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与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当代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传承和升华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来源,其核心思想“和谐”更是贯穿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始终,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
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创新和认同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美国学者列文森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已经被“博物馆化”了,意思是说中国文化在现代中国人的心灵里已经成为满足情绪需要而未必有实用价值的存在,中国文化已经失去生命力,在社会上没有起积极的作用。实际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学》),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写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不断深化,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掘。同时,新的实践也将赋予传统文化新的价值。换言之,传统文化既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重要的思想资源,也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和认同。
引领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没有任何一个民族可以抛弃其文化传统而重新开始。如今,全世界都在讨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之所以是中国的,是因为它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处处显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模式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体现。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里所强调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其本质内核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中国道路就有可能迷失前进方向;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中国精神就有可能失去内在灵魂;离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中国力量就有可能失去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