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十月一日,习仲勋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纪念建国50周年庆祝活动。在当天的焰火晚会上,他对在场的中央领导同志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永远都不要忘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说这话时,习老已是86岁高龄,也是他最后一次登上天安门。这是他一生饱含智慧的政治理念的最深刻的表述。现在听起来仍然如警钟般振聋发聩。可以说,这是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以来党内高层发出的最深刻、最有哲理,同时又最具警示意义的政治教诲。值得所有中国共产党人深入领会和思考。
习仲勋是我党老一辈最受爱戴的革命家之一。他从来没有整过人,没犯过“左”的错误,一生都在做“雪中送炭”的事。毛主席在给吴玉章祝寿的时候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革命,一贯地有益于人民,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习仲勋就是这样一个人。
习仲勋做的好事归结到一点,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习近平同志在《父亲往事——忆我的父亲习仲勋》中写道:“在他心里,人民至上,党至上,为党和人民而战斗、奋斗,是他心里的无上快乐”。
关于“民为邦本”的思想,在我国由来已久。最有名的是孔子的一句话:“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李世民更是经常引用此语告诫臣下,所以这句话几乎成了历代政治家的座右铭。
但是我们细加分析不难发现,习仲勋的说法要比历代政治家的表述更深刻,更富有哲理。在孔子或唐太宗的表述中,不管是“载”还是“覆”,“水”和“舟”都是两回事,其关系都是外在的。再比如,在“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说法中,“得民心”与“得天下”是被作为具有因果关系的两件事来表述的。“得民心”是因,在前,“得天下”是果,在后。这种分离,表面来看似乎无甚紧要,但却隐含着一种危险,那就是,一旦“天下”到手,目的达到,“民心”似乎就可有可无了。对于政治家来说,这是一个可怕的认识误区。可以说,古往今来的丧权者,国破家亡者,皆由于此。
相反,在习老的表述中, “人民”和“江山”(即政权)却被看做是一回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就好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的。这种说法的深刻意义在于,它足以警示我们认识到:你失去了多少人心,同时也就失去了多少江山。这是“当场”就要兑现的一笔账,由不得你“赊账”到将来。比如中国古代的贪官有一句口头禅,叫做“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可是,这种“由人笑骂”的官员,还有什么“权威”可言呢?不用问,他所管辖的那块“江山”必已丧失殆尽矣。
如果我们再从政治哲学的层面来理解习老的这句名言,更感到深刻至极。这要从政权的实质说起。从最抽象的意义上说,所谓“政权”就是为保持、维护社会的某种“有序状态”而成立的社会机构。这种“有序”,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某种秩序。任何社会,除了“革命时期”而外,都必须保持某种稳定的有序状态。这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证。为了维护这种有序状态,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就产生了国家机器,产生了政权。政权所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秩序,而人则是这一秩序的构成要素。所以政权的实质在人,而不在江山。就此而言,习老说,“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是十分深刻的至理名言。
政权产生之后,由于“工作的需要”,逐渐开始“异化”,产生出一种“物化形态”,这就是官印(俗称“印把子”)。于是事情变得复杂起来。如上所说,“政权”本来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秩序的表现,但是现在它却变成了一个“物”,变成了一个能够呼风唤雨的“魔杖”。这种情况,使人陷入幻觉,产生迷信,它与当年马克思所批判的“商品拜物教”具有同类性质。我们不妨称之为“权力拜物教”或“公章拜物教”。在这些“教徒”们看来,他们的权力似乎就存在于这个小小的“公章”当中,与人民群众没有任何关系。所谓“有了权就有了一切”,就是这种“权力拜物教”观念的最直白的表露。在这种观念支配下,枉法弄权的坏事纷纷出笼,权力成了某些人攫取个人私利的工具。
时至今日,“权力拜物教”的影响仍然不可低估。我们的一些同志可能以为,夺取政权是件一劳永逸的事。剩下的就是如何发号施令、行使政权、重整江山、改造世界了。他们忘记了还有“人民”这回事,忘记了政权的实质不在“江山”,而在人民之中。在政权运行过程中,人民不是冷漠的旁观者,也不是任人驱使的会喘气的工具,而是以自己的全部感受和情绪参与其中的主体力量,是“大音希声”的历史主人。如果说,习老所说的“人民就是江山”是在教导我们:只有取得人民的支持,才会有巩固的政权,那么,“江山就是人民”,则是在告诫全党,千万不要因为有了“江山”就忘记了人民。否则,亡党亡国,江山易手,绝非危言耸听。
那么应该如何做才能取得人民的支持呢?在这方面,习老用他70年的革命实践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这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除此之外,别无他法。更何况,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如果我们手中的政权不能为人民谋利益,那么它就没有任何意义。得之不足喜,失之不足忧。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道德准则,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说到这一点,人们不会忘记毛泽东早在抗战时期说的一句名言:“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
现在,70多年过去了,造反取得成功,社会主义也干了起来,那么,对于今日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是否归根结底还是 “造反有理” 呢?显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道理,作为写在纸上的历史文献,它躺在图书馆里,一千年也不会变。但是马克思主义一旦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它就具有了与时俱进的蓬勃生机,就会焕发出无穷无尽的生命力。这是因为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给他提供了新鲜的思想营养,同时也提出了新问题、新任务和新方向。马克思主义者在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同时也就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对于今日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的道理仍然是千头万绪,但是归根结底却应该是另外一句话,这就是“造福人民”。这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要求。
而且,从“造反有理”,到“造福人民”,也是完全合乎逻辑的。因为当年造反的目的,不单是要推翻一个旧世界,而且还要建设一个新世界,要造福人民,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千千万万先烈不惜牺牲生命为之奋斗的目标,不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中国吗?
再说,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来看,“造福人民”的口号也是有出处的。事实上,我们通观马克思的著作便不难发现,马克思不单是一位呼吁工人阶级起来造反的伟大的革命家,而且是同情工人阶级苦难命运的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以他个人的家庭和学问,他完全可以过上优裕的上等人的生活。可是他却选择了一条颠沛流离的革命之路,并因此而贫困终生。恩格斯曾经幽默地说,马克思是有史以来口袋里最缺少货币的“货币理论权威”。马克思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想改变他们的命运,想拯救人民于水火。正是这种伟大的使命感和人文情怀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了唤起民众的巨大感召力。每一个共产党人都应该具有这样的情怀,而且不论到什么时候都不应该丢掉它。否则就等于背叛了自己的信仰。
可是对照马克思,对照习老,再检查一下我们自己,我们对贫困户,对农民工,对入托难、上学难、看病难、办事难,对人民群众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的具体困难,我们“挂”了多少心?“萦”了多少怀呢?如果我们的官越做越大,而离人民越来越远,那就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
综上所述:习老的名言使我们认识到:人民是政权的根本,政权必须为人民造福。人民和“江山”是不可分的。离开了人民,“江山”就是空的,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意义。“人民”和“江山”不可分,这八个字当中,包含了我们党执政几十年来无数成功的经验和惨痛的教训,需要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用毕生的精力去学习,去领会,去身体力行。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永远和人民在一起,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会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