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需常态化推进

 时间:2014-07-25 09:35:00 |  孟宪平 | 字体:【 】| 阅读: 1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日常规范,形成经常性的认识活动和机制化的践履方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非常态化现象

1.思想认识上的偏常现象

一是漂移现象。思想游移不定,态度不够坚决。在感受党的政策带来的温暖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遇到问题时又怀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体验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就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与发达国家比较时又显得底气不足。

二是散光现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同于一般的价值形式,对“核心价值”与“边缘价值”的区分不够明确,显示出无价值中心和无价值主题的倾向。

三是偏移现象。曲意延伸某些内容或肆意篡改某些内容,把那些不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也纳入这个体系中,以实用主义态度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个人主义态度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功利主义态度粉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片面主义态度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是凌虚现象。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权宜之计,难以在现实社会中长久地健康发展;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虚幻的观念组合,没有物质利益来得真切;认为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宣传方式很虚、宣传内容很虚、宣传效果也很虚,是一种空对空的行为。

五是疏离现象。这方面存在不少现实问。在学校里,有关的课程学生不愿听,教师的积极性也不高;在书店里,有关的书籍遭遇冷落,经常被摆在后排;在社会上,有关的理论成了被调侃和取笑的材料;而在网络空间里,不同话语都试图表达自己的价值关怀。

2.实践方式中的偏常现象

一是浅薄化。一些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翻空出奇,妄生穿凿,以浮夸的言辞取悦人心,实际上口惠而实不至;一些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为孤立的文本和背诵的符号,减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魅力;一些人聒噪普世话语,抹煞了中西方价值差异,表现出无差别的价值取向。

二是功利化。在一些地方,经济活动代替了一切,物质追求统领了全部,以无度之私欲作无妄之事体,以无良之言行立无德之范例。还有一些人奔分寸之禄,走丝毫之利,取不为丑,贪不避死,不断挑战社会的道德底线和价值观念,降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影响力。

三是粗俗化。拿现在的图书发行来说,本来应该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形式,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表现出:俗的多,雅的少;戏说多,正说少;虚构多,现实少;模仿的多,创造的少;拿来的多,走出的少。一些管理部门为了取得所谓的“政绩”,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搁置一边,甚至以官方的名义聚拢负能量,并在社会上公开释放,形成极大的负面效应。

3.方法措施上的偏常现象

一是采取运动式措施,要求整齐划一地完成规定动作和量化指标;二是采取应急式措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看成应景之作;三是采取专项式措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看成孤立的理论专修;四是采取高压式措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看成可以随意摊派的政治任务;五是采取放任式措施,在思想上解缆放绳,在行为上任其发展,轻视了理论教育的现实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的理念定位

1.建设思路常态化,不搞“政绩工程”、“速成模板”

思想建设和精神引领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必须常抓不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生活中的思想定格和个人心理素养的底色,在以后的岁月中无论如何皴染都永不褪色。要达到这种效果,不能寄希望于某项“政绩工程”,因为“政绩工程”往往只带来局部效应,它给人以景观式的投影,难以获得长期的效果。也不能寄希望于“速成模式”,因为所谓的速成实际上是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这不符合思想建设规律。

2.建设进程常态化,不搞“临时突击”、“定期达标”

“临时突击”会给人一种“应付”的感觉,没有问题时高枕无忧、万事大吉,出了问题又惊慌失措、仓促补过。当人们疾呼社会道德滑坡时,就忙于道德重构;当人们抱怨社会的价值错位时,就忙于思想纠偏;当世风低落时,又奔命于综合治理之中。结果是滞于物物、囿于事事。以这种“救火式”的思维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人的心灵净化过程看成通过行政命令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往往收效甚微。“定期达标”在思想建设上也有悖认识规律,不同的人对某一思想的接受有不同的过程,不同地区的思想也不是铁板一块,填鸭式、灌输式的思想建设在特殊时期可能很有效,但在常态时期会有很多疑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部分是有机结合的,如果把它看成可以随意拆分的“零部件”组合,然后规定一些具体指标,可能在短期内达到某种效果,但在实际上会损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结构和内在关联。

3.建设方法常态化,不搞“运动式”、“一刀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项全民工程,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一哄而上,搞“运动式”、“大呼隆”。因为,“运动式”操作往往以其政治敏感性影响人的心理状况,经常被打上政治治理的标签,可能会在群众的心里产生一种别样的感觉。

运动式的思想建设也会造成一阵风现象,很多人只是盲从而没有深入其中,其形态如矮子观场、随声说妍,其效果如风过青萍、水定还原。“大呼隆”式的思想建设表面上很热闹,实际上容易流于形式。“一刀切”的做法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因此,我们提倡生活化、平民化的思想建设方法,借助大众话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表达出来,使之成为群众的日常诉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常态化的路径选择

1.形成常态化的教育思路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常驻性,体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心理上经常牵动价值之弦,并把各项要求转化成切实可行的准则,给群众树立明确的思想导向。要实现利益调处常态化,用合理的物质利益和精神激励引导社会行为,多种思想共存的今天,我们提倡大公无私和公而忘私,也认可先公后私和公私兼顾,但是我们坚决反对损公肥私和假公济私。要实现宣传教育常态化,思想的传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探索新形势下的宣传教育方法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群众生活的全过程,使之成为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要实现有关的理论研究常态化,达到思想上陶铸灌辟,理论上转识成智,言行上致之轨度。要实现道德养成常态化,举手投足不离价值准则,一思一念不离价值关怀,在生活中积淀良行,在行为中体现良态,在言语中表达良效。

2.探索常态化的建设途径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行为,通过榜样作用、示范作用、表率作用,确立一个标杆,让广大群众知所趋鹜,通过经常性的措施宣倡和平、涵泳德性。要依靠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表现、自我服务,提升价值认同和价值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成自然浑成的日常理念,使之成为饥餐渴饮的行为习惯。要通过常态化方法移风易俗,对社会不良惯俗进行改造,形成迁善改易、从善如流的良性状态。

3.构造常态化的建设机制

一是形成日常化的实践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又因其理论性抽象性而高于现实生活,要用大众化的表达方式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活气息,用群众性的创造活动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实意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是意志强迫和行为强制,而是自觉的思想表达和实践过程。要在广泛的群众参与中形成价值共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魅力;要用耳熟能详的生活用语把高度概括的理论体系转化为浅显易懂的词句,明确传达心理和情感。如果远离思想发生的土壤和思想作用的实际空间,把社会价值观悬置起来,那就失去了主流价值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二是形成生活化的学习机制。推动理论学习制度化、常态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以各种有声有色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凝聚人心。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成官腔十足的“八股文”,所谓“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等形式的拆解,都会损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完整性。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讲方式,减少官腔,减少故意编排的数字和口号,减少话语中的形容词和夸饰,用通俗而又精准的语言,表现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形成规范化的借鉴机制。辩证分析国外价值体系建设方法,以及我国历史上儒家价值观的传播方法。不能用断章取义的方式,一味贬人扬己;不能用强词夺理的态度,将它者一概否定;也不能舍本逐末,完全抛弃自家的价值形式。古代儒家思想传播者把儒家观念编写成《三字经》、《弟子规》之类的宣传材料,并在私塾、学堂中贯彻,以至于有水井处皆有诵读之声,其思路值得借鉴。(光明网记者宋雅娟采访)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