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7.4%不是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临界值

 时间:2014-04-18 13:15:00 |  卢洪友 | 字体:【 】| 阅读: 144

【核心观点】

7.4%并不是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临界值,更不是触发大规模刺激政策的“扳机”。

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阶段,不能因为经济一时波动而“一刀切”地再次出台大规模的“需要管理”刺激政策。

从供给角度看,改革红利、结构升级、创新驱动“三大动力”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将持续发挥作用,中国保持长期中高速增长是可以预期的。

光明网:一季度中国经济成绩单发布,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比去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

卢洪友:基本判断是:经济增长的短期波动在所难免,趋势上,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基本态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逆转。其原因是:

第一,从周期性因素看,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经济增速适度放缓具有趋势性、趋势性。由于经济增速的换挡,经济由原来评价10%左右的速度增长,将成为“过去式”,换言之,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中国经济增速在6-8%之间将成为常态,年度之间特别是季度之间的波动是正常的、难免的。

在经济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增长期转换的过程中,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能否顺利地展开,将成为决定中国未来经济能否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增长增速换挡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中国粗放式经济增长已经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高资源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高投资和高出口、低消费与低劳动力成本和低土地成本的粗放式经济增长,已难以为继。如此看来,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7.4%,较上年四季度回落0.4个百分点,如果放在中国经济增长长期趋势之中来观察,可以说是正常的,经济平稳运行的基本态势是没有根本性改变的。

第二,从短缺因素看,在出口、投资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降低。

从出口看,由于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在周期性因素、外部环境变换以及内部结构性矛盾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增长整体放缓,不可避免地影响中国的出口,出口增速不如预期。从投资看,投资分为制造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三大块,由于钢铁、水泥、建材、玻璃、造船等制造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制造业投资客观上受到很大的限制;由于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许多地方再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受到一定限制;房地产投资则处于僵持阶段,趋势上,由于不少地区的房地产销售量出现大幅下滑、房价松动甚至呈现出下降态势,房地产投资也开始趋于谨慎。所以,7.4%并不是中国经济即将“崩溃”的临界值,更不是触发大规模刺激政策的“扳机”。

第三,从横向与纵向比较看,横向上,中国首季经济增速依然继续领跑世界;纵向上,这也并不是中国经济增速首次放缓至7.5%以下,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当年,中国全年增速为7.3%,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9年中国全年经济增速为7.1%,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同比仅增长6.6%。长期以来,中国的晋升激励是以GDP为导向的,至于GDP的代价及GDP质量则并未深究。事实上,简单以GDP论英雄,忽视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资源环境、居民收入、就业、物价、国际收支之间的统筹协调,为增长而增长,既难以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又很日益陷入“一慢就惊、一惊就调,一调就快,一快就乱”的增长怪圈。

光明网: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国务院前不久召开的常务会议,从三个方面进行微调,研究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部署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确定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的政策措施等,怎么看这些微调措施?

卢洪友:在渐进式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中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宏观调控经验,同时,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国家能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已达13万亿,外汇储备持续保持在3万亿美元之上,为中央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条件。

在财政方面,应保持积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根据经济增长放缓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加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特别是中央已经确定的中西部铁路、公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财政投入要及时到位,同时,要创新政策性投融资体制机制,放宽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限制,加大这些领域的基础设施投资,既有助于稳增长,也有助于调结构;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教育、卫生、环境、老年、文化等各类社会事业发展,解决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低以及均等化水平低的“双低”问题,这样既有助于解决经济与社会长期失衡问题,又有助于引导和拉动居民消费。

在货币政策上,要在保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前提下,适当增加灵活性,保持市场流动性,灵活搭配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及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等工具组合,满足合理的市场流动性需求,以稳定市场预期。需要指出的是,以往我们重视的是“需求管理”,也就是说,经济运行一旦出现问题,往往习惯于从需求角度实施扩张或收缩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加以宏观调控,而对于“供给管理”则重视不够。所谓供给管理是指从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增加有效供给的宏观调控。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值得警惕的是,在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阶段,不能因为经济一时波动而“一刀切”地再次出台大规模的“需要管理”刺激政策,否则,转方式、调结构不仅难以奏效,而且还会导致经济更加粗放、结构矛盾更为突出。为此,政府应该特别重视“供给管理”政策的运用,一方面,政府要设定清晰的结构调整目标和导向;另一方面,政府要设计规范、透明的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并体现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要求的税收、财政补贴政策,让企业自己在竞争中进行优化配置,让市场进行优胜劣汰,同时,充分利用资源税、消费税、环境税等,促进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

光明网:怎么看未来中国经济发展?

卢洪友:总体上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充足,仍然具有保持长期的中高速增长的潜力和能力。因为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化,改革红利将持续释放;随着结构升级,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越来越大,并将推进中国传统制造业的升级优化,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以及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收入与居民收入结构的调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将越来越大;中国目前人均GDP和居民收入等指标仍大幅落后于发达国家,创新驱动能力和科技水平依然不高,创新驱动潜力巨大。

总之,从供给角度看,改革红利、结构升级、创新驱动“三大动力”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将持续发挥作用,中国保持长期中高速增长是可以预期的。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