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泰国陆军总司令巴育发动军事政变。这次政变与我们想象中的政变大有不同,既没有枪炮齐鸣、枪林弹雨,也没有血肉横飞、血流成河,甚至没有大规模破门而入的逮捕行动。政变对于压制两派政治恶斗,稳定泰国局势的短期效果明显,泰国街头已经恢复基本平静。泰国"黄衫军"和"红衫军"两派的街头争斗基本停息,只有零星小规模抗议,与前一段时期街头政治如火如荼形成鲜明对比。曼谷的民众生活如常,旅泰华人从前方传回的消息也表示当地情况平静,无需过度惊慌。可以说,"这里的政变静悄悄"。何以出现这种局面,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首先,泰国人对政变已是见怪不怪,有着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泰国是一个多次发生政变的国家,军事政变已然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1932年通过立宪革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至今,泰国已经发生了20次军事政变,其中约半数取得成功。泰国军方并不恋权,总结出一套相对固定、能够被各方基本接受的政变模式,通常不成立军政府,而是指派一位过渡政府总理,组建一套过渡班子,负责修宪、组织大选事宜。经过一段时间的军事管制之后,军方会将权力移交给新的民选政府,重新退居幕后。在泰国人眼里,军方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崩盘条件下的秩序恢复者和稳定器。有当地居民表示,"对政变不感到震惊,该发生的迟早都会发生"。
其次,军方部署周密,措施得力。舆论认为,军方实际上偏向反对派一方,政变对反对派有利。从各方面看,军方政变似乎是有计划的,先是宣布戒严,掌控电视台、广播以及其他媒体,严格控制舆论宣传,禁止播放任何可能对局势带来不稳定因素的消息,只允许播放军方提供的节目和歌颂国王的节目。然后组织"七方会谈"向外界表明致力于积极协调的姿态。在各方仍拒绝妥协后,当场控制各方主要负责人,迅速发出100多道"传唤令"控制可能扰乱局势的其他领导人。同时要求公务员各司其职,提升各职能部门次长担任部长等,迅速稳定局势。
第三,街头政治群龙无首。泰国军方是在选举委员会、上议院、看守政府、为泰党、民主党、反政府组织"人民委员会"和"反独裁民主联盟"(红衫军)举行的七方会谈破裂后发动的政变,当场控制了除上议院、选举委员会以外的各大组织负责人。随即陆续传唤包括前总理英拉在内的190多名重要政治精英,其中100多人在报道后被军方控制,英拉也在和巴育会谈后被控制。在军方的清场活动中,街头的抗议人群实际上已经失去核心领导人,处于群龙无首的境地,一段时期之内难以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第四,有泰国特色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保障了社会的基本运转。国王普密蓬是最高国家元首,在位60多年,在民众中享有极高的威望,近乎于一位超越世俗力量存在的精神领袖。同时国王还掌控着由将军、司法高官和老政治家组成的枢密院,掌握着王室足以影响经济社会全局的经济资源,在名义上掌管着完全独立于政府的军队,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发动政变的军方领导人往往会在稳定局势后的第一时间觐见国王,申明政变不会触及君主立宪政体。国王如果同意接见则意味着政变的成功,民众就会接受现实,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失败。国王拒绝了巴育求见,但称已经"知悉"政变,将下发谕令向军方授权,批准巴育为"国家维护稳定委员会"主席,领导制定临时宪法和委任临时总理,接着设立制宪委员会。此外,从技术层面上看,泰国的公务员队伍建设比较成熟,不会因为国家的政治动荡和政府的更迭而瘫痪,各职能部门在动荡和政变中仍能各司其职,从而保障了社会的基本运转。
第五,民众对政治恶斗极为厌烦,求稳心态明显。政变前,政府和反政府双方持续恶斗,红衫军和黄衫军街头对峙,严重影响了民众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的正常秩序,并影响到国家发展大局。泰国基础设施建设开支停滞,消费者信心受挫,经济发展出现四个季度以来的首次下滑。一季度国民生产总值环比下降2.1%,同比下降0.6%。世界各大评级公司已对泰国发布负面评级展望。尽快稳定局势,回归正常生活,恢复经济发展,是普通泰国民众的心声,而军方行为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的朴素需求。起初军方只是宣布戒严宵禁以稳定局势,并积极协调各方谈判,在谈判破裂后,才出手发动政变。因此,不少泰国人对政变表示认可,认为只有军人政变才能"先破后立"。泰国萱律实大学民意调研中心最新民调显示,认同军方戒严法的受访者高达75.95%,期待军方缓解危机并解决问题。
第六,佛教文化让民众对政变更加容忍。佛教是泰国社会的主要意识形态,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均有重要影响。泰国素有"黄袍佛国"之称,泰国人一直流行着男子终身至少到寺庙出家一次的传统习俗。泰国宪法还规定:"国王须为佛教徒,且为佛教之最高赞助人。"佛教"忍"的教义增添了泰国人对于政治问题的"忍让"。尽管国家最高层面的权力斗争波涛汹涌,处于中下层的民众却维系着"天下太平"的总体局面,形成政局持续动荡和国家持久和平的独特现象。
然而军事政变毕竟是政变,它能"静悄悄"地来,不代表它能"静悄悄"地走。历史经验表明,政变本身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能改变一时的政治格局,却无法根治政治痼疾。只有切实有效的政治改革,才能改变西式民主在泰国水土不服的症状,调和革新派和保守派之间的分歧,弥合泰国的政治极化和社会分裂现象,提升整个泰国政治精英层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巴育没有像以往政变那样指定临时总理,而是自己代理总理,觐见国王遭拒,事情似乎正走在不同的轨道上。泰国军方看来要实行较长时间的军事管制,而不是尽快大选后交权。由于泰国军方内部并非"铁板一块","红衫军"反抗意愿和能力不容低估,未来泰国政局还存在诸多变数。有分析称,未来很有可能再次发生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