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内容丰富、涉及广泛、论述深刻。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就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有几个特点是很突出的。一是核心鲜明。这系列重要讲话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核心展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而“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核心。二是主线清晰。贯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主线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是目标明确。这就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民族复兴中国梦”,可以说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最重要的内容。学习这个专题对于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前进力量,对于把握发展大势、明确前进方向,对于赢得发展新机遇、开创事业新局面,对于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养、增强驾驭复杂局面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创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用4段沉甸甸的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后的多次讲话:如,2012年11月17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的讲话(简称“在新进中委班的讲话”)、 2013年8月19日,在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上的讲话(简称“8.19重要讲话”)和2013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都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新中国建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对于这一阶段关键要把握“艰辛探索”这四个字。这“艰辛探索”主要体现在这3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文化基础落后。毛泽东曾多次用“一穷二白”来表述新中国成立时经济文化基础落后的状况。1956年毛泽东在同民主党派负责人谈话时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2页);二是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当时只能向苏联学习,而且我们是认真而虚心地学习的。但是,我们党很快发现“苏联模式”不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总结这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毛泽东富有远见地提出,我们要以苏为鉴,走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三是我们自己在探索中出现了失误甚至是严重失误。如1957年后犯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错误。1966年后还犯了“文化大革命”这样长时间的全局性错误。尽管探索艰辛坎坷,但取得的经验教训是极其宝贵的,为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新时期探索新路打下重要基础,提供重要启示。
第二阶段: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当代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对于这一阶段,应从主要4个方面把握“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一是邓小平带领我们党制定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解决了如何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和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这重大问题,从而为统一全党认识,团结一致向前看奠定了思想基础;二是邓小平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总命题。这是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来的。从此,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了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三是回答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简称“三大基本问题”),邓小平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正反两面实践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回答了这“三大基本问题”,尤其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四是领导党和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四大概括了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重要内容在内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指出,这条道路己经初步形成,但是还需用三十年时间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一步“定型”。
第三阶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的考验面前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把这条道路推进到21世纪。
对于这一阶段主要把握“坚持和推进”这5个字。这一阶段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外情况尤其是国际形势非常严峻复杂。国内出现政治风波、经济风险和自然灾害。尤其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给我们带来的压力。江泽民曾用“黑云压城城欲摧”来表达当时我们遭受的压力。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我们团结一致挺住了压力,坚持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把这条道路推进到21世纪。
第四阶段: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我们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一阶段的“坚持和发展”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十七大和十八大都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两次概括都包含了这4个基本要点:党的领导、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和发展目标;二是深化了对总道路和具体道路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总道路与具体道路之分。迄今为止,党的文献己经明确指出并且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9条具体道路。
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述的创新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大量论述。并在以下这两方面有重要创新。
1、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极端重要性、由来和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道路是多么不容易。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了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了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中国实际”包括中华文化。这是形成中国道路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决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2、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放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长期奋斗的历史实践中来考察并揭示了它厚重的历史底蕴。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这个“长期”有多长?就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奋斗的90多年历史。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述上的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时代精神和新的内涵。
在此,有必要弄清楚“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应该说这两个概念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交替使用的。但是,仔细推敲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习近平总书记几乎每次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时都要追溯到它的源头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因此,今天我们讲的中国道路虽然主要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但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源头即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多次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厚重的历史底蕴。他在2013年3月两会闭幕会上的讲话时第一次明确用“四个论断”,揭示了这条道路厚重的历史底蕴。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厚重的历史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厚重历史底蕴的“四个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
第一个重要论断是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后开创的。关于这个重要论断,党的一系列文献尤其十七大和十八大都作了重要阐述。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委班的讲话”等重要文献中,对此都作了非常明确的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邓小平领导下,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个论断是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与毛泽东艰辛探索的关系即两个30年的关系。这是一个还未彻底解决的“思想理论问题”。 全党要在这个问题上形成共识,我认为关键是要把握十八大报告的这段重要论述和其中的五个关键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这里的五个关键词是“根本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这段论述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后多次讲到的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尤其是他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毛泽东同志毕生最突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性成就,并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因此,要正确对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这两个时期既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正确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或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因此,我们要从讲政治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
第三个论断是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这个论断内容丰富,历史底蕴深厚。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即对中国近现代史上先进的中国人的曲折心路历程进行考察,这对于我们理解这个论断是很有帮助的。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不是没试过君主立宪制、“多党制”、“议会制”和总统制等。这些都先后试过了,结果都失败了。先进的中国人陷入了郁闷、傍徨、无所适从等痛苦中。也就在这时候,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并取得胜利。这给先进中国人以极大鼓舞。正如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从这段精辟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毛泽东是从选择什么的“宇宙观”即什么样的“主义”来改变旧中国这个意义上讲“走俄国人的路”的。毛泽东认为,要改变旧中国,需要像俄国人那样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用革命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第四个判断是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滋养。前己论及, “中国实际”是包括中华文化在内的。正因为这条道路是对5000多年生生不息的悠久中华文化的传承,从而才有如此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生命力、活力和凝聚力。中华文化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沃土,又是极为重要的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了中华文化与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的关系。尤其是2013年的“8.19重要讲话”,用四个“讲清楚”深刻阐明了中华文化与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的关系。即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极端重要性和厚重历史底蕴等论述,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又是有鲜明的针对性的。一是针对国外希望我们走改旗易帜邪路的那些人和专挑中国道路和中国特色说事的那些人。从而昭告天下:中国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针对我们党内尤其是党员干部队伍的现状。现在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队伍的特点是文化程度越来越高,年龄结构越来越轻。这是优势,但不能成为把这优势变成“定势”,即把这优势看得绝对化了。从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角度看,领导干部还需要不断充实和更新各方面知识。其中历史知识是非常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领导干部要学好这门必修课。
党员干部为什么要重视学习历史呢?因为只有认识和把握了历史才能理解和掌握规律。我们党的文献有很多重要提法都属于规律性的结论。要记住甚至把它们背下来都是不成问题的,但要真正理解它必须认识和把握历史。用恩格斯的话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毛泽东指出:“不从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下手,规律是说不清楚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6页)邓小平曾经指出的,要让我们年轻干部和青年人多懂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作为领导干部的必修课的重要原因。2014年4月,他在欧洲学院演讲时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
综上所述,我们主要从两大方面分析了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点、现实针对性及其重要意义。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论述的创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
四、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治国理政纲领。围绕着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民族复兴中国梦内涵丰富。其主要点有: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面向未来的。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做到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美好的梦想是相通的,等等。但是,我们要把对中国梦内涵的把握,最终要聚焦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上来。
我们学习、宣传和研究民族复兴中国梦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忽视,二是泛化。所谓忽视,是指有的观点认为这个提法太通俗,没什么学理性。因而不重视学习、研究和宣传中国梦。这是不对的。民族复兴中国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团结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一面精神旗帜。正如刘云山同志2013年11月4日,在省部级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研讨班的讲话中指出:“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顺应了发展大势和人民期盼,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历史担当,中国梦已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共识,成为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和高昂旋律。”中国梦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强烈反响,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所谓泛化,是指把中国梦仅仅理解为是个人的梦想。中国梦无疑与每个中国人都有关系。但仅仅理解为是个人的梦,这是片面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我们当然可以从多个维角度或多个层面上来理解民族复兴中国梦。如航天梦、强军梦、美丽首都梦、生态友好梦等。但是,都要把对中国梦的理解、宣传和研究聚焦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来。此外,把不属于中国梦的内容往民族复兴中国梦里面装,这就是泛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对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注意不要概念化、不要固化、不要庸俗化、不要好高骛远。
我们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还要深刻分析和把握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复兴中国梦论述的重要内容,即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必须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首先,我们要把握民族复兴中国梦贯穿于中国道路的始终。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不懈探索,寻找救国救民道路,却在很长时间内都抱憾而终。因此,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面临两大历史使命。一是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简称“救亡”),二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简称“复兴”)只有完成前一个历史使命,才能为后一个历史使命的实现而奋斗。而后一个历史使命的完成,那就是中国梦的实现。因此,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伟大历史使命而奋斗的历史过程看,民族复兴中国梦贯穿于中国道路的始终。
其次,我们要把握只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能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前己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源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这条道路我们已经走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已经成功开拓,但还要继续推进。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持续地走下去,就能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那又如何理解只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才能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呢?这需要从邓小平关于制度和制度体系定型的战略思想说起。邓小平是伟大战略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就提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这是邓小平的重要战略思想。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简称“2.17重要讲话”)中指出,邓小平这个重要战略思想是我们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依据。这个改革总目标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制度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总道路和具体道路之分。而具体道路实际上也就是各个领域制度和制度体系的总和。只有使改革开放以来创立的各项制度和制度体系定型,才能使这些具体道路定型,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道路最终定型。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和推进过程,也就是各项制度和制度体系即具体道路的定型化过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只有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才能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位一体的:道路是指明发展方向,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指明了方向,又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当然,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制度体系定型的任务既极为重要,又非常紧迫。根据邓小平的论述,实现制度体系定型这一目标的时间是2022年。因此这一重任落在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努力取得‘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
总之,提出民族复兴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提出民族复兴中国梦,顺应了国内外发展大势,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历史担当。民族复兴中国梦已经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共识,己经成为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和共同目标。我们坚信:只要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是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央组织部师资库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