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引领

 时间:2014-02-14 10:17:00 |  颜晓峰 | 字体:【 】| 阅读: 140

【光明专论】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目标引领和道路引领。目标和道路的精神内核是价值观,目标、道路、价值观相辅相成。明确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相应地确立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价值引领。中国梦,价值魂。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观建设基础工程。

一、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价值支撑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依据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基本属性,依据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依据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厚血脉,由国家正式确定的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一个民族的发展兴旺,离不开进步的核心价值观引领方向;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睦,离不开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发展壮大、生机勃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与民族性、先进性、科学性、人民性相一致的价值取向,确定了始终保持正确方向的价值航标,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牢固的价值观支持。党的十八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以此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引领,作为凝聚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确立了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的基本价值就更加彰显,社会的价值取向就更加明确,全民的价值规范就更加有效,文化的价值建设就更加集中。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底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与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包括先进价值观念相承接,又要构建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价值体系。两大制度体系的竞争与较量,实质上是两大价值体系的竞争与较量。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内含着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标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基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基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基于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规范。确立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就是确立和增强当代中国的价值自信。

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全党全民族全社会的价值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更加需要中华儿女的团结和谐、同心协力,更加需要形成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目前,发展的失衡、财富的差距、观念的冲突,都使得凝聚价值共识既迫切又艰难。动员全体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必须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思想和行动的统一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当代中国的价值需求和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不同地区、民族、行业、阶层的群体,都能够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在共圆中国梦的过程中一起实现人生梦想。

面对全面深化改革趋势下利益矛盾交织的新格局,核心价值观是完善制度和推进治理的价值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必须解决关系复杂的利益问题,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贯彻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靠制度和治理解决利益矛盾。因此,完善制度和推进治理要以一定的价值观为目标牵引,通过价值观赋予制度以灵魂,给予治理以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讲话中突出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正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制度和治理。例如,体现在政法工作上,就是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使我们的司法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

二、核心价值观确定基本价值准则

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又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实践之中,发挥着强劲有力的导向和评价作用。核心价值观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在国家、社会、公民层面的各种活动和行为中,基本价值依据是什么,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推进民族复兴的纲领、战略、阶段、部署,可以外化为繁荣景象、具体化为数据指标,但都是围绕一定价值准则而展开的,是依据一定价值标准的社会实践。“三个倡导”同时也是中国梦内涵的核心价值,是中国梦为之奋斗追求的价值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价值准则,构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要富裕强盛,政治建设要发展民主,文化建设要推进精神文明,社会建设要促进和谐。这些基本价值,是近代以来实现民族复兴的不懈追求,是我们党带领人民90多年连续奋斗的不懈追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愈益清晰。现在,明确地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提出,就是把国家的发展目标与价值目标统一起来,把国家的核心利益与核心价值统一起来,把人民的幸福追求与国家的价值追求统一起来。确立了这些基本价值准则,就能够继续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基本价值准则,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承接与超越以往社会形态的价值跃升。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新社会的标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就是要破除思想观念的束缚、体制机制弊端的障碍,让一切发展要素充分运转,让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挥,这正是社会发展的自由趋势。社会的自由活力表现为社会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发明创造的持续性、追求幸福的主动性、冲破桎梏的强烈性,充满自由活力的社会是蓬勃向上、阳光乐观,鼓励奋斗、百折不挠的社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平等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必然要求,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利的平等性质反映为平等的价值原则。缩小社会分工造成的差别,减少社会流动的门槛,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就是依据公正价值观的基本准则。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法治是社会有序运行的基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在社会价值体系中的地位更加提升。弘扬法治价值观,就要坚决纠正一些地方和部门依然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有效遏制一些公职人员滥用职权、失职渎职、执法犯法甚至徇私枉法行为。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构成了中国人的道德形象。开展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倡导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遵守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就形成了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属于公民与国家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爱国价值观要求公民具有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对人民的深切热爱,对民族文化的深层认同,做到坚决维护国家利益,尽心尽力为国奉献,甘洒热血保卫祖国。敬业属于公民与职业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敬业价值观要求公民具有认真负责、恪尽职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遵守职业规范,养成职业道德。诚信属于公民与社会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诚信价值观要求公民诚实可信、信守诺言、履行契约、相互信任,保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友善属于公民与他人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友善价值观要求公民心地善良、与人为善,尊重他人、善于包容,友好待人、正当谋利。这四者的统一,就构成了公民信奉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公民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