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并提出了养老金改革方面的一系列重大设想和举措。我国的养老金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养老金改革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 号)。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突破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保障模式,以实现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担缴费,建立多支柱养老金体系为主要目标,是中国养老金改革的一次关键性的顶层设计。沿着既定目标,中国养老金改革已走过了20多年的风雨历程。
现行养老金体系有待校正
对任何改革成败的评价,都不可脱离其特有的历史条件和背景。我国养老金改革至少在三个方面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第一,改变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保障模式下,企业负担不均的现象,使现代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的活力得以迸发,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扫清了障碍。第二,实现向政府、企业、个人三方共担模式的转变,在经济发展中动态地紧缩福利开支,为整个福利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多支柱养老金体系的建立,顺应了市场机制的强化,为进一步养老金改革提供了可能。
20年来的养老金改革,基本顺应了同时期我国内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初步实现了改革之初的预设目标。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养老金体系正面临新的严峻挑战,自身体系设计存在许多亟待完善的环节。我们亟须对养老金体系格局进行一次关键性的校正。
从全球范围来看,养老金改革主要有三条路径。第一,从传统的依赖财政的现收现付制,转向依赖金融市场的积累制。这一改革策略被称为系统性改革。第二,调整养老金制度中的参数设计,以便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使养老基金恢复收支平衡,被称为参数改革。第三,优化社会保障管理,在节约管理成本的同时,改善管理效率,特别是确保基金筹资稳定和提高基金投资回报率,此所谓管理改革。各国养老金改革路径,多数不外乎上述三者的选择。
系统性改革转型成本庞大
系统性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社会总储蓄率,以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具体可以采用增加政府储蓄,如建立储备养老基金,或者提高个人储蓄,如建立积累型个人账户等。在我国,系统性改革的焦点问题是,要不要做实个人账户。批评现行名义账户体系的观点,视养老金“空账”如仇寇,认为是对个人产权的剥夺。其实,是否应做实个人账户,取决于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和金融环境的判断。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戴蒙德认为,对中国这样的高储蓄率国家来说,转向积累制并不是一个好主意。的确,我国当前社会资本存量偏高,继续增加储蓄实无必要。现实的金融环境也难以为养老基金提供合适的投资渠道,故而短期内做实个人账户的时机并不成熟。另外,由于年轻人缴费将进入积累型账户,而不能用于偿付已经退休一代人的养老金,系统性改革还面临庞大的转型成本。这也是改革的巨大障碍。
参数改革已无太大空间
参数改革虽然不需要解决转型成本问题,但面临的政治压力往往远胜于系统性改革,因而需要政府具有较高的政治技巧。总体来说,当前我国养老保险缴费率较高,待遇又较低,传统参数改革已无太大空间。相对必要的参数改革,主要在于延迟退休年龄和适度紧缩公共部门雇员养老金。
参数改革应当注意如下五点。第一,采用渐进的先慢后快的改革方式。参数改革的收益是分散的、长远的,而改革的痛苦则直接施加在特定群体身上,必须考虑改革对象的承受能力。第二,改革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如延迟退休年龄应当选择在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口红利消失时实施,这时对年轻人就业冲击较小。第三,改革中应设定一些自动平衡机制。如芬兰采用了养老金待遇与预期寿命挂钩的方式。自动平衡机制的优势在于使参数改革超出政治过程之外,由外部环境变化自动触发改革,避免了政治博弈。第四,改革产生的收益尽可能在养老金体系中内部化。如通过降低缴费率将延迟退休产生的新增盈余,直接惠及参保人,实现边改革边受益。第五,改革中要注意政治技巧。如最常见的分化、补偿和模糊策略,在改革中区分“老人”、“中人”和“新人”即是典型的分化策略。对“中人”实施过渡性补偿,以换取长远制度设计的改进,则是补偿策略。2005年国务院38号文件的出台是一次重大的参数改革,但改革过程相当平顺,部分原因就是改革策略的统筹考量,个人账户养老金减少的同时伴有基础养老金的增加,模糊的政策效果降低了改革阻力。
投资管理改革争议大
就管理改革而言,在过去几年中,随着征缴技术的改进,养老基金筹资更加稳定,但未来在缴费管理方面还有很多值得完善之处,如最低缴费年限要求偏低等。然而,基金投资管理方面的争议则更大。截至2012年,我国地方养老基金结余已达到2.39万亿元,但投资渠道仅限于银行存款和国债,回报率偏低,保值压力大。
养老基金的目标是对冲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速减缓的风险。我国养老基金的多元化投资,受制于本国金融市场的深度、跨国资本流通管制和管理者的风险控制能力。在金融成熟度和稳定性不高时,扩大投资范围,需要三思而后行。另外,当前基金管理的碎片化,也不利于政府有效的投资监管。
中国养老金改革前途光明
如前所述,参数改革和管理改革中的缴费管理,在我国尚有部分可为之处,而系统性改革和投资管理改革,尚不太适用于我国时下的经济、金融状况。然而,中国养老金改革前途依然十分光明,因为我们拥有三类他国不具有的庞大资源,即居民储蓄、国有资产和外汇储备。
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时下最重要的改革方向,其实应是第四条道路——权益改革,即将已有的社会资源锁定用于养老金体系。权益改革没有改变社会资本存量,也不依赖于金融发展程度,特别适用于我国这种社会积累较高而金融不发达的国家。
可能的权益改革包括三方面。第一,可以通过税收递延型储蓄计划,鼓励个人为养老储备资金,使银行储蓄变为养老储蓄。第二,利用庞大的国有经济和国有资产来充实社保基金,如提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和国有股转持。在历史上,智利和澳大利亚都曾利用国有资产为养老金改革筹资。第三,可以将部分外汇储备改造为主权养老基金。2006年,挪威政府将石油基金改组为政府养老基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永远不需要系统性改革。未来随着储蓄和金融发展状况的改变,向积累制的转型将逐渐显得必要。当前系统性改革方面的要务是,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监管,繁荣金融市场,培育改革的外部条件。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