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视历史主体,把甲午战败原因简单归咎于客观因素
随着近年来中日海上争端与对峙日益频繁,发生在120年前的甲午海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人们从不同角度反思当年北洋海军战败的原因。主要观点有:一是海洋观念落后,军队体制不顺、指挥不统一,海陆协同不好;二是清政府封闭、衰朽、落后的专制制度,加之朝廷和军队的腐败、避战;三是大清国力孱弱,在整个国际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诚然,这些都是北洋海军战败的原因,但同时这些研究也共有一个不足,就是忽视对历史主体作用的研究,片面地认为甲午战败仅是一些历史客观因素叠加的必然“宿命”。虽然也曾有一些强调重视历史主体研究的声音,如郭毅生在《论甲午黄海大战与中国北洋海军》中提出:“清政府不抵抗,连广大人民、士兵群众和爱国将领等也被腐蚀了,这是违背史实的;海战中广大将士都异常英勇,他们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只可惜这些声音微弱,不为主流。
片面强调甲午战败的客观原因,并把这些客观因素归结为导致甲午战败的“规律”,不仅违背历史和战争规律,而且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甲午之败,败在体制的落后和军队的腐败,只要这些客观的不利因素存在,即使经费投入再多、装备再精良、海军再强大也注定无法打胜仗。这样的认识偏差让甲午战争的研究偏离了史实,误导了舆论,对鼓舞军心士气起反作用,甚至影响国防和军队建设。
过度渲染悲情,把甲午战争归结为两个民族存亡争斗
甲午战争之后的一百多年,中日两个民族的关系一直是热议的话题。近几年,有些学者试图从民族特性的视角探寻甲午战争的教训及启示。主要观点有:一是认为中日两个民族是东亚地区两个强盛的民族,“一山难容二虎”,为了生死存亡,日本必然剑指矗立在身边的“东方巨人”,这是民族崛起的“宿命”。二是认为近代中日两个民族在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对先进文明的学习态度上存在着差距,中国的文弱、愚昧与日本的尚武、进取形成了鲜明对比,战败成为弱势民族的“宿命”;三是认为一百多年来,中日两个邻居虽然有过彼此敬仰和羡慕,但更多的是互相猜疑和防范,甲午战争更是埋下了两个民族间仇恨的种子,随着现实利益矛盾的不断加深,中日再次爆发冲突是两个民族无法摆脱的“宿命”。怀揣这些过重的悲情气氛很容易得出带有浓厚历史宿命色彩的论断,即甲午战争是中日两个民族存亡争斗的躲不过的“宿命”。
不可否认,中日历史上也爆发过五次战争。其中除了公元1274年元朝及高丽入侵日本之战和1894年的中日甲午之战以中国惨败而告终外,公元663年唐破百济及日本援军的白江口大战、公元1592年明朝出兵援助朝鲜对丰臣秀吉之战以及1937年开始的中国抗日战争都是以中国胜利而结束的,而且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正是在中华民族处于弱势、综合国力全面落后于日本的情况下取得的。这说明,中日两个民族没有谁必然战胜谁的“宿命”,更没有弱势民族必败的“宿命”。
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十分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我们真心希望两个民族能走上持久和平的共赢之路。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意味着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也不能为了和平一味地迁就与退让,放弃原则与底线。应该看到,随着中日两国的争端和较量日益增多,日本军国主义的“魔”愈发活跃。今天,虽然我们没有能力穿越历史阻止当年的甲午战争,但未来掌握在我们的手里。慎战而不惧战,能战方能止战。为中日两个民族建立和平共存、共同繁荣的和平机制提供安全保障,这是我们的使命,而不是“宿命”。
误读历史巧合,把甲午战争归结为历史周期轮回
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六十年一个甲子,一个甲子代表了一个轮回,加之目前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敏感期,一时间国内外媒体和学者围绕着“中日甲午年”、“周期轮回”掀起了热议。主要观点有:一是把中国历史上周期性的巧合现象,解读为历史发展的“规律”,主观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周期”的重要关节点,也是一个“历史周期”轮回的开端;二是把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衰退解读为“历史周期”的安排,有人甚至认为“两个甲子”又逢“甲午”,中国应该抓住机会,一雪前耻,一战定乾坤;三是某些别有用心之人蓄意强化“宿命”论调,指出中国海军实力即使有了强大的提升也无法摆脱“周期规律”,中日如若真的再战,中国甲午失败的“宿命”必将重演。
甲午战争真的有历史周期轮回的“宿命”吗?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历史周期不过是历史发展的一种规律性现象,不是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其次,推动历史兴亡更替和治乱循环的是社会众多合力作用的结果,把甲午战争归结为历史周期轮回的“宿命”安排是唯心的,它和所谓的“战争是大国崛起的‘宿命’”一样,都是伪命题。再次,今日中日两国实力的变化和甲午战争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甲午年”不是“宿命”年,更不存在神秘的“循环周期”。这种用周期轮回思维看待甲午战争的“宿命”观,无疑是故意影射“甲午中日必有一战”,有故意扰乱舆论、误导国内民众和军队未战而接受胜负“宿命”的先验之嫌。
今天的中国已不是1894年的中国,今天的人民军队更不是清政府腐朽没落的军队。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手段让甲午战争的历史不再重演,完全不必为所谓的“历史周期轮回”言论所干扰。纵观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样一个关键发展阶段,习近平指出,“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我们应该准确判断历史方位,准确判断国际格局和战略态势,准确判断可能的安全威胁,稳步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尽快实现我们的强军梦,这才是超越“宿命”的战略智慧。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博士研究生付津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