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中央政府曾经考虑在京西三里河建设相对集中的中央行政办公区。现在的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等大屋顶式办公楼,实际上都属于规划中新办公区的一部分。但非常可惜,该建设规划因故中断,结果一延数十年,国家部委散布全城,至今缺少集中便利的中央行政办公区。如今的京津冀一体化,为解决这个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契机,有可能在更加广阔的空间内选址建设新的中央行政区。
择址集中建设
中央行政区的7个理由
世界上的很多困局,通过转变思路走出。红军转战至湖南通道,如果不转变思路,西入贵州,而是坚持北上湘西,危局必成死局。眼下时常雾霾笼罩、车辆拥堵的首都北京,如果不转变思路,人居环境和办公环境都难以从根本上改善。实事求是,摆脱惯性思维,敞开心扉,以利市民,利京官,利办事各地,利驻华使节的四利理念,从战略层面进行思考,不难看出择址建设中央行政新区的多种理由。
(一)择址集中建设中央行政办公区,是迁址不是迁都。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即政治与文化中心,绝对不宜变更。在保持首都北京政治文化中心地位不变的大前提下,为了改善中央办公环境,有利于市民,中央行政办公区完全可以择址新建。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新概念下,于京畿之内,选择任何地块建设新的中央行政区,都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迁都。换言之,以北京为依托,即使在河北某处借地新建中央集中办公区,也可以说是一片属于首都北京的中央行政特区。
(二)高铁支持中央行政区迁址而不迁都。如果仅有京津冀一体化的新概念,而没有高铁“缩地”的硬件支持,从北京核心城区到中央行政特区需要较长时间,那么,距离感还是会给人带来迁都感。有了高铁支撑,情况则大不相同。按照北京人的交通时间观念,只要路上时间不超过1小时,人们就会觉得没有离开北京,似乎还在五环以内。
(三)减少流动人口,缓解交通堵塞。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中央党政军机关散布于北京城区之内,各地来京办事的人员与车辆,川流不息,无疑是加剧北京交通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央行政区离开喧嚣的北京核心城区,迁往百公里之外的某一新址,对于缓解北京的交通堵塞问题,显然是釜底抽薪的有益举措。
(四)有助于改善北京空气质量,施惠市民。中央行政机构搬离时常被雾霾笼罩的北京城区,降低首都核心区域的人口密度,相应扩大公园与绿地面积,减少往来车辆,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市区空气质量,有益于市民身体健康。
(五)改善国家机关办公条件,提高中央政府办事效率。选择有山有水、负离子多、人口稀少的地方,集中建设新的中央行政特区,可以显著改善国家机关的办公条件,提高中央政府的办事效率,同时便于地方党政人员到中央请示汇报工作,外国驻华使馆也能从中受益。
(六)行政功能突出,工作生活设施一流。由于有首都北京为依托,在新建的中央行政区内,不仅无需发展产业,而且不必单设高等院校与大型医院等文教卫生机构。如有需要,相关的顶级专家,都可从北京很快赶到。但新区内的街道车站、行政大楼、公寓住宅、中小医院、幼儿园、中小学、图书馆、体育馆、公园广场和购物超市等工作生活设施,则应当建成世界一流的。
(七)凭借后发优势,可以领先全球。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刚刚开始探讨,理应后来居上。只要选址得当,理念先进,再加博采众长,精心设计,我国新的中央行政区,一定会超越美国的华盛顿特区,建设成为全世界最亮丽、最便利的大国行政中心。
万事皆有利与弊,中央机关与国家部委集中迁往新址,对北京市难免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但各种可能的不利因素都加起来,也很难超过上述7项好处。因而总地说,以首都北京为依托,选择适当地址,集中建设新的中央行政区,利大于弊,值得进一步探讨。
中央行政新区选址的
6个条件
(一)中央行政区距离首都北京核心城区的距离,宜在100~300公里之间,高铁运行20~60分钟之内。这样就可避害趋利,既远离闹市喧嚣,又尽用北京城区的各种资源。
(二)中央行政区选址的大致方向,宜在北京城区西南、太行山东麓。比起北京城区,在遇到战争时,这样的方位,易于进退,便于转移周旋,保证首脑机关安全。
(三)中央行政区选址的可征地面积,宜在40~60平方公里之间,以便远期最多能够容纳30万~40万人口。
(四)中央行政区选址的地形地貌,必须有山有水,有起伏的丘陵,有丛林果树,但不要有大面积的平坦耕地。这样就可避免毁坏宝贵的良田,尽量利用不宜耕土地,同时又可借用自然景观,易于筑造人工园林与防空设施。
(五)中央行政区选址的现有居民应当较少,新区建设完全可以吸纳他们,不必考虑向外地移民的问题。
(六)中央行政区选址的现有交通条件可以相当落后,新区建设完全能够在空地上打造出世界上最先进、最完善、最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
对中央行政区
建设格局的5点构想
(一)中央各部门办公楼及国家元首官邸,应当分布于中央行政广场周边,便于彼此联络。为此,中央行政广场需要足够大,足够漂亮。各部门办公楼的楼顶,坚固平坦,能够起降直升飞机。
(二)中央行政广场的地下,应当建有多层宽敞的轨道交通枢纽,既有自由上升到广场四周地面的步梯与直梯,又有安装着传输带的设卡通道,通向各部门办公楼与行政公寓区。广场地上的椭圆形中心,应当平坦空荡,便于起降直升飞机。广场周围环绕宽阔的机动车道,连通各部门办公楼的地下停车场。
(三)从外侧环绕中央各部门办公楼的部门首长官邸和行政公寓,形成环形高档廉租行政公寓区。在公寓区与办公区组成的整个环状生活工作区地面上,没有机动车道,只有步行小路,树荫如盖,鸟语花香。在生活工作区的地下,建有多层停车场和宽阔的机动车道,直通从外侧环绕行政公寓区的一环内外辅路。
(四)在一环与二环之间,建设商品房及幼儿园、中小学、图书馆、体育馆、公园、医院、餐馆、酒店、理发店、菜市场、购物超市等公共与商业服务设施。二环之外,可以适当发展物流、娱乐、休闲、观光果园和采摘农场等产业,严禁不必要的产业进入。
(五)按照中央行政区远期发展40万人口的城镇规模测算,二环以内的总用地面积应考虑为50~60平方公里。其中:中央行政广场大约用地1平方公里,行政办公生活区大约用地19平方公里,公共与商业服务区大约用地30~40平方公里。二环之外的产业区域,不划入中央行政区的建设用地范围。
建设中央行政新区
将产生的3大利好
(一)强劲推动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央行政新区建在北京核心城区西南百公里之外的地方,会立即坐实京津冀一体化的概念,使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都把整个河北省视为我国的京畿地区。这无疑会极大促进河北省的产业升级,显著加速京津冀一体化的实际发展进程,让我国的第三增长极迅速崛起。
(二)普遍提升全国城市的建设水平。采用现代技术,依据现代理念,新建一片中央行政办公区,形成一座常住人口中等规模的高度现代化新城,这无疑会在市政设施建设方面,为全国城市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这一示范效应将给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注入新的活力,让城市更加宜居,从而普遍提升21世纪的城市建设新水平。
(三)必定带来显著的政治利好。远离北京核心城区百公里以上择址集中建设中央行政新区的最大好处,不是经济方面,而在政治领域。从政治角度看,集中的中央行政新区,便于中央机构之间的风气比较,会带来新气象、新作风,有助于简政放权。在中央行政新区内,为使现职官员能够就近居住,保证步行上下班,一环之内的行政公寓,只可租用,不能出售给私人。部委官员调离现职或者退休,都要退出所租公寓,租用新职所在单位的公寓或退居自家房产。这样自然就会增强中央部委官员的公务员意识,显著提高行政效率和透明度。上行下效,如此作法与风气传播到各地,有助于在全国范围加快实现政治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