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去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全党上下作风建设扎实推进、成效显著,“四风”得到遏制,取得了重要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贯彻群众路线、改进党的作风长效机制和刚性约束初步形成,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为不断把密切联系群众,搞好作风建设引向深入,根据《经济日报》原总编、著名理论家艾丰同志,针对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委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探索联系群众基层治理方法路径提出四个方面的评价:一是利用新媒体手段搞好群众工作;二是推动干部和群众直接见面,特别在县一级,如果老是遥控,见不上面,情况就把握不住,党群关系就改善不了,一见面,很多问题都不一样了;三是干部和群众形成互动,我让你干什么,你向我反映什么,形成互动,通过互动解决问题;四是通过循环系统,发现问题以后,统筹研究,分层次解决问题。这是充分发挥新时期密切联系群众、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的纯洁性、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作用。宣讲家网站现特别推出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委“党员干部如何直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一文,敬请关注!
一、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三问
(一)教育实践活动的整改落实,群众如何参与、如何监督、如何评判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已经进入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如何把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四风”、转变作风的成效落实到为民务实清廉上,切实总结好教育实践活动,将问题整改做实,保持长效机制和常态化?最关键的是如何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让群众积极参与、自觉参与,请群众监督、请群众评判?又如何能够检验?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关系到党的执政根基。只有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党和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二)如何巩固基层历次教育活动效果持续提高的问题 纵观我党历史,自延安整风以来,多次开展整风整党运动和教育活动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不同历史阶段每次教育活动都有不同的重点内容和重要实践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解决了党和国家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深受全党上下和全国各民族各阶层的欢迎。针对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临沂市沂水县委探索联系群众基层治理的方法,真抓实干,使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探索出了一套密切党群关系互动循环的群众工作方法,真正解决了机关服务群众、接受群众监督,及时整改,基层群众诉求意见建议得到充分表达和尊重,基层群众困难和问题切实得到解决。
(三)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方式,解决操作层面的问题 革命战争年代,密切联系群众是为了生存,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如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解决干部联系群众的体制机制问题?如何创新手段、运用先进技术,解决好传统联系群众方式不能深入、不能长久的问题?
二、传统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误区及破解方法探析
(一)联系群众工作制度设计上的误区 传统的联系群众方式,往往是机关联系村委、干部联系干部,把帮扶当成联系,干部与群众见不上面,没有形成直接联系,联系对象不固定,干部与群众达不到互相信任的程度,联系不全面、不深入。山东省沂水县在这方面作了有益探索,他们于2013年1月启动了万名干部直接联系百万群众工作。一是按鱼鳞图方式“全覆盖、分区块、网格化”联系,全县10180名机关干部直接联系33.7万户、110万群众,人均联系30户左右;(见附图一)
附图一
二是保持经常联系,干部与群众一年至少见面两次以上,群众遇到大事急事难事时,及时与群众沟通联系处理,平时保持电话、短信联系;三是长期固定联系,干部只要在沂水工作,工作岗位变动,联系户也不变;四是干部到群众中生活上要低标准、严要求,底线是真联系,不能弄虚作假,对物质帮扶则不作要求,需要统一调配资源解决的问题,由全县统筹安排解决。
(二)干部主导、单向联系的误区 传统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中,干部为主导,有选择地进行单向联系,群众被动接受,没有形成干群互动,干部没有反映、解决群众诉求的任务,导致大量群众诉求得不到回应。沂水县立足干群互动,坚持遇事与群众商量,找到群众意愿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问题,回应群众诉求。一是设计了群众工作循环体系,即:对群众的诉求问题从搜集、研判、解决、反馈,到再搜集、再研判、再解决、再反馈,形成动态循环格局;二是循环体系全覆盖,每名干部与每户群众形成一个小循环,联系30户就形成30个循环,一万名干部各联系30户就形成30多万个循环,从而在全县形成一个大循环;三是循环体系依托网格运作,通过联系干部网格、村级网格、工作片网格、乡镇网格、全县大网格五级层级式网格,对联系干部个人不能解决的群众诉求,分层逐级上报研判解决。通过这一循环体系,该县将收集到的60067条群众诉求,有效解决了97%以上;四是对干部上报的群众诉求问题,已解决的由干部向群众反馈,受政策限制或目前条件无法解决的,由干部向群众做好解释,使每个问题都有回应。(见附图二)
附图二
(三)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无法督查的误区 传统的联系服务群众,干部联系群众的真实性无法督查和证实,干部自说自唱、自我评价,群众无法参与、监督和评判。沂水县立足“可抽查”要求,运用大数据信息网络技术,破解联系群众工作无法督查、无法考核的难题。一是建立了大数据信息抽查系统,把所有干部群众信息和群众诉求问题及解决情况录入电脑,编码管理;二是进行全县集中抽查、分区域分专业抽查和日常随机抽查,让群众评判干部联系效果和解决群众诉求需求情况,目前,该县已随机抽查干部6000余人次;三是群众现场公开评判干部,采用电视现场直播的方式集中大规模抽查9次,被抽查的干部在全县群众面前公开亮相,现场接受群众的评判,现场检验联系成效。
(四)联系服务群众不是硬性工作要求的误区 传统的联系服务群众,联系责任没有硬性要求,联系效果没有考核标准,联系结果没有充分运用,与政绩无关,与干部使用无关,联系好坏都一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讲责任,不追究责任,再好的制度也会成为纸老虎、稻草人”。沂水县用制度创新动力,用考核提升标准,一是建立联户群众直接评议干部机制,解决以往群众评议干部缺乏对应面,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的问题;二是充分运用群众评议结果,将其作为干部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特别是作为干部提拔重用必须进行的组织考察环节,2013年对新提拔的87名干部进行了联户群众评议,真正形成了“既要过组织关,也要过群众关”的鲜明导向;三是以党纪政纪、组织处理手段对干部进行刚性约束,先后处理弄虚作假的干部19名,在联系群众硬约束上开了先河。今年上半年,沂水县干部作风群众满意度测评成绩大大提高,超出临沂市15区县平均分7.14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一名。
三、对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保持长效、常态的思考
虽然沂水县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但有些瓶颈问题是县级层面无法解决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
1、从党和国家制度规定上确立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是硬性工作要求 《党章》和《宪法》都对干部联系群众有要求,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特别是去年上半年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部署和要求,在此基础上,要细化干部联系群众机制措施和纪律约束,在操作层面形成具体可执行的条例、规章、制度,使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成为干部工作的硬性要求,成为干部工作的一部分。
2、从基层干部考核评价使用制度上解决干部联系群众责任心问题。把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作为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联系的成效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把群众的满意度评议作为拟提拔干部组织考察的必需程序,切实从考核导向上增强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责任心,把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做实做透做细,作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传统和永不可丢失的好方法。
3、将主导推动者的个人因素转化成制度因素,用制度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和常态化问题。沂水县的经验与该县县委领导的思路和执行力有关,要解决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一张蓝图干到底的工作方法,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和确立新的科学发展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将群众认可度信任度作为执政能力和执政方式评价的重要依据,确保县委把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作为执政的基本手段牢牢抓在手上。
4、将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作为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成效、推动各项工作的重要途径。探索尝试以群众评议方式考核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新模式,促进县域把联系服务群众作为研究工作、部署任务、检验成果的基本渠道,进一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该县县委领导班子信心坚定、保持清醒,不断把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引向深入,更好地推进沂水县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实现“美丽沂水”的梦想再上新台阶。