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兰州自来水:中国水安全令人忧虑的样本

 时间:2014-04-15 09:32:00 |  杨烨 林远 王瑞锋 | 字体:【 】| 阅读: 138

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持续发酵,4月13日傍晚,兰州市政府通报称,周边地下含油污水是引起当地自流沟内水体苯超标的直接原因,将对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进一步调查取证。

值得注意的是,兰州事件只是我国脆弱的用水安全环境的一个缩影,因为不符合国家水质标准要求,多个省份的水务公司均已进入环保部督查“黑榜”,工业发展的同时却是无序排放和对水资源的严重污染。

进展 相关单位和责任人正接受调查取证

4月13日下午17时20分,兰州市召开了自来水苯超标事故发生以来的第二场新闻发布会。通报称此次污染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兰州威立雅水务公司两水厂之间的自流沟中出现的含油污水,其形成原因是自流沟附近的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曾先后于1987年和2002年发生过两起泄漏事故,导致了一些渣油和消防污水渗入地下。兰州市政府称,下一步将对造成局部自来水苯超标事件的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取证。

这是兰州市官方首次公布本次水污染事件的明确原因,距离11日兰州市政府下发紧急通知已经过去将近48小时。记者从权威人士处了解到,目前专家组成员都已经奔赴兰州事故现场,对事件原因进行调查和评估。“目前比较令人担心的是,兰州并没有第二水源,水源地只有地下水,如果已经污染到地下水,那么就会比其他城市问题更加严重,会涉及城市供水,另外,管网如果受到很大污染,涉及城市供水二次污染情况也不容乐观。”上述人士说。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自来水污染的隐患早已浮现。位于兰州市西固区贾家堡村的自来水污染现场如今已拉起警戒线,记者看到,这条长约3公里的自流沟附近,就是兰州石化的工厂,矗立的油罐和交错的管线到处都是,在地下还有众多化工管道与自流沟交叉穿过,一旦石化工厂或者管道发生泄漏,就会殃及自流沟。

但这种并存的局面还是持续了很多年,即使在兰州石化发生两次泄漏事故的情况下,这样巨大的风险还是未能引起供水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根据兰州威立雅公司董事长姚昕的表述,自流沟建成投用至今已运行近60年。上世纪80年代的泄漏事件发生后并未就此弃用,而是修补后又使用到现在。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教授、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成员王金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上世纪80年代的泄漏事故导致一些有机物质渗到地下,随着地下水从高往低运动,而自流沟埋深四五米,处于地下水下游,阻挡了地下水的运动,在自流沟一侧形成了地下水滞留区。而自流沟是水泥结构,每隔一段有一条收缩缝,自流沟的设计寿期到了以后,收缩缝老化,滞留区的含苯地下水通过收缩缝进入自流沟,进而污染到水质。

据了解,此次事件中的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是国有控股企业,其前身是兰州供水集团,2007年接受了法国威立雅集团以溢价1倍的17.1亿元入股,占总股份的45%,该公司负责兰州城关、西固、七里河、安宁四个区的240万人的供水。而作为全世界水务领域排名第一的法国威立雅集团,其业务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但其因在青岛、上海、海口等地多次出现自来水安全问题而备受争议。

隐忧 多家水务公司上“黑榜”

从松花江苯泄漏到广东北江镉污染,再到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一桩又一桩的无情事实在不断挑战着我国本已脆弱的水环境能力。

记者了解到,环保部曾在2、3月对全国范围内大气、水污染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涉及水污染的督查结果不容乐观,特别是很多城镇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果并不理想,水质超标情况严峻,很多不符合国家水质标准要求,极易引发二次污染。值得注意的是,包括辽宁省抚顺市现有污水处理厂、上海市青浦区第二污水处理厂、浙江省嘉兴市西部水务(嘉兴)有限公司、桐乡市濮院恒盛水处理有限公司、桐乡市申和水务有限公司等多个省份的水务公司均已被环保部点名,被要求整改。

“一些没有经过处理的超标污水直接排放,造成了水源的污染,甚至渗透污染地下水,很多地方的水务公司基本形同虚设,对自来水的处理根本没有达标,很多地方的自来水即使煮沸了也无法达到安全饮用的要求,从水源地到居民家里的水龙头,层层隐患直接影响并威胁着人体健康。”环保部一位权威专家对记者说。

据监察部的统计显示,近10年来我国水污染事件高发,水污染事故近几年每年都在1700起以上。全国城镇中,饮用水源地水质不安全涉及的人口1.4亿人。水利部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水库水源地水质有11%不达标,湖泊水源地水质约70%不达标,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约60%不达标。

3月14日,环保部公布,我国有2.5亿居民的住宅区靠近重点排污企业和交通干道,2.8亿居民使用不安全饮用水。“这一结果触目惊心,但也在意料之中。”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各种工业废料、农业化学物质的排放造成我国水资源严重污染,但是在水源地水质下降,自来水厂处理工艺和管网设施老化等约束下,尽管自来水厂出厂水质符合检测标准,但并不意味着居民能够喝上安全水。

建议 第三方检测机构介入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松花江水污染、还是紫金矿业、广西镉污染等事件,无一不是由于工业企业废水排放引发的。重化工在近些年已经呈现遍地开发,很多地方政府只顾及到经济发展,却忽略了水源地的保护和安全。另一方面,我们的环境管理依然不够严格,违法成本严重偏低,很多企业宁愿交罚款也不愿意在环保方面下工夫,都在超标排放。

“兰州事件反映出的是中石油这样的化工类企业,必须要建立更加严密的管理制度,例如启动污染物排放转移登记制度,让这类企业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定时向公众公开并让公众监督。”马军对记者说。他同时表示,这次事件从一开始就存在消息滞后的问题,对政府而言,需要加强监管并启动有效的问责机制,包括对涉案企业启动巨额赔偿的公益诉讼,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特别是涉及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应该第一时间向公众进行披露,减少对公众的伤害。

2012年7月1日起,中国强制执行最新饮用水标准。新国标与国际接轨,共有指标106项,与世界上最严的水质标准——欧盟水质标准基本持平。该标准将饮用水水质指标由原标准的35项增至106项,加强了对水质有机物、微生物和水质消毒等方面的要求。

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该标准从2007年正式提出到2012年强制执行,给予了行业5年的改造期,但是,按照新标准,九成以上的供水厂面临必须重建或升级改造的局面,并涉及市区供水管网和二次供水等诸多环节,平均每家水企光是改造费用就需要投入近亿元,很多企业无力承担,只能靠单纯的提高水价来消化掉部分投资成本。因此,建议政府加大对水务事业的公共性财政支出。

上述业内专家表示,要落实新国标,最重要的是理顺供水机制,建立一套涵盖水源保护、水厂生产、管网运输、销售定价的现代制度,还应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介入,让水质检测不再是水务企业“自说自话”。(经济参考报,记者 杨烨 林远 王璐 王衡 白丽萍)

被化工厂包围的自来水厂

11日,兰州市惟一供水企业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出厂的自来水被曝苯含量超标20倍,自来水24小时内不宜饮用,引起舆论广泛关注。13日,兰州官方表示,初步查明是周边地下含油污水引起自流沟内水体苯超标,被污染的4号线自流沟开始更换管道。

记者调查了解到,涉事的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原兰州市自来水厂)经过近60年的发展,如今陷入了兰州石化等诸多化工厂的包围中。而意外事故频发的兰州石化,对自来水厂和附近村民的生活已经构成了威胁,村民曾多次申请搬迁未果。直到13日,被污染的自流沟沿线80余户村民才被纳入搬迁计划中。

“年久失修”的自流沟

首先被破拆的4号线自流沟,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被破拆的沟内仍可以闻到轻微的油污味道。

13日下午,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开始对位于西固区贾家堡西侧受污染的自流沟进行管道更换。

现场负责施工的一名李姓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记者,前日,威立雅水务集团制定了初步方案,将把水泥砌的自流沟换成特制的球墨铸铁管。

施工现场,多辆推土机将自流沟上方50厘米厚的浮土清理后,水泥浇筑的自流沟露出表面,大型机械和施工人员开始对水泥管道进行破拆。首先被破拆的4号线自流沟,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宽约2米、高约3米,墙体厚度约30厘米。墙体内侧,还贴着一些防渗漏的材料。被破拆的沟内仍可以闻到轻微的油污味道。

据了解,这条自流沟建于上世纪50年代,如今使用已经超过60年,年久失修。该负责人称,自流沟水泥板的连接处会有缝隙,缝隙塞有填充物,油污经年累月可以腐蚀填充物,而此次更换的管道是球墨铸铁管,这种管道在抗腐蚀、抗震性和密封性上均优于钢筋混凝土浇筑的管道。

大型吊车将口径1.6米、长约6米的铁管逐一吊起,放置于已经破拆好的4号线内。据威立雅水务集团管道公司一名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更换管道的区域长约一公里,预计将在20至30天内完成。由于自流沟3号线和4号线紧挨并行,两条线路都将更换管道。

据此前媒体调查,兰州石化的排污干管由前苏联某设计院设计,全长25.88公里(后延长至26.78公里),1960年正式投入使用,迄今已服役50多年。目前仍以每天约7万立方米的流量排污,而该管道在2004年就被认定超过了使用极限。但目前无法判断这些油污是否来自兰州石化的排污干管。对此,13日兰州石化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

据河北省某规划设计院的一名王姓专家介绍,由于以前城市发展缺乏长远规划,较老的供水管线布局相对杂乱,甚至在部分地方,管线铺设较浅,无相关明显标示,甚至与其他管线重叠,导致管线遭到破坏。目前城市供水管线主要有砖混结构、钢管结构、PVC结构、多种混合结构等几种方式,相对而言,PVC和钢管结构在防渗漏和耐用性上优于砖混等结构。

被化工厂包围的自来水厂

兰州石化厂内的一名工人认为,即使没有地下油污水渗透进自流沟内,被化工厂包围的自来水厂也面临水质被污染的风险。

公开资料显示,兰州自来水厂始建于1955年,是国家“一五”期间投资建设的供水企业,以黄河水为主水源、地下水为补充。目前企业日供水能力达到138万立方米,实际日售水量60万立方米左右,管网总长698公里,承担着确保全市安全供水、维护城市正常运转的重任。

2007年8月,法国威立雅水务入股原兰州供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注册资金10.9亿元,市国资委占有55%股权,法国威立雅水务占有45%股权,合作期限30年。

就在自来水厂的自流沟上,坐落着数家化工厂。自流沟南侧20多米,是兰州石化302工厂,北侧60多米是兰州石化303、304工厂,主要生产乙烯和合成橡胶等化工产品。据此前官方通报,化工厂的部分管线从自流沟下穿行。

这条自流沟穿越化工厂区后,也穿行至紧邻兰州石化的西固区贾家堡村。村子里一名76岁的管姓老人说,贾家堡村傍黄河而居,有着四五百年的历史,全村有200多户村民。

早在1958年前后,兰州市自来水厂和化工厂开始建设。当时的建设模式是“一水二电三化工”,自来水厂、电厂和化工厂几乎同时兴建,当时地下管线的铺设错综复杂。

据老人介绍,1987年左右,化工厂曾发生过一次爆炸,导致油污泄漏,这也是第一次直接对该自流沟造成的污染。他曾经看到,当时的施工人员使用了类似“塑料膜”的材料对沟体进行修复,“当时能闻到水有味,但不知道苯是个什么东西,现在知道了”。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国家环境应急专家组成员王金生的印证。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初步判断兰州自来水中的苯来源于兰州石化上世纪80年代发生泄漏事故后渗入到地下的污染物。自流沟设计寿命到期了以后,收缩缝老化,滞留区的含苯地下水通过收缩缝进入自流沟,进而污染到水质。

13日下午,兰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初步查明周边地下含油污水是引起自流沟内水体苯超标的直接原因。兰州石化厂内的一名工人认为,即使没有地下油污水渗透进自流沟内,被化工厂包围的自来水厂,也面临水质被污染的风险。

这名工人说,该区域林立着大大小小数十家化工厂,大气中的沉降物落入自流沟上方的土壤中,日积月累对土壤造成污染,而降雨沉浸土壤后形成污水,一旦自流沟发生破损,也会导致自来水污染。

在事发自流沟一侧的地势低洼处,仍然积存着不久前下过的雨水,这些积水呈现褐色,周边是一片枯草。

事故频发的兰州石化

除了官方公布的兰州石化发生的两起爆破和着火事故外,兰州石化在过去近十年时间里,曾发生过至少6起安全事故。

据兰州石化官方网站显示,该公司是目前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炼油化工企业,公司拥有1050万吨/年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和7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主要生产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基础油、合成塑料、合成橡胶等石化产品。

但这一石油化工企业,近年来安全事故频发。

事实上,除了13日兰州官方公布的兰州石化发生两起爆破和着火事故外,兰州石化在过去近十年时间里,曾发生过至少6起严重的安全事故。

早在2007年2月,兰州石化的合成橡胶厂一车间发生爆炸着火,造成6人不同程度受伤。最严重的一起爆炸事故,发生在2010年1月7日。当日下午,兰州石化303厂内一罐体泄漏,致使可燃气体浓度达到爆炸极限,可燃气体产生静电引发爆炸着火。这一事故直接导致6人遇难,20多人受伤,在17公里外的市区都有震感。

紧邻303厂区围墙的自来水厂自流沟,同样受到震动。这一事故的爆炸中心距离贾家堡500米远,导致贾家堡大部分民房顶棚开裂,窗户玻璃破碎。村民说,其中一名女村民被震裂的门框砸伤,至今仍然住院。

13日,在距离贾家堡一两百米远的兰州石化乙烯厂罐区门口,张贴的风险告知牌上写着:“周边居民不要在罐区围墙边修建房屋,球罐如发生爆炸,冲击力特别大,将有可能摧毁房屋,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就在此次水污染事件发生前的3月6日,部分贾家堡村民曾发现水有异味,市区居民也发现了同样的情况。但3月9日,当地媒体发布消息称,官方查处了水质问题的造谣者,3月6日200多个投诉水问题的电话也下降至3个。

贾家堡村民屡受兰州石化所累。为了能够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多年来,贾家堡村民曾多次向西固区政府反映,要求搬迁,但均不了了之。直到13日,兰州官方开始对自流沟沿线贾家堡和牟家堡的80余户村民房屋进行统计测量,计划实施搬迁。(新京报,记者 王瑞锋,实习生 郑硕)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