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下简称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舆论在为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叫好的同时,也在困惑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一贯弘扬的奉献精神之间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决定性作用下,如何正确认识劳动价值问题;二是担心权力市场化,一些党员干部以权谋利。如何看待二者关系?二者是对立矛盾的?还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答案显然是后者。
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对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劳动价值有一个准确、科学的认识。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所谓“决定性作用”,是指市场在所有社会生产领域的资源配置中处于主体地位,对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商品价格拥有直接决定权。可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是针对经济领域、针对商品而言,是一种经济的运行方式,是一种资源调节的手段。
劳动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不可或缺的资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动和土地,是财富两个原始的形成要素。”恩格斯说:“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它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重属性。正确认识劳动价值,既要看到劳动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要看到劳动在促进商品经济社会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生存发展需要,不在市场上用于交换的劳动,比如,自己吃的菜自己种,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还有义务助人、参加公益劳动、从事无私奉献的慈善事业等,按照马克思主义商品的概念,这些劳动不能形成商品价值,但不能忽视或否认这些劳动巨大的社会价值。基于此,不能简单地用商品经济价值来衡量劳动价值。劳动在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中的作用与社会价值不可估量。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正确对待劳动的商品价值,在全社会范围内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机制。当下,收入分配还存在着诸多的矛盾和问题,包括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部门较大的收入差距问题,包括体制内的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问题,中央深化体制改革小组已经出台了《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并按照既定的分配制度,不断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我们相信通过分配体制和薪酬体制改革,商品劳动的价值一定能够得到科学体现。
劳动属于资源范畴。那什么又是资源?马克思、恩格斯的定义,既指出了自然资源的客观存在,又把人(包括劳动力和技术)的因素视为财富的另一不可或缺的来源。可见,资源的来源及组成,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还包括人类劳动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还包括人力、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那么党员干部依靠自己的智力、能力因素,赢得人民的认可,掌握人民赋予的权力,这个权力能算做资源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既不是资源,更不是商品,绝不能适用市场利益决定原则。
原因有二: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适用于经济领域,是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资源的调节手段。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属于政治和社会管理领域,政治和社会管理遵循的是法律和规章,不是市场化原则。如果说二者有交集的话,也是党员干部要运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决定性作用保驾护航,同时,科学的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应有的职责。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党员干部只是代行人民的权力,并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这里面既有在长期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群众对党员干部建立起来的信任,也有国家法律和制度的规定,更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市场化运作,既违背党的宗旨、国家制度,更违反法律、法规。
当前,确实存在着腐败分子贪污、贿赂等黑色、灰色收入问题,也存在着一些党员干部的付出和收入不相协调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健全体制机制,加快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严厉打击腐败等违法犯罪行为。同时,引入和规范竞争机制,打破体制内的“平均主义”,真正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破除论资排辈现象,并建立起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工资增长机制,满足党员干部的正常生存与发展需要,激发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与奉献精神不是对立的,而是相得益彰。
一方面,物质与精神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两个方面现象。人的追求、奉献与索取本身就包含着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市场的决定作用,是就市场经济实体的运行规律而言的,奉献精神,更多是从人的精神追求角度而言的。当然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市场手段,必然会对人的精神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认为市场经济天然必然造就拜金主义的价值观也是不确切的。不论是从世界首富的公益慈善事业,还是一些知名人士的无偿捐献,我们都能看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更高精神追求一面。奉献精神,应该是市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提升到一定阶段后,人们的一种更高精神追求。前面提到,在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和完善收入分配体制的条件下,使收入能够恰当合理的反映人们的付出,既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人们素质与精神境界的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劳动本身就既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手段,也是对社会的奉献,任何合法、有益劳动的社会价值都应该得到充分的认可和尊重。适当合法的索取和回报既是满足了个人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对有偿劳动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我们都应该充分尊重。提倡对社会和他人的无私奉献,因为无私奉献是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和行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应该指出,无私奉献不是要事事都奉献、时时都无私。所以也不是什么领域、什么职业都遵循市场经济运行模式,把所有的劳动价值都按市场决定作用作价是十分荒谬,甚至违法的。必须要从具体领域、具体事情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市场决定作用发挥的范围和程度,同时,也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
再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存发展需要之后,会有更高的自我价值实现乃至超越自我的精神需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个人的艰苦努力下已经先富起来,倡导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既有助于先进群体实现更高的社会价值,先富带动后富,改变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也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节社会矛盾、凝心聚力,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迈进。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党和政府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从不同的领域、层面和角度,提出的国家治理和调控的方式。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并行不悖,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