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中华文化价值观也是党的指导思想

 时间:2014-04-14 09:37:00 |  尧时月 | 字体:【 】| 阅读: 116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它不仅照亮了鸿蒙大地,更引领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走向日有所长的新生。其理性主义,包容精神,对公平、正义的执着与追求,是其核心价值观,使中华民族具有融合万方、崇尚和谐的文化传统;使中华民族推崇有德领导核心,促进中国大一统久远,历经两千年而牢不可破。二十世纪初,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历经曲折和艰辛,统一了国家,挽救了民族,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必然结果,党的历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价值观相融合的历史。今天,我们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对此,我们只有坚守中华文化价值观,因为中华文化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永远不倒的力量源泉,而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忠实实践者和捍卫者。因此,建议把中华文化价值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使中国共产党更好地领导人民走向伟大复兴道路。

一、中华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和特点

西周末年,华夏大地开始进入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重新大调整,这段大调整由公元前770年开始,直到公元前221年结束,整整550年,史称“春秋战国时代”,这一时期,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群心怀天下的思想家为着一个共同的社会理想所展开的学术争鸣,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思想体系,使中华文化从神秘的氛围中生出了清晰的理性主义,与上古的混沌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界限,从此理性的光辉一直照耀着中华大地,成为后代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基础和源泉。

理性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本质,而包容、公平、正义是其必然要求,理性,也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它文明的关键所在,强调“知”与“行”、重人文的中华理性使中华民族获得和承续着一种清醒冷静而又温情脉脉的心理:不狂暴、不玄想、贵领悟、轻逻辑、重经验、好历史,以服务于现实生活,保持现有的有机系统的和谐稳定为目标,无论做什么都要有度。理性产生自信,自信产生包容,孔子有一句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这种体恤他人、宽以待人的博大胸怀。在中国历史上,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其他文明先后传入,互相并存,和睦相处,没有因为宗教的原因而产生较大冲突,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理性、包容的特点,在吸收外来文明过程中,中华文化得到补充和壮大,但并没有消失,这说明中华文化生命力强大,如经历了一千多年,佛教也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事君事亲,也能成佛”,这与印度佛家出世精神大相径庭。

理性主义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其更深的萌芽可以追溯得更远,如中华文化的重要图腾“龙”,其原型就是动植物的胚胎(考古发现的“红山文化”的“c”形“玉雕龙”——“胎儿带有尾巴、在母胎中蜷缩成一个‘c’型”的抽象雕刻形象——就是一个明证),对胚胎的崇拜就是对生命的崇拜,在长期对生命的崇拜和追求中,随着知识的积累,人们走出混沌,找到共识,认为“人的价值的根源来自人生命的本身”,于是产生了理性精神,同时也书写了人文;理性与人文使人们萌生了对一种能够保护生命的权威力量的期盼,可以说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的种子,在“龙”出现时就已经播下了,同时人们也把“公平、正义”作为合法性的标志对统治者提出要求,于是乎,各朝统治者,强调“德治”、“仁政”,“天下归有德之人”,“王子与庶民同罪”,人民也认可了基于“有德”和“无德”的标准进行改朝换代的规则。

于是,用“公平、正义”获得人民对其合法性承认的统治者,建立和保证了世俗大一统,而此世俗大一统又保证了理性传统延续三千年不灭,理性传统使中国古代长期领先于世界,理性,实乃中华几千年兴盛之根,而古希腊理性生而不继,让位于宗教,就是因为缺少世俗大一统的保证。

由此可知,中华文化价值观的核心:理性、包容、公平、正义,是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基本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形成了相应的社会伦理标准。今天,理性已成为人类发展之必然,我们应该为先贤的选择感到幸运和自豪。唐代,边疆各地在向佛菩萨祈求的发愿文中,向往来生“转生中国”;李氏朝鲜曾经与清朝争夺中华文化正统继承权;民国时期,日本人嫉妒“中华”二字之华丽,而只肯以“支那”相称。回首整个二十世纪至今,风云万变,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正是中华文化价值观在或隐或现地指引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二、中国共产党依靠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价值观共同指导才取得胜利

正如前面所言,中华文化价值观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推崇有德领导核心来主持社会公义。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树立“公平、正义”的旗帜来响应中国人自古就普遍具有的“公义”精神。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人民当家作主”,“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多么美化的愿景!中华儿女的心灵顿时被“公平、正义”的灿烂光华强烈照耀,中国共产党从此一直占据了中国社会的道德制高点,无数优秀中华儿女为之献身。

在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关键时刻能够保持理性,如在党的早期,曾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中国革命也曾因此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出发,通过调查研究,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农村与战争环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科学阐述,成功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经历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思想从形成、成熟到发展,都体现出理性精神;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使我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发展也是理性的体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还是理性的体现,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是呼应了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多么的清醒冷静而又温情脉脉,深刻地体现了中华文化价值观。

分析党的历史,经历了许多挫折,付出了很大代价,都是因为违背理性精神,如“左倾”、“右倾”、“教条主义”、“大跃进”、“文革”等许多极端做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和痛苦,但党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及时回归理性,从而纠正自己的错误,并得到人民的谅解和信任。

统一战线政策,使中国共产党成为涵盖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政治核心力量,团结了全体中国人民,体现的是理性与包容。

在党的历史上,无论正确的做法还是错误的做法,都只是工作方法问题,在大方向上,党始终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从未动摇过,一直把救国、救民、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公平、正义”思想一直感召着中国人民。其曲折的前进历程,其实就是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震荡,但理性是主流。在党的前进道路上,马克思主义在宏观上指导党,保证党的性质;中华文化价值观在实际工作中,指导党采取正确的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依靠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价值观共同指导才获得成功,缺一不可。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多年的发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全国人民因此相信党、拥护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教条现象以及许多不切实际的做法,阻碍了国家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十分不满。要解决这些问题和现象,我们只有依靠中华文化价值观的理念,来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无数事实证明,违背中华文化价值观理念,工作就会受挫,而遵循中华文化价值观理念,事业就会顺利,我们应该把宣扬、遵循中华文化价值观,作为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来抓,因为这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

三、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价值观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清朝中后期,中国走向衰落,但这并非是中华文化的失败,恰是中华文化受束缚的后果。清朝政权来自边地,对中华文化崇敬有余,发展无力,缺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之气概,把中华文化迷信化,对外封闭,不知己、不知彼,长此以往,怎能不败!文明被迷信化,就死了,文明是活的,需要打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才能保持健康。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具有道德上的自信,其走向成功之路正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伟大实践,具备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价值观的资格和能力,能够把握有常有变之道,取古今中外之长,保证中华文化的本质和活力。

中华文化的理性精神在塑造民族感、凝聚民族精神方面远不如宗教思想,民众容易成为一盘散沙,一旦遇到外敌,难以抗击,所以中国人自古就渴望有一个有道德有能力的领导核心来领导人民、保卫人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但是历史的选择,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以党的无私替代皇权的自私,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最盼望的中央集权方式。军队必需服从党的领导和指挥,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就像许多文学作品中描述的那样:宝刀一旦不归盟主所有,江湖必定动荡。要坚决抵制多党制,号称多党制的发达国家如美、德等国,其实他们的党派色彩十分淡薄,美国的政党政治在宪法中找不到直接的依据,倒是国内复杂情况同中国相似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真正的多党制,但效果并不好,只能是教训。可以想象,一旦中国实现多党制,政党必定被各种局部利益所绑架,各种诈术争奇斗艳,社会内耗无解,国家混乱无主,人民苦不堪言,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够超越局部利益纠葛。对于中华文化的一些不足之处,如重现世、轻来生,导致社会竞争过度,道德约束力小;贵领悟、轻逻辑,科学严谨方法欠缺;强调中庸,开拓创新精神不足等,要化解这些,也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统筹协调坚持,必要时,集中力量办大事。

肩负中华文化价值观传承和发展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也要修身、齐家。党一定要深刻理解中国人民根深蒂固的“公平、正义”思想,采取切实措施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这关系到党执政的合法性。党还要加强自身建设,建立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保证人才的正淘汰;欢迎舆论监督,保证政治清明。尤其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教育的根本在人文、在明理,其次是技能,我们却本末倒置,学生为考而学,但年级前几名对大多学生而言总是望尘莫及,在追求考高分的气氛中,许多学生沮丧,甚至自暴自弃。相对而言,农村孩子从小接触大自然,与长辈一起从事劳动,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在劳动的经历中,不自觉的受到了原始的人文教育,他们的心智比较健康,有毅力,能淡定,进就考学,退就打工种地,一切皆坦然。随着城市化的加快,乡村——中华文化的起源和根基,正在大幅缩小,如果中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还得不到高度重视,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就十分危险了。要让中小学生大量阅读古代典籍、唐诗宋词,不必担心他们不懂,他们将来的人生经历会让他们顿悟,把那些碎片化的精读放到大学阶段才合适,还要大幅度减少英语教学(目前学英语耗费了中国学生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精力,但对绝大多人来说,没有实际用处,投入与产出比,太不合算,不如将英语教育重点放到大学——只有那些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和学校才学)。历史早就证明了,一个民族如果被击败,首先是因为放弃了传统的文化,一个没有自己文化传统的民族还想要去吸收别人的文化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他会目光短浅,心胸狭隘。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位,通过教育让我们的青少年知书达理,富贵不娇,贫贱不移,进退有据,珍惜自己,尊重他人,这样心智健康的人做任何事都会很成功,那时,什么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文化是最大的生产力!

四、中国共产党要高举中华文化的大旗

中华文化强调整体利益,强调社会和谐,强调道德至上,其理性、包容、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观,完全符合人类社会的文明和思想进步,与当今世界其他文明相比,更有其独特的一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价值观同马克思主义一起共同指导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成功,也是解决目前诸多问题的指南,今天中国共产党再次高举中华文化大旗,不但能够凝聚全国人民,还能够凝聚全世界华夏儿女。自信的中华文化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最强大武器,因此强烈建议把中华文化价值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