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开创性的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理论指导。一种理论再好,如果不能转变为方法论,就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 “摸着石头过河”,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方法论通俗形象的表达,是富有中国特色、具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对此,不能只作水深水浅、石头大石头小这种表层解释,而要从哲学层面对它所具有的方法论智慧作准确把握。
“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体现的中国智慧是尊重生活实践
生活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的首要方法。改革开放是我们从来没有干过的新事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缺少经验,因此,必须坚持实践先行,在实践中探索,“摸着石头过河”。马克思曾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从实践层面论述了 “试验”、“实证”、“经验”的必要性,并认为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生活智慧的升华。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这一思想,他说,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既然是“试验”,就要有点儿“冒”的精神和“闯”的干劲。“冒”是说不怕,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闯”是说扎实肯干,走出新路。“试验”是把二者结合起来。
改革开放没有现成的路可走,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摸着石头过河”是要在试验探索中“杀出一条血路”,这具有鲜明的试验性、探索性、风险性,因此,在实践层面要敢于试验,大胆尝试。邓小平指出,成立经济特区是“试验”,“一国两制”是“试验”,否则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改革开放中的每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经过试点探索,充分试验,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及时总结成功经验,进而在更大范围推开,使整个社会分享改革经验。“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的财富”。当“经验一天比一天丰富”,我们就会成功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摸着石头过河”就是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改革开放政策的源泉是实践,改革开放政策的依据也是实践。改革开放要“靠实践”,不能“靠本本”。任何“本本”,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都要同实践相结合,接受实践检验,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改革开放政策要用成功实践的事实教育干部和群众,使那些观望者、质疑者,甚至否定者,“看到凡是执行改革开放政策都好起来的,他们就都跟着走了”。比如,改革初期,对于农村联产承包的改革,有些人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并不能完全接受和理解,有观望的、质疑的,甚至还有否定的。面对这样的局面,邓小平指出,“对这个政策有些人感到不那么顺眼,我们的做法是允许不同观点存在,拿事实说话”,“改革的政策,要通过事实的证明才能够被普遍接受”。改革开放试验的每一步,都要“拿事实来说话”,用实践来验证,对的坚持,错的要改。实践是检验改革开放的标准。
“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体现的中国智慧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改革开放的主体。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物质活动、精神活动、交往活动、社会变革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主体动力的重要作用。
改革是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没有人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任何改革都难以取得成功。“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事物的产生,改革开放中每一方面经验的创造和总结,无不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的发明和推行是如此,民营工商企业限制的逐步放开也是如此。
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是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价值追求。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共产党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改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从合规律角度看,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从合目的性角度看,改革是为了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诉求和意愿表达。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善于把发挥领导集体智慧和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统一起来,用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改革发展,同时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党的政策主张。邓小平始终把“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改革工作得失的出发点和归宿。改革要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邓小平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逐步提高人民的 “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人民的日子是不是好过些是衡量一切工作的重要标准”。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判断改革开放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之一,就是看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这里,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实现了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体现的中国智慧是尊重认识发展规律
“摸着石头过河”属于认识论范畴。在这里,“摸着石头”讲的是个性、个别,“过河”讲的是共性、一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正确思想的产生是一个过程,即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我们对改革开放规律性的认识,同样经历了一个由局部的、个别的“摸石头”感性认识,到全局的、一般的“过河”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认识过程。
“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说所有的改革都要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局,由表层到深层逐步向前推进。在改革开放之初,对于改革什么、怎样改革,哪些先改、哪些后改,哪些要到下一个阶段才能改等问题,先是没有弄清楚,或者没有完全弄清楚,经过“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大胆尝试,反复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有了成绩,同时也摔过跟头,碰过钉子。正是有了改革开放成功和失败的比较,才使我们对改革开放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改革开放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然后逐步地发展成为对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深刻革命历史作用的全面认识或比较全面的认识。
正是经过30多年“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历程,我们才积累了经验,摸到了规律。早在1962年,毛泽东就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艰难、成功地认识中国革命规律这一历史情况,明确指出:“如果有人说,有哪一位同志,比如说中央的任何同志,比如说我自己,对于中国革命的规律,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完全认识了,那是吹牛,你们切记不要信,没有那回事。 ”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是这样,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改革开放内在规律的认识也是这样。应当指出,对改革开放历史必然性和内在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从中国实际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经验到有较多经验,从总结经验到理论概括,从理论发展到理论创新的辩证认识过程。那种认为改革之初就对改革开放的内在规律有全面的认识、就应当有改革开放的顶层设计的看法,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违背认识发展规律。
总之,“摸着石头过河”作为实践智慧,使邓小平改革方法论在社会深刻变革中得到成功实践,作为方法论使改革开放的内在规律在社会深刻变革中得到全面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