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公布了越南冲撞中国公务船的视频,并向联合国提交了《“981”钻井平台作业:越南的挑衅和中国的立场》的文件,此外,中国还公布了日本战机拦截中国战机的视频资料、将南京大屠杀档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世界记忆遗产。东海与南海风波并起,中国的公务船和飞机在捍卫主权的第一线,但赢得胜利的战场却在舆论场,中国放下大国的姿态而以“真相”回应任何一次挑衅与歪曲,在外交社会化、媒体化的时代,中国慢慢“入戏”,而公共外交也从中共的文件切实变成了应对危机的有力武器。中国公共外交的兴起,不但成为中国外交大转型的关键一环,也成为实现东亚国际关系和平转型的一大动力。
中国先后公布越南、日本在南海和东海与中国舰船飞机对峙的视频,一改往日被动式地回应他国“谣言”的做法。在一个图像时代,语言总是没有影像逼真,外交部发言人的千言万语有时不如一段视频资料来得真实。如美国肯尼迪政府时期的新闻署署长默罗所说的,真实是最好的宣传。
在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外交已经进入了“直播”模式,秘密外交的施展空间已经非常之小。有时,隐藏秘密会让己方陷入被动局面。中越围绕981海上钻井平台发生纷争之后,网络上流传的视频基本是中国公务船以水炮压制越方的小船,这样的视频极易引起外界误读,认为中国以大欺小。事实胜于雄辩,中国公布的视频资料显示,是越方船只主动冲撞中国公务船,造成中国船只的损伤。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中日军机的“接近”飞行,日方抢先公布视频,认定中国军机危险接近日本军机,而中国事后公布的视频则显示日方战机“拦截”中国飞机。
越南和日本并不是一个“体量”的国家,但是在与中国的博弈中,他们无一例外地将自己扮演成“受害者”角色,为的是博取国际的同情和 “坐实”中国威胁论,以视频资料来证明中国的“挑衅行为”。虽然现在是一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但是媒体很难进入中越、中日海上纷争的“现场”,而当事双方就是“事实”的解释者,谁最先公布消息,谁就最可能抢得先机,塑造受众的“印象”,就像在一张白纸上抢先涂上一笔,从而成为“真相”的底色。
事实上,越南、日本掌握了“事实”的解释权,中国政府虽然口头上严厉反驳越南、日本的行为,但在音像面前,言辞的可行度还是差了不少。最好的补救方法就是公布更多的资料,“还原”事实与真相,当中方公布日本战机接近中国飞机之后,日本要求中方撤销视频,辩称日本战机遵从了国际法,但日方并没有否认视频的真实性。
中国“被动”地公布视频资料说明中国外交思维的转变,中共十八大提出要“扎实推进公共外交”,何谓公共外交?就是争夺话语权。无论公布视频资料,还是照会联合国,都是主动争取话语权的举动。需要承认的是,东亚诸国都不愿意卷入一场战争之中,于是“口水仗”就成了外交博弈的常态。对于中国而言,战争也不是解决争端的优先使用工具,无论黄岩岛争端还是中越的对峙,中国都没有派出军舰,而且中国外交部声明,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在西沙派出军事力量。此举既可以防止中越对峙升级到军事冲突的烈度,同时又是向外界展示中国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度量与立场。
从形式而言,钓鱼岛也好,南海也罢,中国都面临着维护主权的传统安全任务,但根本上还是要应对东亚权力转移带来的震荡,中国如何实现和平崛起,以及如何让周边国家相信中国要和平崛起,因此,中国面临的海洋危机也就有了双重性质。在东亚尚难摆脱“领土民族主义”魔咒,依然盛行寸土必争的情况下,中国需要管控对峙的烈度,以非军事化的执法力量与越南、日本“掰腕子”,以“不战”作为底线。从大战略上,中国要在东亚播撒“和平崛起”的种子,“深耕”东亚的民意,公共外交就扮演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外交的大转型也将从灵活运用公共外交开始。
公共外交是“细节”外交,无论视频资料还是联合国的照会,都需要抢先一步,获得话语的主导权,减少被对方抹黑的可能。公共外交并不是双边外交,其指向为国际社会,因此要以真诚的态度向国际社会说明中国的行为逻辑和行事原则,比如将中越争端的来龙去脉提交到联合国,并向会员国分发。这也说明,公共外交已经超越了向外界介绍中国基本国情的“初级水平”,而到了一个向世界展示中国战略意图、政策立场与原则的新阶段了。
中国的和平崛起有赖于一个稳定和平的周边环境,但在一个信任稀缺的环境中,“和平崛起”的承诺很难被周边国家认可。尤其是当中国军事力量不断变强的时候,更需要谦虚与开放的心态,柔和可信的话语。中国崛起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战斗,而是与东亚乃至亚洲协同进步的过程。与结果导向的传统外交不同,公共外交要求中国要有被误解挨骂的胸怀,有澄清解释的艺术。
公共外交为中国突破崛起困境提供了可能性,中国依靠经济实力已经重塑了东亚的地缘经济空间,现在到了改变东亚信任稀缺的时候了,到了切割东亚地区浓厚的“受害者”情结的时候了。事越辩越清,理越辩越明,公共外交时代,口水将成为保障东亚和平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