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重构可持续发展政绩评估指标

 时间:2014-06-20 13:45:00 |  王健 | 字体:【 】| 阅读: 16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不以GDP论英雄,以什么论英雄,需要以什么样的政绩指标对各级领导的施政绩效进行考核呢?需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要求,以十八届三中全会“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为指导,构建全新的主体功能区可持续发展政绩指标,对承担不同功能的地方政府进行差别化分类考核。

以全新的主体功能区可持续发展政绩指标,引导和激发不同主体功能区政府全面正确地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主体功能区建设与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的意义及作用

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激励地方政府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促进区域之间协调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各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1.主体功能区与主体功能区建设

主体功能区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不同的主体功能区,每个主体功能区设置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目标,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地区资源优势,发展地区特色产业和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促进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经济分布与资源承载力相适应,实现城乡之间和区际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主体功能区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大创新

主体功能区建设明确了区域分工,突出区域发展特色,提高社会资源空间配置效率。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真正可利用的地域却相对有限,而且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差别迥异,因此,每个地区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是,必有一种主体功能,不能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发展。主体功能区明确区际优势和定位,有利于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开创性举措。

为了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等四类主体功能区,每个主体功能区有各自的分工和任务。

3.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的意义及作用

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制度,特别是科学的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政绩指标。全新的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以规范的、标准化的量化指标对公务员履行政府可持续发展的职能和施政能力及施政业绩,进行科学、全面、规范、客观地评价,也是对公务员进行考核、选拔和使用的重要依据,能够引导地方政府切实有效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

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激励地方政府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促进区域之间协调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政绩指标是政府工作业绩的事后考核指标,然而,政绩指标一旦确定,就成为政府公务员追逐的目标,直接影响着公务员的政绩观,对政府工作,特别是地方政府施政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当今中国,各级政府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最主要的推动作用,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进行合理、科学、公平、公正地评估,不仅可以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做出合理客观地评价,而且能够引导和激发各级地方政府自觉践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区域之间在互利共赢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引导各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在不同的主体功能区设置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指标,引导各级政府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既能避免因同质化生产导致的恶性竞争,又能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创造出不同主体功能区多赢的格局,实现各地区共容式发展。还有利于引导不同功能区的政府妥善处理短期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关系,改变 “有增长无发展”、“高增长高污染”、“高投入低收入”等现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的基本框架和指标分类

在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框架中,各类主体功能区的经济发展(Ⅲ)、资源与生态(Ⅳ)的指标有差异,是四大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的特色指标。这两大特色指标,强调“以人为本”和“尊重自然”两大理念,突出体现各主体功能区的主要职能和鲜明特色,为衡量区域发展提供了差异化和多元化的指标,更加科学地引导各地区协调发展。

1.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的基本框架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安全生产、新增债务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劳动就业、居民收入、社会保障、人民健康状况”的精神,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的基本框架为:一级指标包括政府管理、社会建设、经济发展、资源和生态;每个一级指标下设置二级指标。在这四个一级指标及相应的二级指标下再设置三级指标。

需要指出的是,在三级指标中,既设置正向激励指标又设置负向约束指标,并赋予不同的权重——正向激励指标赋予正权重;负向约束指标赋予负权重(如既有赋予正权重的GDP总量及增长率指标等正向激励指标,又有赋予负权重的拆迁成本、安全生产事故经济损失、城市内涝经济损失等负向约束指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引导各地政府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根据四大主体功能区功能,分类建立政绩评估指标体系

四大主体功能区的功能不同,需要分类设置四大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分类进行评价。由于主体功能区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各类开发区有不同的功能,因而,需要根据各主体功能区的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开发和保护生态任务等进行分类设计,从多个侧面,选择不同的指标、设置相应的权重,分别建立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政绩指标,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的政绩实行分类评价。

依托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的基本框架,按照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功能的差异和特点,分别建立四大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四大主体功能区可持续发展政绩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相同,即每个主体功能的一级和二级指标相同。

然而,每个主体功能区的二级指标的权重不同且二级指标下设置的三级指标及权重有差异。比如,四大主体功能区经济发展的二级指标的权重不同——优化开发区权重最大、重点开发区权重次之、限制开发区权重更小、禁止开发区权重最小。再如,四大主体功能区经济发展的二级指标区际协调下的三级指标不同——优化开发区的三级指标为 “本地财政对外地 (生态保护区)财政的横向转移支付”;而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则为 “外地财政对本地财政的横向转移支付”。

3.四大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的通用指标和特色指标

每类主体功能区的政绩指标体系由通用指标体系和特色指标体系构成。根据政府履行的职能,在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中,所有的指标可以归纳为二:一是通用指标;二是特色指标。

(1)通用指标,是每个主体功能区都必须考核的相同的指标。由于每类主体功能区的政府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的职能基本相同,因而,在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框架中,各类主体功能区的政府管理(Ⅰ)和社会建设(Ⅱ)两大类指标基本相同,是四大主体功能区的通用指标体系。

(2)特色指标,是根据四类主体功能区功能差异,分别设计能体现各主体功能区特点的差异化指标。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的特色指标,体现了各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各主体功能区可持续发展的导向。特色指标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反映各主体功能区的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具有鲜明的差异化特点。充分考虑不同主体功能区的特色指标还通过权重的变化,体现各主体功能区发展的不同取向和要求。

在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框架中,各类主体功能区的经济发展(Ⅲ)、资源与生态(Ⅳ)的指标有差异,是四大主体功能区政绩指标的特色指标。这两大特色指标,强调“以人为本”和“尊重自然”两大理念,突出体现各主体功能区的主要职能和鲜明特色,为衡量区域发展提供了差异化和多元化的指标,更加科学地引导各地区协调发展。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