人们的头脑,这些对人民大众的价值判断和选择都造成消极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生活方式日趋复杂,这在思想文化领域表现为多元文化的共生和共存。既有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也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意识,还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在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想环境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人民群众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进程,必然受到多元化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变得更加复杂和艰巨。

第二,社会现实利益矛盾的凸显使人民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产生动摇和怀疑。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个时期既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期,也是社会矛盾多发期和风险积累期。城市改造、房屋拆迁、土地征用、下岗失业、农民进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滞后、社会管理跟不上、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尤其是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贪污腐败等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呈现多发、高发态势,成为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社会动因。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使人民大众对于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有用性”产生怀疑和动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的突出问题的解决思路在理论上的集中反映。它在社会实践中的落实和实现,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需要相应的条件和一定的时间,而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影响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及其效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面对着繁重的发展任务和社会重大问题,在实践论证力和说服力上必然存在着相应的滞后性,当人们面对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腐败现象比较突出的问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没能及时跟上,缺乏对现存社会矛盾有说服力的解释,就会使人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产生一定的怀疑和动摇,从感性上影响人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信仰。

第三,忽视甚至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现象的存在影响着人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拥护。一种理论要受到人民的拥护,归根结底在于这种理论要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种理论受到人民拥护的程度,在于这种理论对人民利益的代表程度。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们党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反映人民重大利益诉求的理论,自然也就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要推进理论的大众化,我们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深入研究人民的实际需要、根本利益和现实问题,解决人民大众最关心的、与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通过事实、实践的作用来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方法。但是,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还比较严重:我们党提出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但现实却是,出现了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凸显的现象;我们党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但现实却是,一些地方只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结果环境被污染、生态恶化,人民群众的生存、生活质量下降;我们党提出加快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但现实却是,一些地方有了钱,主要是搞项目投资,建楼堂馆所,热衷于形象工程,对民生问题缺乏热情。这些实际中的做法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背离、相抵触,必然影响人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拥护。

第四,理论的具体性和通俗性不足阻碍了人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新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并把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和建设经验抽象化的理论产物,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由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具有复杂性、逻辑性和专业性特点,造成了党政机关、学术研究单位、高校等少数单位和特定群体从理论上掌握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并且形成了这些特定群体间的语言规范和话语形式。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实践中,常常存在着宣传者不分时间、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地套用文件话语,用政治话语、文件话语和权力话语代替宣传思想工作的话语,宣传教育千篇一律,脱离实际,照本宣科,内容贫乏,语言枯燥。宣传教育手段落后,表达方式公式化、程式化、说教化等弊端,使受众不仅不能正确理解、接受这些思想,而且还导致一些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缺少理解和认同,对学习的内容不关心、没兴趣。因此,如何将抽象的被少数人理解的精英话语转换为被多数人理解和接受的大众话语,用通俗易懂的形式、话语、方法对人民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宣传和教育,力求把外在的理论内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是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五,部分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和思想道德失范弱化了人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的教育,多数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得到增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最坚定的信仰者和践行者。但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加剧,冲击和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国家和社会的道德体系,这导致部分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失去了动力和目标。部分领导干部践行道德要求的意识弱、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弱,功利主义、物质主义、自由主义在某些领导干部思想中大行其道,有的党员领导干部腐败问题严重。正如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3]虽然这些问题只存在于少数党员干部乃至领导干部身上,但其消极影响却不可低估,因为各级领导干部代表着共产党的形象,是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最多的群体。党的领导干部的思想信念、思想道德出了问题,就会玷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严重弱化人民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阻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第一,以立足当代中国实践、回答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创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立足实践、富于创新的理论才能打动人,能解决现实问题、具有活力的理论才能被认可和接受。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要立足本国的实践,关注现实重大问题,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社会实践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只有如此,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的需要相一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程度,取决于人民群众需要的程度。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一系列新的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回答,一系列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概括提炼,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人民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和回答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和回答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最鲜活的社会实践和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并运用这种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这种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创新理论,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基层,容易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我们用这种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干部和群众,这种理论就能被广大干部和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就能更好地转化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思路,就能转化为干部和群众的自觉行动。

第二,关注和解决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否被人民群众认可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如经济发展、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等。当前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不能得到充分满足,部分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所以,必须紧密关注和研究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理论的重要内容,并在实践中用这种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去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人民群众在这种理论的学习和教育中,在用这种理论不断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切感受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谋福利的理论。也只有这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接受。当前与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主要问题是民生问题。重视解决民生问题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集中体现。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程度与公民的政治倾向有较大的关联。如果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成员从发展过程中受益,人民就会认同执政党的理论和政府的政策。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实践层面上就是要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回答和解决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住房、教育、医疗、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使大多数群众获益。只有这样,才能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在自身利益得到实现的情况下接受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三,采取适合大众的新话语和实现思想理论的通俗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要保持生机和活力就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果它只停留在思想理论界和领导阶层,不管它怎样先进和科学,也会失去生机和活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掌握群众,就需要一个容易为群众明白的通俗化的宣传教育过程,只有与人民大众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实现真正的通俗化,而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才能为人民所理解和接受,才能永远保持生机和活力。实现理论通俗化最重要的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的新话语。这就要求我们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要善于使用人民群众易懂的语言,用老百姓习惯的口头语言的形式来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4],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的通俗化。为此,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大众语言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思维方式、接受能力和文化习惯,以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入耳入脑的传播效果来进行理论宣传和教育,运用生动感人的语言、形象生动的故事、现实生活的实例、形象生动的比喻等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使干部和群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其次要采取多种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打造一批有特色和有影响的专题、报告会、专题电视片、主题教育等,比如开设“马克思主义百家讲坛”和开办“马克思主义之声网站”等;通过公益广告、标语、墙报、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宣传方式,使深奥的理论简单化、口号化;通过歌曲、舞蹈、书画、宣传品等宣传方式,使复杂的理论朗朗上口,易于传诵,易于为群众所接受和掌握。再次要组织理论演讲团。要挑选一些理论功底深厚、表达能力强的社科理论专家,组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讲团”,使其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村镇,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用改革开放的事例说话,用数字说话,用典型说话,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回答老百姓关心的实际问题,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讲透、讲实、讲活,使广大干部、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第四,充分发挥和综合运用多种大众传媒,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文化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取决于其是否具有先进的大众传播手段。现代大众传媒包括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移动通信终端等。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充分发挥和综合运用这些大众传媒的作用。首先要充分运用报纸、广播、图书、电视等传统媒介,利用多样化形式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这些媒体为载体,在宣传内容上坚持正面宣传、正面教育,弘扬主旋律,始终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占领思想舆论阵地;坚持新闻的阶级性、真实性和实效性原则,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在第一时间“发声”,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坚持改进新闻宣传的方式方法,摒弃“八股文”的形式,力求以生动活泼、通俗化、形象化的内容,使人们爱听爱看;坚持宣传教育的层次性,根据不同群体对理论的期待、理解和需求的不同和差异,对不同的群体提供多种类的普及化、大众化的内容,实行由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到普通大众的路线,遵循由点到面的原则,有步骤、有计划、分层次地进行;坚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的主导作用,组织他们编写大批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通俗化、普及化的文化精品,甚至可以制成动画、绘成图册,采用一切有助于大众接受的方式来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其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舆论工具的作用。在当代社会,随着网络这一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和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网络已成为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传播媒体,对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且存在不同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碰撞的重要场所。因此,宣传普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变化,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文字、图片、动漫、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大众的文化理念,渗透到大众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再次要积极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加强对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远程教育,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出版物等网络学习教育平台建设,不断提高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信息化水平。

第五,通过党员领导干部的身体力行和表率作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种理论能否通过传播被人民接受并内化为人民自身思想的一部分,除了取决于理论本身是否科学外,还取决于这种理论的解读者、宣传者自身。相对于理论接受者的广大人民群众而言,党员领导干部是党的理论的重要宣传者,也是践行者和重要的“示范集团”,他们的行为好坏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接受效果。只有党员领导干部身体力行,起表率作用,严格按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行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会出现理想的效果。因此,对各级党员干部来说,不仅自身要努力学习和接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还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党的理论和传达政策,带头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政策,做宣传贯彻党的理论和政策的有力推动者和忠诚的实践者。如果党员领导干部言行不一,自己提倡的东西与实践相脱离,一方面讲党的理论和政策,另一方面却不按照党的理论和政策办事;一方面讲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却做违背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事;一方面讲反腐败,另一方面却搞腐败,就会严重损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群众中的形象,动摇广大人民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难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因此,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按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实践,身体力行,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取信于民并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顺利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2]邸乘光.南方谈话:邓小平理论形成科学体系的重要标志——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J].学习论坛,2012,(4).

[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5.

[4]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