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1]12这是对全党大兴学习之风的动员令,对于提高全党学习水平、提升领导干部素养、确立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尤其是理论自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以说,全党大兴学习之风是确立理论自信的根本途径。
一、理论自信的前提是理论自觉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2]12因此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2]16。这里所说的“理论自信”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定信念,亦即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2]50。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即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这是一种科学的、自觉的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坚持科学真理,坚持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政治方向。因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即坚定信仰是科学的、自觉的信仰。而以科学认识为基础的“理论自信”必以“理论自觉”为基础。这是因为:
其一,科学信仰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信仰,不是超自然、超人类的宗教信仰;是从人们的世俗生活和现实社会中揭示出来的进步人类的现实价值目标,不是超验的宿命;是实实在在、切实可行的现实理想,不是虚幻、空洞,可望不可即的“乌托邦”。
其二,科学信仰是建立在科学认识基础上的信仰,不是盲目地崇拜和追随。科学信仰的确立过程亦即科学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对某种理论理解越深,对其威力、指导意义领会越深,对此种理论的信念也就越强。只有当人们将得到科学证明的真理性认识转化为实践活动的指南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且取得成功时,才能对已被证实的科学真理产生坚定信念,科学真理也就内化为一种信仰。
在人类认识的过程中,“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一方面,理论自觉需要理论自信的支撑;另一方面,理论自信又需要理论自觉打基础。
真正实现对一种理论的自觉至少需要做到以下三条中的一条:其一,熟知乃至通晓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能从根本上准确无误地把握这一理论的主要精神;其二,能熟练地、灵活地运用这种理论,并能在运用过程中自觉地纠正不符合这种理论的错误倾向;其三,能根据实践的发展创造性地推进这种理论的发展。显然,要完全做到其中的任何一条都是困难的,非有很高的理论素养不可。因此,培养理论自觉需要一个从不甚自觉到比较自觉到更自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理论的自信程度也在这个认识深化的过程中逐渐提升,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对于博大精深的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自觉的培育更是如此。
从当今中国的现实看,能否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中普及马克思主义,培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则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在当今利益格局多元化的时代,国内外各种思潮此起彼伏、相互激荡,对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多重冲击。在这种大背景下,只有不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武装群众,在人民大众中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并转化为人民大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才能不断向纵深推进。
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只有学懂、领会了贯穿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1]8。
二、理论自觉的前提是理论学习
理论自觉以对理论的刻苦学习为前提条件。因此,加强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大兴学习之风,是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觉,并进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根本。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号召全党贯彻落实。十八大更是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2]50。在“三型”执政党建设中,“要把学习型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学习是前提,学习好才能服务好,学习好才有可能进行创新”[1]6。
学习型政党就是善于学习、不断创新的政党。学习指的是全面学习,不仅意味着获得理论知识,提高理论自觉,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包括重视党性修养,对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以改造,全面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理论武装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没有停止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掌握和运用。用正确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应建立在对理论的认真学习和正确领悟的基础上。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1]12
富有创新精神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必要前提。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更需要我们党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创新的思维方式,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新的观点和认识,形成新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而波澜壮阔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因此,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1]7。他还指出,“要认识好、解决好各种问题,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强我们自己的本领。增强本领就要加强学习,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1]3。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过程中,要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我党的普遍共识,努力使创新精神在全党全社会中得到全面的体现。学习型政党和创新型政党是合为一体、不可分割的。
可见,大兴学习之风,必须建设好学习型政党。加强理论学习,既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党保持纯洁性、先进性,永葆青春活力,不断开拓前进的根本举措。
当今,要大兴学习之风,建设好学习型政党,提高理论自信,必须认真学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首先,如上所述,我们所说的“理论自信”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是主体对于某种思想的真诚信服。这种真诚信服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以主体对某种理论的深刻认知为基础的。显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自信,来源于主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认知、理解掌握和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表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实践,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把握的重大理论问题、战略部署等,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我们要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毫不动摇坚持和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其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其次,如上所述,理论自信以理论自觉为前提。而所谓“自觉”,并非对理论的浅尝辄止所能达到,非要做到对理论的“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掌握不可。这就要求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同志指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拜人民为师,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千万不能夸夸其谈、陷于‘客里空’。”[1]10
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说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3]815毛泽东指出,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是“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3]800。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曾以这样一副对联为理论脱离实际的人画了一个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说:“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如果有人真正想诊治自己的毛病的话,我劝他把这副对子记下来;或者再勇敢一点,把它贴在自己房子里的墙壁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点调皮都是不行的。”[3]80这就告诉我们,大兴学习之风,必须大兴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增强问题意识,善用底线思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提升理论自觉,确立理论自信的根本保证。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群众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源于广大群众,并且只有运用于实践才有生命力。因此,大兴学习之风,必须尊重群众、面向群众,善于倾听群众中的呼声,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从群众经验的海洋中吸取知识,源源不断地吸取群众的智慧,到实践中去寻求真理;必须有相信群众和尊重群众的态度,要有满腔的热忱,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要有求知的渴望,要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信,实质上就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自信,而大兴向群众学习之风,正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对坚持我党宗旨意识的要求。
最后,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以更好地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是大兴学习之风之核心。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以更好地认识国情,更好地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地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
三、“好学乐学”:大兴学习之风的首要环节
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恩格斯通过对1848年以后德国理论界状况的分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指出:“德国人的理论兴趣,只是在工人阶级中还没有衰退,继续存在着。……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从工人阶级那里得到了同情,它在官方科学那里是既没有寻找也没有期望过的。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4]恩格斯的这段论述清楚地告诉我们,工人阶级所具有的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兴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得以传播的前提条件,这种理论兴趣只有工人阶级那里才有,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只能面向工人阶级大众。
恩格斯在此所说的“理论兴趣”,正是大兴学习之风的重要前提和首要环节。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做到“好学乐学”,即“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兴学习之风的首要环节是大兴好学乐学之风。
要做到“好学乐学”,首先要培养乐于学习的高尚情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成为主体的“自得之感”即一种乐趣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成效的学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知之”是主体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好之”是主体的志向所在;“乐之”则是主体乐于实现这种志向。只有达到这种以学习为实现自己的志向所必须的手段,为最高人生乐趣的境界,才能把学习视为自身不可或缺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充满诱惑的时代,面对五光十色的多彩世界,选择面很宽,但一个人的业余时间是有限的,不用高雅兴趣去占领,就会被低级趣味所占据。尤其对于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来说,如果流连于奢华生活而随波逐流,就很容易被物欲本能所支配而走向庸俗,甚至在金钱美色的诱惑下失足。因此,对领导干部而言,能否抵制各种诱惑而静下心来专注于理论学习,并持之以恒,不能不说是一种严峻的考验。
早在中央党校2009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时,习近平同志就在讲话中指出,党内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情况总的是好的,但一些党员干部和党组织的学习状况确实不容乐观。集中表现在:有些党员干部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学;有些党员干部装点门面、走走形式,不真学;有些党员干部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深学;有些党员干部食而不化、学用脱节,不善学。凡此种种,都是未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表现。相反,却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一种厌倦、一种对立于生活的任务。
正是因为没有“好学乐学”的情趣,在一些党员干部身上出现了各种应付理论学习的怪现象:一些党员干部借口忙而不去参加学习培训,视校纪校规为儿戏,“花名册”上挂个名,上课点名由司机冒名顶替,论文和学习心得由秘书代笔或写作班子搞定;一些党员干部人在党校,身坐课堂,脑子里想的却是如何借同学关系拉帮结派攀交情,课堂成为“交际场”;一些党员干部借学习考察之名行吃喝玩乐之实,或利用公款互相请吃,或利用哪个学员在风景名胜区任职的便利“到此一游”,一切开销均记在接待单位名下;更有甚者,个别领导干部把党校作为接受下属“慰问”,收受下属礼品、红包的“公关场所”,学习则草草走过场。
可见,大兴好学乐学之风的前提是培养乐于学习的高尚情趣。每一名领导干部都应该把学习看做是最健康、最高尚的消费,把书籍作为良师益友,做到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在学习中培养高雅的情趣,努力达到古人所说的“至乐莫如读书”的境界。
要做到“好学乐学”,还要有开拓进取的上进心。学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因为,人是一种文化动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引领。学习正是接受文化熏陶的必然途径。人的本质决定了学习的必要性。如高尔基所说:“每一本好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性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高尔基的言下之意在于,学习成就人类并实现人类进步。这是人的本性使然。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中成长成熟的,世间没有谁能生而知之,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尤其对一名领导干部来说,道德品质的升华、政治素养的提升、执政本领的增强,更是离不开学习。如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1]6这是因为,缺乏知识、缺乏本领,就做不了工作;不懂规律、不懂门道,就做不成工作。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以变革、创新为显著特点的时代,知识的“折旧率”越来越高,如不及时更新、充电,就无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社会在不断发展,新事物层出不穷,新问题不断涌现,新情况不断发生,尤其是面对波澜壮阔、亘古未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学习的任务更是艰巨。唯有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在持之以恒的学习过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现新飞跃,才能与时俱进,不至于落伍。学无止境,学海无涯。我们必须虚怀若谷,永不自满。毛泽东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6]面对当前日新月异的国际国内形势,一个负责任的、谦虚的和具有自知之明的领导干部,必须常怀本领恐慌之感,恪守执政兴国、执政为民之责,努力促使自己成为勤奋好学的模范,不断用新知识、新思维来丰富自己、提升自己。
要做到“好学乐学”,归根结底要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注重人文素养的学习和养成。人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辩证过程,也是一个由意见到知识并升华为智慧的过程,这里包含着人类认识的三个不同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意见”,即未经充分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的阶段性认识成果。处于意见层次的认识成果是“以我观之”的产物,属于特定认识主体的“主观见识”,尚未取得普遍性品格,即使是某种真理性或有效性的意见,也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尚未成为共识,有待批判性地进行考察、论证、检验。第二层次是“知识”,即按客观事物的规律考察对象,通过对意见的验证所达到的真理性认识。处于知识层次的认识成果是“以物观之”的产物,克服了“私见性”,取得了普遍性品格。从意见到知识,是学习的结果,体现了学习的成效。然而,知识还不是智慧。从意见到知识并未达到人类认识的最高境界。达到智慧层次的人类认识还需密切联系人格认识客观世界,即是“以道观之”。按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先生的说法,“以道观之”,即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最高阶段,体现了人类的智慧。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则认为,“理智并非‘干燥的光’,认识论也不能离开‘整个的人’”[7]。意思是说,整个人类认识都是离不开人格的。依据这一思想,理论学习并非仅仅是知识层次的认识成果的接受、理解和掌握,更是人格的铸就、德性的养成,化理论为德性,实现理想人格。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所谓努力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目标的最终实现应该是大兴学习之风的根本宗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8.
[5]论语·雍也.
[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5.
[7]冯契.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