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老一辈革命家之所以伟大,不仅在于他们为共和国的创立鞠躬尽瘁,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同样在于他们及其后人精心培育的良好家风。低调,清廉,普通,守法,自立,诚实,正直……读这些伟人家风,令人动容,也令人心生感慨。
毛泽东对家属子女的要求一向严格谨慎,一方面要求子女努力向上,关心他人;另一方面能够坚持原则,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子女谋职位,在家庭成员中也是自己以身作则,关爱他人,慷慨解囊,解危救困。
——鼓励子女脚踏实地,博览群书,学人之长,克己之短,立志成才。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在给毛岸英、毛岸青的信中讲:“岸英文理通顺,字也写得不坏,有进取的志气,是很好的。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由你们自己考虑决定。” ① 既要理顺学科结构,又要把握知识结构的先后构成,还要分析对待别人的鼓励和赞扬,不可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详细】
一、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进京看望他,只能在出差路过时才可以去看看。
二、外地亲属进京看望他,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住宿费由他支付。
三、一律到国务院机关食堂排队就餐,有工作的自付伙食费,没工作的由他代付。
四、看戏以家属身份购票入场,不得享用招待券。
五、不许请客送礼。
六、不许动用公车。
七、凡个人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劳,自我服务。
八、生活要艰苦朴素。
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说出与他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
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详细】
1959年国庆节期间的一天,中南海刘少奇办公室附近的小会议室里,共和国主席刘少奇正在亲自主持召开一次特殊的会议--家庭会,参加的人员除了他自己的全家(有他的爱人王光美,还有几个孩子)之外,还有几位亲戚。
刘少奇工作那么忙,为什么要亲自召开一次家庭会议呢?原来,有些亲戚看到刘少奇当了国家主席,就跑到北京来找他为自己办点事,有的不想当农民想当工人,有的不安心农村,要进城市,有的想要点东西,等等。刘少奇不给他们办理,他们便有了一种埋怨的情绪。刘少奇认为有必要做些思想工作,纠正他们的错误观点。
刘少奇环视一下小小会议室里在座的各位,说:“今天,请你们来开个会。这个会议室是我曾经主持政治局同志开会的地方(这个会议室十分窄小,除了一个长条桌子和墙上一张大地图以外,什么摆设也没有。桌子周围坐20来个人,就没有多余的地方,从开会的人背后,只能走过一个人--笔者注),可见我是很认真地对待这个会议的。”
刘少奇稍许停顿,点燃一支烟,吸了一口,接着说:“为了什么事开这个家庭会呢?就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什么矛盾呢?你们以为我当了国家主席,给你们一点方便,给你们搞点东西很容易。但我和你们的看法不一致。这就是个矛盾。有了矛盾就要正确处理,所以找你们来开个会。” 【详细】
“你们要接班不要接官”
然而,“文革”期间,孩子们陆续从朱德家里搬走了,“爷爷身边的人变得越来越少,最少的时候就他们老两口。”刘建说。
1969年10月,在中苏关系紧张的局势中,林彪发布“一号命令”,朱德被疏散到广东从化。1970年,朱德从广东回京后就搬出了中南海。 “爷爷为了能见到自己的亲属,要求搬家。1970年就搬到万寿路新六所,住在五号楼,直到他去世”。
刘武动情地说:“从北京师范大学到万寿路,爷爷要求我们必须走着去,或者乘公交车去,不准用公车接。老人家最经典的话就是‘你们在人民之中是最安全的’。”
除此之外,朱德生活中既不向家属子女讲党内和工作上的事情,也从不夸耀自己的过去。“他老人家的保密观念极强,有些密级很高的事情他连与他一起战斗一生的奶奶都不讲。很多事情我们也是从解密的资料中了解到的。”
“爷爷经常说:‘我不要孝子贤孙,要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你们要接班不要接官。”朱德直到临终前,还谆谆嘱咐女儿一家“要做无产阶级”。【详细】
邓小平少小离家,南征北战,四海漂泊,但对自己的家庭却是特别地珍惜,对于自己的亲人也总是牵挂在心。
1950年,重庆解放不久,邓小平即将自己的继母夏伯根从老家广安接到了重庆,从此,夏伯根便与邓小平一家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照顾,享受天伦之乐。
在最困难的时候,为了保护家人,他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1969年夏天,处于“软禁”状态中的邓小平得知儿子邓朴方伤残情况后,亲自致信毛泽东,请求组织上出面帮助解决邓朴方的治疗问题。为此毛泽东和周恩来都作了批示。10月,得知他们夫妇被安排到江西工厂劳动锻炼后,当即向汪东兴提出,带继母夏伯根一起去江西。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在江西三年多的时间是邓小平政治生涯中的最低潮,也是他个人和家庭生活最艰难的时候。这期间他通过汪东兴多次给中央写信,从这些信中我们很少看到他对自己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安排提出要求,但对家人的关爱却毫不掩饰。【详细】
打铁还需自身硬,陈云也是清正廉洁、两袖清风的典范。他严于律己,不居功、不自恃,不收礼、不吃请,对家人实行“三不准”的事迹,在身边工作人员、亲属的回忆中比比皆是,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管钱管物更不能搞特殊
1944 年,时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的陈云(主任当时仍由贺龙兼任),主持着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供给保障工作。由于身体不好,出汗多,衣服烂得快,他穿的那套军装补了不少补丁。管后勤的陈清泉看到这情景,就打电话通知有关部门给陈云送一套新军装来。陈云知道后,立即把陈清泉叫去,非常严厉地说:“你是只给我新军装,还是给陕甘宁边区所有的同志都发?”陈清泉忙说明给他增发一套新军装的理由。陈云严肃地说:“现在不到发军装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能例外。你马上打电话撤销刚才的通知。”看到陈清泉脸上有愧悔之意,陈云缓和了一下语气,说:“老陈,我们是管钱管物的,如果搞特殊化,不按制度办事,那还怎么能管好全边区的财政?这制度还有谁去认真执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