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底,美国总统奥巴马将访问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亚洲四国,全力推动其陷入停滞的亚洲战略。分析人士认为,奥巴马的来访很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地区“博弈”,中美争夺地区影响力将进入一个新回合。
2014年的亚洲局势,不少国际政治分析师很难看好,甚至认为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正大幅提升。一般认为,这是出于中国崛起的政治现实与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之间的结构性冲撞所导致的。奥巴马的来访,对中国周边外交而言,很可能会是新一轮挑战的开启。
过去的一年,中国周边外交有了不少新作为,马年的2014年,周边国家对华心态正发生积极变化,但显而易见的是,这种变化离中国外交需求还有很大距离。
日本对华态度分“动”“静”
在2月9日举行的东京都知事选举中,出现了一个令日本政客都“感到很恐惧”的现象:极右翼的原日本航空自卫队幕僚长田母神俊雄氏竟得到了60万张选票,得票数位居第4位,得到了20多岁年轻人的广泛支持。
“很恐惧”的言论出自日本社民党党首吉田忠智。后者直言,这就是首相安倍晋三所推动的右倾化、民族主义抬头的象征。
大多数日本学者承认,自从安倍第二次执政之后,政府把中国当作对手的意识更强烈了。受政府的行为影响,日本的《产经新闻》、《读卖新闻》等媒体宣传上也极尽渲染“中国威胁”之能,如中方的舰艇在钓鱼岛周边海域活动,日本媒体总是第一时间给予报道,由此,日本民众心理上也增加了对中国的警觉。有日本民众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自己日渐感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压力”,并称,对中国的强硬态度可以看成是日本的一种“自卫”。在不少日本人看来,现在的中国比日本强大很多。一位对华十分友好的日本民间人士甚至也说,中国已经够强了,光13亿人口就能把其他国家镇住,所以对外就没有必要“过于扬国威了”。
去年7月,美国民调机构皮尤调查中心发布的问卷显示,日本对华好感度全球最低,仅为5%。2012年年底,来自日本内阁府的民调就显示,日本公众“对华好感度”降至“历史最低点”:18%。尽管如此,笔者身边所接触的绝大多数日本人的对华态度实质上是“一分为二看中国”:不屑甚至反感中国的政治制度,但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钟爱有加,对唐诗、《三国志》等津津乐道。有日本媒体人士曾对此归结为“动的中国”和“静的中国”——所谓“动”就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动态,对这方面给予十分的警戒;而“静态”中国则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等,主张吸收、学习和利用这些方面。日本人普遍对中国的“静”有亲近感。
不过近年来,日本出版社也出版了不少有关中国的书,大致内容如“不可思议的中国人”、“怎样与中国人打交道”,“与中国人做生意不至于受骗”等,有些故弄玄虚地把中国和中国人的事夸张论述,以至于让日本民众对中国徒增神秘感以及恐惧感。
但很多日本人到中国旅行后,对中国的态度大为改变,比如最近有日本友人到厦门旅行,回来后便表示,厦门人和日本人一样讲秩序,在雨中大家自觉排队等出租车,绝没有抢先行为。这些日本人主张:对中国人的看法要改变。
虽然多数日本民众直言要“警戒”中国的对外政治动向,但人们对眼下险峻的中日关系也感到不安。据《每日新闻》在2月15日、16日所进行的舆论调查结果,安倍政权启动以来,还未与中国、韩国进行过首脑会谈,对此,54%的被调查民众表示“有必要加紧改善关系”,而有71%的民众对中日关系现状感到不安。即便是在支持安倍政权的民众中,这一人数比例也高达65%。(特约撰稿 黄文炜)
韩国与北京进入蜜月期
现在在韩国,人们常用三个“缘”来形容中韩关系——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
中韩两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韩国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最大进口来源国、最大投资目的地。2012年中韩两国人员往来72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韩国来华签证量也位居全球来华签证量的首位。在2013年2月朴槿惠政府上台以后至今不到一年时间,中韩两国首脑已实现三次会谈,韩国媒体纷纷惊呼:中韩关系进入了“蜜月期”。
事实上,本报记者常驻韩国两年有余,确实切身体会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变化。首先是“中文热”。还记得刚来韩国时,记者只能用韩语或者英文与采访对象交流。而现在,韩国不少政府部门和大企业的媒体部都已陆续配置了通晓中文的职员。他们更了解中国,能为中国记者采访提供更多的信息。
一次在与一位韩国政府部门媒体负责人闲聊时,这位年逾40岁的负责人坚持用不娴熟的中文与记者交流。他自豪地说,自己从一年前开始学习中文,现在已能应付一些基本对话了。“为什么要学习中文呢?”他说,自己所在的政府部门专门为职员开设了中文课,各个级别的官员都在学习中文,因为中国对韩国太重要了,不学习中文就会落后。
此外,一向重视教育的韩国人为了让孩子学好中文、从小不输在起跑线上,也是费尽心机。去年,一则三星掌门人李健熙的独孙、三星电子副会长李在镕的独子将赴上海求学的消息就曾引发中韩媒体热议。不少韩国网友感慨连三星老板都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中国上学,看来自己的孩子今后也得抓紧学习中文了。
另一个变化,是中韩两国人员交流更加频繁,双方也更加了解。记者在来韩国之前就听在韩国的同事抱怨很多韩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韩国人常会问一些诸如中国有没有汽车、有没有电视之类的“无知问题”。但近两年来,记者很少碰到这种情况。据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是韩国人最常选的旅游目的国之一。就连在首尔坐出租车的时候,时常会碰到健谈的司机愿意聊聊他们在中国旅游时的见闻。虽然,他们也会抱怨中国空气雾霾或者食品安全问题,但谈论最多的还是中国飞速发展的面貌和广阔的疆域等。
由于日本在过去一年来对历史问题“不负责任的言论”。中韩相互亲近的现象也自然而然地延伸到政治领域。作为共同经历过日军侵略历史的国家,中韩民众在对日的态度上保持着高度一致。
今年年初,安重根义士纪念馆在中国哈尔滨落成并开展,这一新闻在韩国引起了轰动效应。安重根义士是韩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他的事迹激励着一代代韩国人。位于韩国的安重根义士纪念馆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他非常欣慰地得知哈尔滨建成了安重根义士纪念馆,中韩两国都深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之苦,对彼此的伤痛感同身受。这一负责人的看法代表了绝大多数韩国民众对现今与华关系的朴素愿望。还有韩国民众表示,两国人民应该共同携手举行活动,以警示日本政府并提醒世人不要忘记历史。(记者 姚琪琳)
越南对中国的研究细致且具体
2013年年中,越南国家主席张晋创访问中国;临近年末,中国总理李克强访问越南。中越领导人的互访令中越关系全面发展得到了重要推动,在不少越南媒体看来,中越两国正在进入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
越南是中国的近邻,两国有着相似的文化和生活习惯,中国也是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国。随着近年来经贸合作的不断发展、人员往来的增多,两国民众对于了解彼此的渴望和需求日益强烈。
在越南民众眼中,与中国这个近邻发展世代友好关系一直占据着民意的主流。无论是专家学界、主流媒体还是普通民众,都意识到中国的迅速发展将对越南带来不小的助益,尤其是在越南经济缓慢复苏的今天,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成为越南民众的首要诉求。
越南学者对中国的研究细致且具体。越南社会翰林院中国研究院的几位专家都曾多次到访中国。每当中国有重大事件发生,或有重大文件公布时,他们都会在第一时间组织研究学习。越南社会科学院翰林院中国研究所副所长黄世英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与整理在越南从未停止过,毕竟中国未来的走向,特别是刺激内需和推动新型城镇化等相关经济政策同世界的关系紧密,将为越南的发展带来机遇。
在两国经贸合作这一主流下,两国间的地方经贸往来正持续增多。去年,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及青海省都专门到越南举办了大型展会,一方面向越南民众推荐地方特色产品,另一方面也借机推广中国各地区的民俗文化。
同时,近年来,中越民间交流尤其是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根据越南国家统计总局在去年年底公布的数字,中国游客在所有赴越游的外国游客中牢牢占据首位。越南国家旅游局下属越南旅游股份公司亚洲部经理阮松曾表示,越南和中国是友好邻国,彼此的文化和历史都有着很多相通之处,加上签证和过境手续方便快捷,这些成为吸引中国游客最重要的因素。而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越南也在积极地开发旅游资源并完善旅游设施建设。
从前,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越南人所津津乐道的都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以及改编的电视剧,现如今,中国的一些优秀表演形式和节目,如少林功夫、《千手观音》等都成为中国文化在越南传播的新名片,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如《甄嬛传》、《北京爱情故事》等也都活跃在越南的荧屏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一些观看过文艺演出的观众都表示,非常喜欢中国文化,演出给了他们更多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他们期待能看到更多类似的演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越南也不乏一些激进的媒体,在对中国的报道上过度关注中国产品质量问题、海洋争议问题,长年累月地报道一些中国奸商如何欺诈越南农民、中国产品质量不如日韩、在领土问题上推行霸权等。这些媒体为了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刻意将中国描绘成一个无德、霸道、奸诈的形象。不得不说,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受此影响对中国产生了偏见。(记者 杨威 闫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