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党的作风建设关系的党的生死存亡。新时期的党群关系,不是革命年代的党群关系,也不是改革开放前的党群关系,而是一种新的党群关系。近日,记者就新时期党的工作作风状况、党群关系和谐发展、作风建设科学化等问题,采访了2013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新时期的工作作风与党群关系研究》首席专家、上海市委党校刘红凛教授。
改革攻坚期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新要求
记者:立足于新形势、新矛盾、新任务,党的工作作风与党群关系面临怎样的时代背景?
刘红凛:时至今日,中国共产党成立近90多年、执政60多年、领导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相继实现了三大历史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我国已经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深水区、战略发展机遇期,这也是一个矛盾高发频发的危险期;国情变化、社会转型、改革发展新要求对新时期治国理政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使得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矛盾比较突出,对党的工作作风提出了新的要求。
同时,党的历史方位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历史方位的变化对党的建设的影响是根本的,也是长远的党情新变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以及信息化等长期、复杂而严峻的考验,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形势逼人,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关系更为迫切。
信息化时代给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挑战
记者:信息化时代对党的作风建设和党群关系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刘红凛:新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全面运用与政治公开透明,这对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密切联系党群关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世纪以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信息化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期。20世纪中叶,信息技术革命接踵而至,信息化社会迅速发展,如今人类社会已经从工业社会迈入到 “信息化社会”(也有人称之为“后工业社会”、“网络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等等)。从国内信息化发展看,信息化发展在我国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5亿多,我国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三项指标已稳居世界第一。
众所周知,信息化社会与工业社会大有不同,它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为主导的社会,它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契机、为发展动力,以现代电子技术、信息网略的出现和发展为技术特征,以知识为最重要的资源,以信息经济发展为社会进步的基础,以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为标志;具有多样化、综合化、非同时化、分散化、优化、分权化等显著特点。一方面,信息革命是一场比工业革命影响深刻得多的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因为工业革命根本上只是一种机械技术型革命,其本质在于用机器解放了人的四肢,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而信息革命的本质则在于用人工智能机解放了人脑,使人们从智力劳动中逐步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信息社会是一种比工业社会影响更为深远的社会革命,它不仅能使生产力发生革命性的飞跃,对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文化交流、生产生活以及军事科技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会对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产生重大影响,其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将超过产业革命。
面对信息社会,几乎没有人、没有政党、没有国家能够摆脱信息技术的影响;信息革命不仅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社会状态,而且使执政党的执政环境、执政方位、执政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各政党都面临着重大机遇与挑战。对党的工作作风与党群关系而言,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要求政治民主、公开透明,对政治诚信的要求更为严格,网络问政、网络反腐、网络监督成为时代的必然;而且,信息化发展为民主政治参与与人民监督提供了便捷的技术手段,这无疑对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在党建科学化视野中审视党的作风建设
记者: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氛围中,如何审视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关系?
刘红凛: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决定中首次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命题,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说,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本质在于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但对政党而言,任何国家的政党都是民众选择政党、而不是相反;因此,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核心问题就是正确处理“政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贯彻到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党的现代化事业的各个方面。
从党的作风建设角度看,尽管从总的情况看,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如:思想观念的保守僵化、党建模式与方式的滞后,务实与务虚的分离,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道德沦丧、理性缺失;民主集中制贯彻不力,党内民主不力、党员权利难以保证;选人用人的公信度不高,一些党员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偏移,以权谋私、言行不一、弄虚作假、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等等,这都影响着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影响着党群关系与干群关系。
从根本上看,主要依靠党员干部的自觉性、自律性、先进性来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而非主要依靠制度、法律、对权力的制约、民主与新闻舆论监督等来加强作风建设,致使不正之风屡禁不止,这是当前党群关系与干部作风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新时期加强党的工作作风建设,我们已经不能仅仅就作风而谈作风了、仅仅就党群关系而谈党群关系了,必须在党的建设科学化视野中来审视党的建设、来审视党的工作作风与党群关系;只有实现党的作风建设的制度化与科学化,才能有效解决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面临的突出问题。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必须对不良现象“零容忍”
记者: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是方法问题,还是态度和立场问题?
刘红凛: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作风方面出了问题,与其说是方法问题,不如说是态度和立场问题,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出了问题。因为一名党员干部,敢不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能不能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能不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决不仅仅是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问题,而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背后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事实上,同以前相比,我们的党员干部在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腐败现象等不正之风对党的事业的巨大危害有着深刻的认识;而且,对于如何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如何反对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克服腐败现象,如何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问题,许多党员干部不是不会方法,而是想不想、敢不敢、愿不愿的问题,是一个人的态度、立场和党性原则问题,说道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
记者:在党的工作作风建设上,如何看待“水至清则无鱼”的思想?
刘红凛: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必须从严治党,必须从细微与具体做起。从“破窗效应”中可以得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存在,都会传递一种暗示性、诱导性信息;如果不良现象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理,就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与蔓延。这一理论现象告诉我们,一个政党、一个党员,如果出现了党性不纯的污点而不能及时制止与改正,就会造成“习非成是、理所当然”的后果。因此,在党的工作作风建设上,“水至清则无鱼”等思想是万万要不得的;对党性不纯和腐败的“适度容忍”,必然会导致纵容腐败、不正之风蔓延。新时期,加强党的工作作风建设、必须对不良现象采取“零容忍”,方能有效促进党的工作作风建设。
干部制度与权力过分集中是制约作风建设的根本问题
记者:影响与制约党的工作作风和党群关系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刘红凛:从根本上看,影响与制约党的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问题,是干部制度问题与权力过分集中问题。只有有效克服干部选拔任用中的“委任制”或变相的“委任制”,有效破解与防止一把手权力过分和选人用人中的专断行为,解决好“权力的授受关系”,才能使选出的干部实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才能真正促进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试想,在主要干部选拔任用中,由党组织考察提名2人,然后实行真正的民主选举而非“陪选”、票多者胜选,其结果如何?一方面,主要的干部候选人由党组织提名,组织提名意味着该候选人具备了“50%”的当选可能,无组织提名则根本无当选的机会,因此,被提名者必须“对上负责”。另一方面,候选人若失去民众就会失去选票,得不到大多数群众的认可便不可能当选,组织提名所具备的“50%”的当选可能就会化为零,因此,被提名者必须自觉、主动地联系民众、“对下负责”。再一方面,当选人无论是谁,都是党组织提名的,都是“党的人”,都是人民选择的,这不会出所谓的“政治问题”。如此一来,循环往复,真正被票选出的干部就会“既对上负责、又对下负责”、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干部的工作作风问题、干群关系与党群关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不能仅仅就“工作作风谈作风建设”,必须从整个政治过程的整体统一中把握相关问题,从干部的选拔任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这四个方面的内在关联中发现影响党的工作作风的深层次问题。新时期,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除了干部以身作则外,更需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以身示范与制度规范相结合;更需要通过加强民主制度、明确权力“授受”关系,用民主制度来保障作风建设,要结合干部选举、选拔、任用、监督机制来加强党的作风。
(作者简介:刘红凛(1969年6月—),男,山东泰安人,中共党员,政治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外政治制度专业博士毕业),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访问学者(2013.8-12),上海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新时期党的工作作风与党群关系研究》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党的建设、政党政治、中外政党制度比较、中国政治与中国政党制度等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