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荷兰核安全峰会期间会晤时,传递出中美将全力搜寻马航MH370失联航班的声音。两位大国元首的坚定承诺,对焦急沉痛的乘客亲友和社会公众不啻于一份温暖有力的宽慰。面对灾难,中美放下两国关系中那些疙疙瘩瘩的事儿,不用磋商拉锯、讨价还价就迅速地行动、合作起来,这无疑为笼罩着地缘冲突阴影的峰会增添了一抹人性亮色,也给两国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
首先,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越来越面临需要协力应对的自然灾害、传染病、人为事故等各种全球性挑战。2002年的禽流感,从北方的日本延伸到南边的泰国、印尼,给地区养禽业带来的损失不亚于一次经济危机。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仅在印尼就夺走了10多万人的生命。2008年的缅甸风灾也造成13万人丧生。据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统计,1999年—2009年的10年间,东南亚地区因自然灾害死亡人数高达75万,占全球的61.6%。加上这次马航客机失联事件,不难看清,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单独应对发生在地区的各种意外。地区各国包括中美都不能置身事外,只能团结起来合作应对。
其次,中美在亚太开展合作的空间还很大。近年来,美国“重返亚太”,给外界带来了美国要在亚洲遏制中国的印象,结果引发地区形势复杂化,影响了地区合作的正常推进。事实上,虽然亚洲经济充满活力和潜力,涉及地区各国共同利益的问题越来越广,但相应的合作管理都还没跟上来。比如,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航空市场之一,但却发生了在人口密集区航班失联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暴露出地区航空安全管理的巨大漏洞。由此可见,发展与合作仍是地区应该集中关注的核心议题。中美两国在保持亚太地区繁荣稳定上拥有巨大的共同利益,面对大量空白的地区公共事务领域,完全应该抓住机遇,抓住需求向前看,联合带动地区国家共同画出更新更美、生机勃勃的合作景象,而不是在反刍冷战迷梦中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最后,超越大国博弈思维,积极探索新领域的合作,可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增添动力。中美交往大门打开以来,两国关系随着经贸、安全、文化、国际事务等多领域合作的发展不断深化,规模和质量已超出想象,但还有很大的合作潜力可挖。两国元首提出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新事业,更需要在已有基础上不懈拓展,打造新的合作增长点,为中美关系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夯实战略基础。除了在救灾防灾领域合作之外,中美应进一步脱离意识形态的藩篱,从人的安全、人的发展、人的幸福出发,以更广阔的世界情怀,在解决能源、水资源、粮食、环保、疾病等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领域开展更富有想象力的合作,比如探索和平开发利用空间、研究和推广节水和清洁水的新技术、攻克热带传染病和癌症等等,可做的事情很多,任何一件事做成了,都有利于减轻双方相互猜疑,更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
当代科学发展已经将人类引向太空深处、大洋海底。我们对世界越了解,就越感到承载着226个国家和地区70多亿人的地球只是沧海中的方舟一叶,只管加固自己的舱室不会让这艘航船更加安全。希望中美两国官民各界都以更广阔的胸怀、更深远的眼光看待彼此发展和责任,通过拓展合作,与其他国家一道把人类文明引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