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车
我的足迹

打印 加入Vip

中国应承担什么样的大国责任

 时间:2014-09-15 14:18:00 |  罗建波 | 字体:【 】| 阅读: 108

西方国家常从它们的国际秩序及其全球利益出发,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未能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并对中国提出了种种批评和指责。毫无疑问,中国应该根据自身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增加对世界的贡献,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但在对谁负责、如何负责以及负多大责任等问题上,仍需要根据自身能力、国家利益及国际社会大多数人的需要来确定。

“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是当前中国较为恰当的身份定位

探讨中国的国际责任,离不开对中国国家身份的界定。

首先,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从人均经济份额、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以及其他社会综合发展指标来看,中国在相当长时期里仍只能算作发展中国家,更何况中国还有幅员辽阔且经济仍十分落后的中西部地区,以及按联合国标准还有超过1亿的贫困人口。如果把中国与美欧发达国家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中国离发达国家都还有很大距离,中国还是一个真正的发展中国家。正如外交部王毅部长所提醒的那样:“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中大国仍然是中国的基本定位。中国还并非富国强国,要让13亿中国老百姓真正过上幸福生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同时,中国也要自信地认为,中国是一个大国。无论是中国的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外汇储备,还是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和投资,都表明中国并非一个普通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的评价,并不完全取决于该国的人均经济水平,而更多地看其经济总量及其总体的国际影响力。这也是为何中国一再宣称自己是发展中国家,而国际社会总以为中国应该承担更大责任的重要原因所在。

因此,在自身国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也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所应尽的国际责任。而且,坦诚地承认自身的大国地位及国际责任,也有助于中国从更高层面上运筹外交大局并增进自身利益与话语权,也有助于培育国人成熟的大国心态,从而更好地引导和改善国内舆论环境以支持中国奉行更加积极进取的外交政策。中国外交需要注重维护并增进自身利益,同时也需要在自身国力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承担应有的国际责任,体现出国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的有机统一。

对谁负责,负什么责任

中国履行国际责任,自然需要与西方主要大国进行合作与协调,共同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中国也需要积极参与国际体系并维护现有国际秩序的基本稳定,这是推动国际秩序变革与完善的重要前提。但中国的国际责任不是分担西方大国的霸权成本,更不是去维护它们的私利,而主要是维护并增进发展中国家及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这是因为,由于发展程度的不同及国家利益的差异,西方大国所关注的议题以及它们希望用国际机制去解决的问题就与发展中国家存在事实上的差异。比如,美国视反恐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为其国家安全战略的优先议题,并把它们作为当前全球治理中的重要议题。不过,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看来,因贫困和疾病而带来的死亡远比恐怖主义的危害更甚,常规武器、轻小武器的扩散所带来的危害也比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危害更为现实。事实上,美国虽然是当前国际秩序的主导者和国际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但它代表不了全世界的利益和愿望。

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的大多数,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及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以国际和平与安全为例,2002—2011年间全球共计发生73起国内冲突或国家间冲突,大多发生在非洲、亚洲、拉美的发展中国家及东南欧的部分转型国家。再以世界范围的减贫与经济发展为例,虽然部分发展中国家获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但这并未因此改变南北双方在物质财富、发展程度、科技水平和国际地位等方面存在的严重不平等,当今世界仍然是典型的非均衡发展的世界。

以发展中国家利益为重进而增进全人类共同利益,还与中国的利益与身份认同有关。虽然中国经济总量和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但中国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发展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它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概念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知,认为“发展中国家”自始便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概念,而具有更为丰富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属性。西方国家在使用这一概念时,通常是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指称那些经济发展水平尚未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欠发达或不发达国家。而在中国的外交思维中,当代“发展中国家”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过去“第三世界”的延续和发展,当代发展中世界的南南合作也与过去亚非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的活动一脉相承。虽然亚非各国已相继实现了政治独立,美苏两大集团对第三世界的争夺也已不复存在,但这些曾经并肩作战的亚非拉国家仍然面临实现经济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的发展任务,在国际事务中也面临相似的政治和外交需求。正是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现在是、将来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一如既往地推动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仍是中国外交的重要方面。

如何为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经济上,以“正确义利观”推动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共赢,当前尤其需要注重推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做到“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在安全上,与时俱进地理解“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建设性参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事务,更好地彰显中国人的世界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在治理模式上,与发展中国家分享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建设和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的经验,以此提升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并增进中国在世界发展领域的话语权;在国际秩序上,中国的责任不仅只是维护现有国际秩序的稳定,也要积极推动国际秩序的改革、促进国际正义的实现,从而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营造一个更为公平、公正的国际环境。即便是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发展中国家仍将是中国履行大国责任的主要区域。

中国履行大国责任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中国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既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慎重承诺,也是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期待。但是,如何界定自身的责任大小,怎样做才能既有益于自身的发展又能满足国际社会的期待?这就涉及中国履行国际责任时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其紧迫的任务仍在于解决国内亟待解决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思考和履行中国的国际责任,就需要坚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的原则,基于发展中国家这一基本国情而不能超前承担超过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积极推行节能减排的同时,也要求发达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在非洲和平与安全问题上,中国积极支持联合国和非盟所主导的维和行动,不断加大对非安全投入,但中国无意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全面介入非洲的内部冲突,像欧美大国那样去做非洲国家的“保护人”。即便是从军事的角度讲,现阶段中国军队也缺乏大规模的海外投送能力,在军事指挥、信息支持、后勤保障、国际交流等方面还缺乏在海外直接作战的经验。所以,在国际社会对中国责任的期待与中国履行责任的能力之间,还存在事实上的差距。

坚持权责平衡的原则。权责平衡的原则首先意在说明,中国承担了国际责任,也就应当享有相应的国际权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参与和塑造国际秩序,显著增进了自身国际权益并极大改善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成为当前国际秩序的主要受益者之一,这是中国和平发展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因素,也是当前中国愿意承担更大责任的重要前提。不过,国内仍有不少学者担忧,美国等西方大国一直呼吁中国做“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其实质只是希望中国进一步分担其全球治理成本,不愿意也不会让中国分享全球领导权。因此,中国在观念上务必清醒,中国所承担的国际责任,应当有助于提升自身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增进在国际机制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通过与西方大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相互合作,应明确要求美国、欧洲放松对中国的技术限制和垄断,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及重大关切。

权责平衡原则还表明,一个国家在享有国际秩序所带来的经济机遇及和平红利的同时,也应根据自身实力而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而不应只做国际社会的“搭便车者”。特别是对世界上的一些较大国家而言,它们就不仅仅只是关注自身利益,也应有心怀天下的大国精神,这是一个大国所必需的国际形象和声誉资产,是一个大国之所以赢得世界尊重的重要条件。所以,如何做到权与责的大致平衡,是中国在快速崛起进程中必须思考的重要外交课题。

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互利共赢是当前中国外交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中国履行国际责任所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在笔者看来,中国不断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援助和安全投入,是当前南南合作的重要形式,是新形势下发展中国家实现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比如,非洲政局动荡不仅危害着非洲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显著制约了非洲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对中国在非洲日益扩大的海外利益带来了直接威胁。因此,不断深化中非安全合作,在帮助非洲国家实现政治稳定的同时,也自然有助于维护并增进中国在非洲的海外利益,这也是一种互利、互助和双赢。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今天,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仅只是利益共同体,也是安全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因此,在维护自身海外利益的同时不断推动发展中国家及全人类共同福祉的增进,在积极参与全球事务的进程中更好地增进自身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是中国思考大国责任的重要维度。

公文写作,请认准公文库 https://www.gongwk.com
公文库客服

QQ扫我,联系客服

风过无痕老师,fgwh799

微信扫我

此生此时老师,fgwh7919

微信扫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